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2020-2021学年(上)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 副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上)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3分)选A。
解析:B选项原文指的是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C项原文“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D项原文是“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3分)选D。
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3分)选B。
解析原文“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非中唐。
4.(3分)选B。
“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错,忽视了文本中的“此外”之前讲的是二者相同的满意内容。
5.(3分)选A。
B项“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于文无据。
C项从材料三结尾看,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一定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因为优秀的人才还需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D项“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错,从材料三来看,现代大学生确实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并呈上升趋势,但并不能由此直接得出“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的结论。
6.(6分)①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设置心理辅导课程等;④社会应加强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正能量思想氛围;⑤社会可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
(答出四点即可)
7.(3分)选A。
“意在表达……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不正确,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悦。
8.(3分)选C。
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9.(3分)①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
②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
③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
(答对1点,给1分)
10.(6分)①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却不见沁河里的流水,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
②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
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
③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农业文明消逝的忧虑与哀叹。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11.(3分)D
12.(3分)A 解析:给予子孙权利,不一定是指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13.(3分) C 解析:“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
14.(5分)(1)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
(得分点:简:选择;缄:封,闭;识:做记号,做标记,各1分,句意2分)(2)(5分)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
(得分点:虽:即使;谒:拜见;械:名词作状语,用刑具。
各1分,句意2分)
15.(3分)B 解析:B选项中应是运用了衬托(反衬)的表现手法,“鸟语”“深花”都是乐景,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哀者其哀。
16.(6分)(1)清明时节身在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潇潇春雨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倍感黯然。
(2)在政治清明之时,官职卑微,无奈流年似水,却壮志难酬,宏图难展,也倍感黯然。
(3)想效仿陶渊明归隐超脱,又想遵循正统理念建功立业,在进退之间纠结,更倍感黯然。
(每点2分)
17.(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6分,错、漏、句序颠倒均不给分)
18.(3分)A 解析:亲密无间: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谈的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故选“亲密无间”。
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
小说课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强调不受外力影响,而不是发展趋势,故选“自然而然”。
解读:阅读解释。
阐明:讲明白(道理)。
根据语境,应该是对作品进行“解读”。
彰显:鲜明地显示。
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应该是显示出来,故选“彰显”。
正确答案为
A.
19.(3分)C 解析:“小说课”与“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对应,“接受对象”与“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对应。
20.(3分)C 解析:A 项,直接引用。
B项,着重强调。
C项,特殊含义。
D项,反语讽刺。
21.(5分)①都要消耗能量(1分);②直接吸收利用(2分);③食物热效应(2分)(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做题时应结合前后文语境及其逻辑关系进行推断。
第①空,根据首句“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以及横线后句“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可得出答案。
第②空,根据前面内容“人体不能”以及后面内容“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可得出答案。
第③空,根据后文“又称为”可知此处要填入一个名词,又根据“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可知此处应填入“食物热效应”。
)
22.①中国首次发现临界冰核,②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高度契合,③捕捉临界冰核是研究难点。
(每点2分)
23.(60分)
【写作指导】材料主要由对粮食浪费的痛心,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和拒绝浪费的指导措施几方面组成。
点名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他用了八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还引用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痛心之情。
居安思危,警示“粮”言背后,是对一粥一饭的珍惜。
还开出了标本兼治的“药方”: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所以写作时可以列举触目惊心的粮食浪费现象,指出粮食的来之不易,分析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守护粮食安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文章只要围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这一主题展开就可以,注意思路要清晰,论证要充分,语言要有表现力。
【参考立意】珍惜粮食,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参考译文:
钱勰,字穆父。
五岁时,每天就能诵读一千多字。
凭借祖先的功劳,担任尉氏县知县,授任流内铨主簿。
判铨陈襄曾经上奏举荐的官员名册,神宗称赞陈襄。
陈襄说:“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钱勰代写的罢了。
”第二天宋神宗召他对答,将要委任钱勰清简重要的官职。
王安石让他的弟弟王安礼来见钱勰,答应任用钱勰做御史。
钱勰辞谢说:“家里贫穷,
母亲年老,不能远行万里。
”制定官制,钱勰正居家守孝。
皇帝在左司郎中之格亲自写下钱勰的姓名,等到服丧结束时授给他。
钱勰入朝请领出使旨意,皇帝说:“高丽崇文尚礼,又重视士大夫家世,所以选择了您,没有别的原因。
”钱勰到了高丽,力求按照吕端时候的旧例出行,凡是馈赠的礼品不是本来就有的都没有接受。
回来时,临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来馈赠金银四千两。
钱勰说:“在客馆时我已经推辞了,如今为什么又这样做?”官吏哭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已经接受了。
”钱勰说:“左右番使臣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行事,即使你们会被处死,我也不能违背旧例接受馈赠。
”最终没有接受。
凭着龙图阁待制的身份担任开封府知府。
老官吏畏惧他的机敏,想以事使他困窘,诱导百姓递交诉状达七百份。
钱勰随即剖决,文书不合事理的,封起来做上标记,告诫对方不要再来。
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我本来已经告诫过你了,怎么又来欺骗我?”那人抵赖说:“没有啊。
”钱勰说:“你前次来上诉的内容,我用某字做了标识。
”打开封口给他看,果然如此,上上下下的人都很惊诧。
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
这样慢慢地被很多人怨恨,出京任越州知州,又转到瀛州任职。
后被召入朝廷担任工部、户部侍郎。
苏轼趁钱勰伏案时送一首诗给他,钱勰提笔立刻写成一诗作为回报。
苏轼说:“钱勰处理诉讼就像闪电般横扫,非常迅速,酬答的诗不断投入诗筒,非常敏锐,是近来没有见过的呀。
”翰林缺少学士,章惇多次推荐林希,皇帝却任用钱勰。
钱勰因曾经说过指责章惇的话,就害怕而要求离职。
皇帝说:“我本来就知道,你不用回避。
”钱勰曾经在经幄侍读,皇帝留下他,对他说:“御史台的大臣议论徐王府的事,言辞涉及到郑雍。
如果郑雍有奏请,一定交付给您,用赞扬的诏书安慰他。
”不久郑雍的奏章到,钱勰答诏道:“我察觉此事纯属诬告,早已明辨是非。
”皇帝见了,认为他说出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章惇因此极力排挤诋毁钱勰,暗地里指使全御台攻击他,没完没了。
钱勰被罢职,担任池州知州,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