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8.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模拟试卷8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模拟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共有( )模块。
(A)2个
(B)6个
(C)8个
(D)4个
2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 )目标。
(A)过程与方法
(B)知识与技能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价值观
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 )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A)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B)知识性、过程性、情感性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技能性、方法性,价值观
4 “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5 下列属于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的是( )。
(A)标本
(B)电影
(C)电视
(D)投影
6 对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描述中,属于同一水平层次的是( )。
(A)经历、参于、认识
(B)感受、认同、保持
(C)认同、体会、认识
(D)经历、关注、增强
7 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8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通常作为医用酒精
(B)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海水的提镁都包含化学变化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D)利用高纯度二氧化硅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9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精髓是(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概念图
(C)化学理论性知识
(D)化学技能性知识
10 化学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是从( )时开始。
(A)用原子一分子论来研究化学
(B)炼金术流行
(C)元素周期表出现
(D)提出有机结构理论
11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做法:①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12 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
(A)50%
(B)75%
(C)100%
(D)25%
13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这体现了我国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的( )。
(A)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4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15 关于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问题(B)使学生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C)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D)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16 下列关于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棉、麻、羊毛属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D)分子式为C10H4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的芳烃,其可能的结构有3种
17 下列分子或离子,含有配位共价键的是( )。
(A)
(B)N2
(C)CCl4
(D)CO2
18 下列化学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Na+的结构示意图
(B)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
(C)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D)高氯酸(H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
19 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C时,pH=13的1.0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擞目为0.2N A
(B)标准状况下,2.24 L Cl2与过量的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2N A
(C)室温下,21.0 g 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 A
(D)78 g Na2O2固体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2N A
20 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反应机理的研究,下列反应或转化中同位素示踪表示正确的是( )。
(A)2Na218O2+2H2O=4Na18OH+O2↑
(B)2KMnO4+5H218O2+3H2SO4=K2SO4+2MnSO4+518O2↑+8H2O
(C)NH4Cl+2H2O NH3.2H2O+HCl
(D)K37ClO3+6HCl=K37Cl+3Cl2↑+3H2O
二、阅读材料题
20 一位化学教师要配制一份Cu2+溶液,他发现实验室中有两种铜盐,其中硫酸铜是蓝色,而氯化铜为绿色。
于是他产生疑问:既然都是Cu2+,两者的颜色为何不同呢?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1 请你提出猜想,为何两种铜盐的颜色不同。
22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22 探究式教学法是高中化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请简要回答下列与之有关的问题:
23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法?
24 常见的探究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并简述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三、诊断题
24 标准状况下,往100 mL 0.2 mol/L的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体积的C12,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有50%的Br-被氧化。
则通入的氯气的体积是多少?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回答下列问题:
25 分析考试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原因。
26 对本题给出正确的解答。
四、案例分析题
26 案例: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教材第13页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教材第13页表1一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
≤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还引起了其他哪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
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1,写出元素周期表1—18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
性变化。
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
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
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
……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给出主要化合价,分析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略【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第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
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略【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
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ⅣA族开始,从-4变到-1。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
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略问题:
27 根据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教学策论有哪些?
28 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理论知识有什么特点?
29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哪些学习策略?
五、教学设计题
29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乙醇”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乙醇”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2》的目录(略)。
材料三教学线索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30 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1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2 除了材料中已用课堂导人方案,请列举一种本节课的课堂导人案例。
33 对(3)题中化学课堂导入案例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