邓氏家谱[宝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氏家谱[宝典]
邓家祖宗姓氏来源
源于商周侯国的姓(摘自【新编百家姓】增订本)
大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商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于邓,建立候爵邓国,赐姓曼。

西周时,曼姓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强盛时的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和申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县境) 相邻;东连今湖北枣阳,与唐国相接;南接汉水,和罗、彭、鄢、卢戎相望;西邻谷国(今湖北谷城),周围约一百五十余里,春秋时,邓国在大国争霸的形势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如:楚武王、郑庄公皆娶邓女,谓之夫人邓曼 (《古今姓氏书辨证》);公元前七百零五年,邓侯吾离又与西邻的谷伯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

但是,公元前七百零三年楚与巴会师围鄾时,邓侯曾派兵去救援而得罪楚国。

鲁庄公十六年(前六百七十八年),邓国传至邓祁侯,被楚文王灭掉,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于楚、邓系甥舅之帮,楚灭邓仅是将原臣服于周的邓国更易为楚之属地而已,所以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仍安居故土,有的还在楚国做了官。

这些人均被称为楚人,著名者有被称为“楚之良”的邓廖。

春秋末,邓廖的裔孙邓析到郑国做官,而邓氏多数仍为楚人,历战国、秦、至汉代,由于战乱、官职调遣等原因,邓氏有移居于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者,如西汉时的邓通为蜀郡南安(今四川东山) 人,邓先为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东) 人,邓宓为番禺(今广东广州番禺) 人,邓彭祖为沛(今江苏沛县) 人。

西汉中叶,邓况始自楚徒居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 人,子孙以农桑为业,过了百余年默默无闻的生活,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
族。

正如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云: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悝、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

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据邓氏族谱载,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的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安定(今甘肃泾
州) 邓氏、平阳(今山西临汾) 邓氏、长沙(今湖南长沙) 邓氏、城郡(今河南淮阳) 邓氏等。

北宋初,李姓有一支改为邓姓,为邓姓增加新的属员。

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
后上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由于宋太宗下令缉埔捕南唐宗室甚急,李从谥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湖南安化),为躲避灾难,遂以其父封号为氏,改为邓姓。

邓氏移居台湾最早者,是江西宜黄县人邓显祖,他在郑成功、郑经父子治理台湾时为郑氏部属,死后葬于今彰化县的八卦山。

据台中县东势邓氏保存的旧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居广东大埔县桃源村,后于清初由邓松阳率子上驾、上南移居台湾彰化县猫雾栋上堡朴子篱内土外庄。

此外,清代邓氏入台及在台活动的情形,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康熙五十二年,邓旋其与他人和垦于海山堡北投等地;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邓彦有居于下淡水(今屏东);雍正元年,邓徙居于凤山县,与邑人同立杨邑侯去思碑;乾隆十二年,邓永仓新建凤山县学名伦堂;乾隆二十四年,邓德反捐建里港天后宫;乾隆四十九年,邓承山与庄民同立内埔乡昌黎祠文宣王祀典引碑;嘉庆八年,邓添芳、邓受声居于今屏东县内埔乡,捐建天后宫;嘉庆十八年,邓芳
瑞居于燕雾堡,立东山义冢示禁碑;道光十六年,邓忠贞捐建嘉义械工。

台湾邓姓主要来自广东,以客属居多,现为台湾第56大姓,大多住在北部的新竹、苗栗、桃园、台北。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邓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邓氏历史名人众多,彪炳于史册者即有二佰余人,其著名者如:春秋末郑国人邓析,为法家先驱、名家;西汉蜀郡南安人邓通,文帝时官至上大夫,并赐给蜀郡严道铜山,许其铸钱,当时邓氏钱遍于天下。

东汉至三国时的邓姓名人大都出自新野:邓晨,东汉初被封为房子侯,历任中山、汝南大守;邓禹,东汉初任大司徒,封酂侯、后改封高密侯;邓绥(邓禹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和帝死后,她临朝执政,其兄邓骘任大将军,专断朝政。

三国时蜀名将邓芝,魏名将邓艾,也都是新野人。

此外,东晋有尚书右仆射邓攸;宋元之际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还有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

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仲夏,农学家、土壤学家邓植仪,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真菌学家邓叔群,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

而最为著名的则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侨居海外的邓姓华人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的邓姓同胞,有不少是金融家、企业家,其中,泰国的邓文福、美国的邓世发、香港的邓莲如,以各自拥有财富超过1亿美元,均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邓姓居于第三十四位。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 总人口大约有700万。

邓姓的堂号有南阳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艺堂、执艺堂、平寿堂、谦恕堂、遗经堂、三登堂、萃涣堂、承启堂、十贤堂、敦本堂、嗣澡堂、锦文堂、
杖策堂、两秀堂、集文堂、雍睦堂、报本堂、敦睦堂、继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积善堂、绳武堂、孝思堂等。

邓姓源于南阳,且东汉南阳邓氏,世代显贵,南阳是邓姓最重要的郡望,邓姓以郡望为堂号,称为“南阳堂”。

邓禹在刘秀统一过程中功劳巨大,被封高密侯,永平中,画中兴功臣28人图像于云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称,而邓禹位居诸将之首,在二十八宿中角为第一宿。

邓禹很重视家教,曾要求其13个儿子每人要掌握一门技术,因此便有了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执艺堂等堂号。

邓禹第六子邓训,为人谦逊,宽恕礼待下属,因以“谦恕下士”著称,其后遗便以“谦恕堂”为堂号。

邓训在任护羌校尉时,有羌胡来者,皆用恩惠和信义对待他们,因此,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

他病死后,羌胡旦夕临哭者数千人,元兴初,被追封为平寿侯。

其后裔以其封号为堂号,称为“平寿堂”。

其他的堂号大多带有训诫劝勉的性质。

祖训家规条约
凡吾子孙自幼至老,务守五箴为要。

一曰、孝顺父母,一曰、尊敬长上,一曰、教训子孙,一曰、各安生理,一曰、毋作非为,一生享福。

凡事皆然,而免祸矣,吾族子孙切宜念之。

一训示子孙身体力行,五字为要,一曰、勤读者贵、勤耕者富,诸事皆然,勿懒勿悞。

一曰、忠先行云尽己之心之谓也,凡事尽已,心则公平正直,皆由此出,自合天人之,而行无不得矣,不然不独欺人也,先自欺也,实欺天也,何以善身而善人也。

一曰、恕先行云谦德之柄也,凡居心行己悉,由谦厚自可获福而免祸,如恃盈傲物甚有不可。

一曰、忍张公艺,纸笔对高宋皇帝书,忍事则余达意,则知百忍成金之说矣,凡遇横逆之人,宽以侍之,不然迟以教而理自伸,如噪急不忍,小不忍则乱大,不忍者、倾家荡产,祸不可不详,数历以来,
获五字之宝者,不知凡凡,凡吾子孙宜务详之。

一训子孙,凡为尊宜宽宜待,卑幼如卑,幼省不是小则量以容之,大则迟以戒之义大众共谕之,令其自改是矣,若如不改,众行扶教,尚极不悛,众共鸣斯以警斯,己不费力而惩,亦可敬百矣,尚因一事,不恃尊长之行,以凌捉据至官司甚非,为尊长道也,至遇族中有不平等之事,从公直说令其自悞其非,依然式好无尤,若系理钱谷交关惟的情理公处尚有持不服不得已而拱扶公道则强弱不费力,而惩前可敬后矣,如隐忍不言致被成讼偏一家使人不服,皆非尊长之道也,示尔尊长者为念。

一教子孙凡为卑幼宜敬宜待如尊长省不是小者受之不待言矣,大则逊顺以理陈之或引古今以达之,令其不足屈矣,如傲气不逊甚非待尊长之道也,如若因田地钱谷交关则问众尊长从之理处,无理者断然自悞,从理省理者亦
宜谦逊下可自然和平,若无理持强不服众扶公
受罪有理不逊一步众付罔闻亦不大费力不持敬吾祖宗亦为训尔子孙尔卑幼者切宜念之。

一教子孙尊卑长幼为族福者勉力至之,为族祸者勉力消之,何为致福先后条训相劝规俲
如遇先前裕后之事相助以成则为福矣,何为消祸如遇不平不论亲疏厚薄贤愚强弱处之均以公平为心今日之至疏则先世同胞兄弟之子孙也,今之至亲即后世支分派别之祖父也,凡事毋偏付罔闻悞小者公以言教,悞大则公以扑教或分尊卑,悞大者则焚香请祖宗之英
灵以共责之,莫非欲警其后以为于和好之休已是为消祸之道也,祸之消也亦可谓福矣,若丧极无良先后彰彰何不谨哉不然蔑以祖宗之心以为心而天地鬼神亦必有所不宥者愿世世共勉尊以祖宗之子孝孙贤鬼神默佑其袐依然先世之家风也。

一教子孙凡系安名字号宜先阅过族谱不可
与祖雷同,如有雷同后安者宜改之不至犯于祖伟可也。

一训教子孙常见宗族叔侄之贫穷者不可疏亦不可欺也,不可重富轻贫,不得依则压宗,贵贵贱贱皆是一脉也,毋得持众欺孤,亦不得因贫为非往外生事狡骗宗族,不可欺骗外人,安分守已君子远人安贫深以为戒。

一教子孙有等无嗣者本应立继即继,不得以贫薄推诿,应继不继者以大义理处也,至失后祀尔同气连枝心安之乎,心忍之乎每见及此心安无叹息也,凡有不幸言之妇居于孀守冰节者旌表祖祠共享,有等不守则许通醮不得赘如有不奉知族长而自招赘混杂亲宗支永不得入祠深以戒之。

一谱注世系以别尊卑生辰以分长幼注卒日以祀寿夭注葬以杜祀识别侵害至六十称寿贞烈扬嘉理所然也贤者知之。

一男娶某氏女嫁某门必录以念姻娅而联
亲戚使后人知之从来其中有岳婿身列乡绅士林爵位者书其名以表亲戚之名也。

一有权书养者皆因一时乏嗣而取承宗之祧恐血脉不通难以吾祖日后子孙心入祠并不许主祭。

一美行必扬示劝不孝不悌悖伦乱常必削节本人名下注逆训二字示惩其子孙卒曰德者后深宜为戒。

一妻妾必据实确所以办嫡庶之分也,若氏他适则削姓以惩失节尚有娼妓而子孙色娶者同众当祠责令出之,不出则削以戒玷辱。

一凡吾族中有等富匪娶鼠窃均偷肄行无忌失于规教令其改过自新以或不改合族鸣官究治再犯则同众当祠责削出永不复收所以靖宗族端之风化也。

一省禁鲁声卫风新台之化合族当祠支责削逐出族永隔千秋不得收复,深宜为戒。

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
周官小吏,定繁世系辩昭穆之制,上而君公不及士大乎之家不相超乎四岳者,然四岳本是羌姓妄以宗乎,微子者,然微子抱器,存商乃是子姓妄以宗乎,泰伯
者,然泰伯封於吴,而其后以吴为姓妄以宗乎,轩辕者,然出自轩辕者,乃邱姓也,於我邓氏奚遥庭,惟康熙字典注释前者挚虞以来,始自谱谍之作,闲赏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以相尚故魏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於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最通显者则莫若南阳邓氏为著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公於河北南阳之邓遂以南阳为郡,以邓国为姓,封茅食采,商帝至周朝二十三代世袭侯爵,周朝以下至汉朝一十八代各居官职。

邓氏重修族谱序
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昔周朝左丘明作世本録五帝至春秋时帝王诸侯大夫世祖所自出即谱之由来欤,司马迁作师世表谓自殷以前,诸不得谱诚不敢妄也,旧唐书经籍志谓谱以记世族继序盖欲其昭穆源流久而不失焉,然则族谱之修岂易言哉,我族之溯源者不一、其说大都其亦归于春秋邓侯而莫察其所由,惟康熙字典,所引姓考,谓武丁封季父曼公於河北邓国,因以氏焉允足万世之指南,乃邓氏之篙矢矣,夫殷之河北,即今之河南,春秋之邓即今之南阳郡也,笫自泰以来氏谱不稍概见,故为南阳溯大宗必以曼公为首,顾由明溯宋、惟有历年南宋溯汉,惟有历年风霜兵焚,流离转徒保无有荒残而不可考者乎,搜罗散失,参互考订,其不致昭穆失序数典忘宗寡矣,今族人等有志斯道、细加赘定,不惟各采访以为封覆、按年考代、按代定人,系图分明事迹确据,办妄补废,释疑传信,上下数千百年间亦难矣,以是付剖刻以垂久远期不失作谱之遗意也矣,南阳殷时至吾离公乃曼公之国,后以国为氏,望出长沙作诗曰:伯华策杖谈烟柔,嬴马
一辔亦遍週,明月片帆舟自稳,人生何处不堪留。

伯华策杖追帝王曰,莫若延榄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功为中兴笫一。

伯道为吴郡守,戴米而行惟饮吴江水寔有嗣人,谓其无嗣非也,万物本乎天,人生本乎祖,则尊祖敬宗敦族,固为人生之钜要而不可不讲明斯道矣,故欲明斯道,端赖乎谱焉,南阳邓氏则何如乎,闲赏阅览诸谱、有处唐朝者则以唐朝开基为始祖唐以上则遗忘矣,有处宋
朝者则以宋朝开基为始祖宋以上则遗忘矣,又有上溯本源即以禹公为始祖者,禹公以上则遗忘矣,然我邓氏族谱大郡以禹公为始祖也何其失诸前代之祖系乎,大禹公之生於东汉而南阳邓非自汉始也,所以禹公之上不得其源焉,若以宗乎曼公於河北洵为邓氏之祖系矣,於是诗书之不敢悼、搜罗上古於藏书老谱原载曼公为始祖也历代根源注释分明。

建禹公大宗祠引
大宗者推本、以汇其源正始以考其序,猶山之有昆仑,水之有河源。

尊尊亲亲,崇其义、定其位焉,南阳邓氏乃轩辕后契,公爵於有虞,传至商阳而有天下,至武丁封其叔父曼公於河北之邓,周亦因之,春秋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来朝是也,由秦以来氏族日蕃,迨汉高祖有天下传至光武帝,祖高密侯遂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策杖而勷,中兴大业云台元功昭著史册,若子若孙皆封列侯,散处他郡,至今千有余年,列明堂载钟鼎守
疆土司群县,指不胜屈矣,岭以南归界,僻壤唐宋及明以来,风气日盛,吾祖高密侯之裔,文章德业科甲蝉联,允称赫奕,子孙福祉,皆吾祖燕翼之遗也,第衍庆既繁,世代旷隔,千百年来,支派莫可联屬,昭穆未易定明,遂尔一脉而是为道路一姓,而分为吴越余惨焉,仗圣朝以孝治天下锡類之化,凡在臣蔗,岡不钦承,然追远崇先以隆,祀祖诚臣,子承流式,化之大典也,今吾诸房族姓虽各立小宗,而大宗诅祠,猶未鸠工鼎造焉,春秋禋祀,其何以尊尊亲亲,大一本而反始乎,用是竭诚为宗人告擬,於省会之地,以始祖高密侯为大宗祠,而诸房列祖付焉,月薦时享,於以昭功而报德敦典讲礼,於以笃厚而明伦,饮福式燕,於以联情而合谊,凡千百年支宗派系秩然有绪而不纷散,然相洽而不离根本既立支业益昌,凡吾子孙必能入考於亲出忠于君,联袂朝端,垂竹帛而不负,前薇者,是大宗之建贻谋甚远也,幸而各房僉有同心共议,捐资以成厥美,所有木石屋宇工料之资,擬每房捐银若干,若附祖入祠者,捐银若干,其余又助在外焉,由
是祖祠立而阅,世传先后美不犹立。

立昆仑而千峰共秀,溯河源而万派共流也哉。

禹公家谱序
当闻混沌而人道生,其源本之所从,来者远矣,苟不知源而忘其本则人道谓何所欲考其源须传其信勿任其猜,使徒妄意杜撰不经参考则世系不明,代次错乱,何以昭兹来许,为千百亿之子孙所取乎,溯古梅州邓氏之祖,自西汉以下,一至东汉以来,南阳讳禹公字伯华者,是吾祖有所可考也,思禹公世居湖广长沙府滹沱河白水乡芜萎亭,当光武帝中兴,禹公策杖追帝及邺,尽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其时有王莽作乱,帝被王朗樊崇之兵追至滹沱河遇大风雨,帝衣湿乏食,走至禹公祖堂,禹公爇火燎衣进晏饮豆粥充帝饥及帝即位,拜祖为大司徒封酂国侯,形图云台,名为东汉二十八将之首,至所论大德厚薄不以功大小数语高出诸将之上,即伊周启告其君不过如此。

禹祖妣严、谢、任、高大夫人、继祖妣李大夫人共生一十三男。

长子讳训孙讳骘,孙女名绥,孝和帝立为太后,及孝和帝二十八岁而崩生大子百余日,立为孝殇帝,姑太后与骘公抱帝登基,仅得八个月,而崩立孝章帝之孙为孝安帝太后与兄骘秉理国政。

骘祖生有五男:长章次卓三华四平五年,俱封列侯。

太后崩、骘祖被奸陷害以至刑族,各逃他方,祖系稍替难于载释,至七世孙讳艾公字士载,复振
宗祧为魏国大将军,生两男:长忠次思封都亭候,侵汉雪恥,至晋怀帝永嘉末年吾祖忠公生三子:长朗字翔次明三朝,吾祖翔公官拜武阳侯任江西观察使,晋武帝封为礼部郎中。

皇赐宅联一首云:
两秀家声远三登世泽长
吾祖翔公生二子:长任次攸字伯道官至吴州大守,清廉洁己,带粮自食,帷饮吴水而矣。

时因山东党驹县黄巢作反,子民塗炭,赴石勒作乱,势不两全,攸祖弃亲子绥明公,携任祖之子绥景公而逃凄泣而落之,孝感动天,全一家之性命,救
一方之生灵,逃难肇基于福建之汀州府宁化县石壁都,葛腾凹是我邓氏遗址是矣,至宋朝三十七世孙讳高公生一子:讳起辅字智,公熙真宗九年进士,生二子:长绾祖由第发甲钦点轮林院侍讲学士,而相国朝纲,绾祖生二子:次诗元长子讳调元名伯温字给谥甫,宋神宗时弱冠登进士第钦加翰林院乙丑年历任公官给事中,宋哲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列建古之十贤堂,至四十三世孙讳大猶公宋德祐时乙亥连捷进士钦点御前侍卫殿前将军官拜镇国大将军后挂元帅,由福建泉州府仁辅试剑乡开创,肃公之长子也,皇上御赐牌坊联云: 山河带砺膺新宠文武箕裘振世勲四十四世孙讳简公由附贡王浩封将士郎后尚为驸马之职,祖妣赵氏生一子:瑜,庶祖妣秦氏生三男共有四子:长瑜次俊三佐四俦。

至元祐年间回石壁都东口村卜居创业焉。

新引
国有史以誌寔,家有谱以传真,事虽不同,功实无异,典至钜也故作史者才识学之三长知编年已专实录之三体猶有三等四患五难之虞,其三等谓何才以定褒贬职以瓣忠奸学以考实据编次成书始为不刊至其四患,拘于时则有所谓拘于和则有所蔽拘于势则有所惕拘于理则有所伤若,五难烦而不整俗而不典书不实录罚不中罪文不胜质此皆作史者
应存之苦心也余识见粗疏传于家谱上下数百年前后数十世而敢笔墨于其间乎第寻源溯本仁人孝子之深念伤今思古劝善恶恶之至意俾若辈守先规而遵古训,戒浮侉而崇忠信者专有赖于此者焉故世道薇而乱贼出而史正而大义昭秉公心之予夺任众中之知罪以一人之窃取天环之纲常又安得不将谱以修之而于作史者三等四患五难之虞一躬自蹈之为之少识者苦哀焉谨
志圣公家谱序
窃闻人生于天而本乎,祖是祖考乃子孙云礽之所自始也,故由考而溯之祖面高而曾等面上之,而以不祧者为宗大投本也,记曰治人之道先以礼,以礼则有五经莫
重于祭祭则有十伦其德盛者其享厚者其义彰,义彰者其祭必敬自祖祭度而合族,族之义不行岂非正人君子之所深悯者哉,吾家世代繁衍己载,诸谱远者莫能殚求,惟我祖佐公居石壁都东口村生男讳相,相生男讳显,显生三男:长志圣次志贤三志斋,志圣公配邹氏生二子以一为号,志贤公配张氏生四男以二为号,志斋公配邓氏生九男迁居潮州府卜居创业,志圣公迁居南雄府阳山居,南雄府阳山县有斡有年,绳绳勿替,迄今十有余世,昉之鼻祖合为一图即大宗之始也,所生二子列为二派长定立次定位即小宗之分也。

裔孙等不忘志圣公之统绪,倡大义而追究旧宗涤莹展祀敬,所尊而爱所亲同举祀蒸尝之典,既已隆孝思且以睦亲族将来之昌炽,螽斯衍庆瓞绵长曷有书乎,不肖幸荷兄祖之庥补邑,弟子员几十余年,兹年近老,猶幸筋力未殭,得与瞻拜,列亲族众而从燕好,分而复合远而伊迩即诗之咏,行笔易之赞嘻嚆奚过焉。

忠厚起家流系云礽实锡类之幸也,辄忘其固陋,谨揭数语,以誌盛美焉。

定立公家谱序
当闻国有史、州有誌、家有谱由来尚矣,吾族自移居以来,已经百载,数已十传,虽非大家钜室颇亦鼎盛蕃昌者也,苟不立谱不惟遏前人光也,即祖宗之传孙枝之序,再经数世必不复知矣,甚且一本之亲夷诸陌路言念及此能功侧然心恫乎,兹吾祖源流原系南雄府阳山县民籍簪缨世胃,甲弟家风,
尝广积,宗祠轮奂,按谱可考,因遭世变,适遇兵火,东逃西匿,几乎族谱失传,幸有所存志圣公谱序得以追述渊源推详之派,绘图著谱勒成一书以待后之有志者知所自出矣,而於一本九族之世系亦非无小补云尔是为序。

民国庚午重修家谱引
尝闻亲亲长长,固尊宗睦族之经,继继承承,洵报本追源之又是故欲隆,祖德庙祀籍崇乎,先灵念笃宗祊谱联统属夫同系也,溯我鼻祖南阳受姓廿余代,猶世袭公侯东汉,垂勲十余世,而官居显秩,於是绵延,世泽历代固多济济之才丕振家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