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写作例文 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例文,引导学生明白例文是“怎么写的”,理清写作顺序。

2.学习例文中比喻、排比、夸张等等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体会例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灵活运用例文中抓景物特点的方法,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教学重点:
1.学习《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例文,引导学生明白例文是
“怎么写的”,理清写作顺序。

2.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体会例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例文中抓景物特点的方法,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第五单元写作例文》)
1.回顾课文:我们都会去一些地方,观赏一些景点,怎样有条理地写出一个
地方的景物特点,这是一个写景文章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就需要我们
把握好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

我们以本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为
例看一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作顺序
路上()()()
()()
这篇文章就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我们仅看上面这些词语就可以明白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给人思路清晰、表达明白的阅读感受。

2.阅读以下这段写景片段,明确文中的写作顺序。

昨天我去爬泰山了,早上5点钟我从山脚出发,上午8点时我已经到了半山腰,休息了会儿,我又继续爬,终于在12点时我爬到了山顶,真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

从()、()、()可以看出这个片段的写作顺序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习作例文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习作例文:颐和园。

1.初读例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细读例文
(1)作者按照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写的?并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长廊()()()(2)找出课文中表示过渡的句子
3.总结写法:《颐和园》怎么写得这么成功?
作者写作(),并且抓住了每个景点的(),所以写得很成功。

《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范例学习,应有所学
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
1.初读例文,思考:作者写了天山什么季节的景色?
《七月的天山》描写的是我国西北边疆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的奇异风光。

2.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细读例文,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的天山》的?表现了天山的什么特点?
作者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

4.总结写法,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1)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运用了()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五、变式训练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
2.在轻轻荡漾着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

()( )
3.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和《》这两篇例文,知道了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描写,最好做到顺序要清晰、景色特点要突出,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衔接。

七、当堂训练
你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拿起你的笔按照一定顺序写一写,并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