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甲状腺药物和肝损害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肝炎防治指南、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药
物性肝病防治指南、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 指南中均提出:
• 保肝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以及
保护肝细胞膜和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 这些制剂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
• 不宜同时应用多种抗炎保肝药物,以免加重
肝脏负担和因药物问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 良效应。
常见保肝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国际上有两个常用的评分标准RUCAM(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ment Method)和CDS(Clinical Diagnosis Scale)
1、了解详细病史 2、排除其他疾病 3、确定病例的临床特征 4、潜伏期 5、是否伴有过敏或变态反应的表现 6、停药后肝生化功能的改善 7、再度服药是否出现
酒精性肝病 饮酒史 酒精水平 AST/ALT>2:1
血流动力学 低血压、休克 心力衰竭 脉管闭塞
Dili可能
甲亢是伴发肝损害发生率高的疾病
1268例甲亢患者进行的分析,其中503例患者合并甲亢性肝损害,其
中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9.7%1 文献报道的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为45%-90%2
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
9.5%
PTU肝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MMI
3.5
4/131
P <0.05
肝 3.0
毒 性
2.5
事 2.0 件
PTU
发 1.5
MMI
生 率 1.0
1/158
0.5
0.0
PTU
MMI
Werner MC,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1989; 297(4): 216-219
的80-90%
• 脂质体主要由Kupffer细胞吞噬
的特性
作用机制
增加肝血流量
增增增加加加肝肝肝血血血流流流量量量 改善肝脏微循环 清除肝细胞代谢产物 增抑加制肝细脏胞组杀织伤供因氧子量释放
损肝药物高达1000多种,几乎遍及各类药物包括抗生素、 抗结核药、抗真菌药、降血脂药、解热镇痛药以及中草药。
进入21世纪,药品+保健品>3万种;加上食品添加剂和环 境污染物,人类暴露于6万种以上化学物质威胁中。
药物性肝病占住院黄疸患者的2~5%、急性肝炎的10%、 急性肝衰的25%,占中老年肝炎患者的40%。
促进胆汁 分泌
谷胱甘肽含量
胆汁硫酸化 结合胆汁酸
氧自由基 含量
内网膜脂 质过氧化
保护肝细胞
Martin Duce et al. 1988, Arias 1983, Arias 1986, Pisi et al 1990, Yousef et al. 1987,1992
关注保肝药物安全性
多种肝保护药物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1. 近年来多有文献报道硫普罗宁(凯西莱®)治疗肝
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毒性作用 甲亢高代谢导致肝脏相对的缺氧和肝脏营养不良 心力衰竭及感染、休克 甲亢不同程度影响肝内各种酶的活力
肝损害的发生率随甲亢病程的延长而增加
病程<6个月
31.0%
病程≥6个月
69.0%
病程≥6个月的肝损害 患者占整体肝损害的
69.0%
张晓霞.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4; 11(3): 145-147
病致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痛头晕等不 良反应。
2. 中药 茵栀黄注射液 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
应:皮肤反应、过敏性休克、胃肠道不良反应等。
Reduced L-glutathione .Investigator’s brochure.2007
药物性肝衰竭的治疗
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是肝脏KUPFFER细胞释放出TNF作 为始动因素,通过肝细胞膜上TNFR1和TNFR2后续信号 传导引起大量细胞凋亡和坏死。
* Ikegami T, Hepatol Res. 2008 Jan 9;38(2):123-31. **郑培良《中国临床医生》2001 年第29 卷第4 期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保护肝细胞多重机制
思美泰
转甲基作用
转硫基作用
细胞膜磷脂/ 胆固醇比例
保护肝细 胞骨架
肝细胞膜 流动性
Na+-K + A T P 酶活性
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张晓霞.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4; 11(3): 145-147
甲亢治疗药物可诱发肝损害
PTU
• 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为主,表现为转氨酶升高1
MMI
• 以胆汁淤积为主,即肝细胞和/或胆小管淤胆,不会 引起肝脏失功2
1. Malozowski S, Chiesa A.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 95(7): 3161-3163 2. Aydemir S,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05; 59(11): 1304-1308
抗甲状腺药物与肝功能损害
湖南省人民医院肝病内科 唐世刚
药物性肝病,又称为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1、流行病学 2、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理 3、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类型 4、药物性肝病的诊断 5、抗甲状腺药物与肝损害 6、治疗原则
药物性肝病—流行病学
/cder/livertor/presentations2005
肝细胞损伤型:ALT ≥3
ULN

ALT/ULN ALP/ULN
≥5
胆汁淤积型 :ALP ≥2 ULN

ALT/ULN ALP/ULN
≤2
混 合 型 :ALT ≥3 ULN,ALP ≥2 ULN,2< ALT/ULN <5 ALP/ULN
引起肝损的药物
1687起药物性肝病起因药分类
抗生素
371(21.99%)
解热镇痛剂 200(11.86%)
消化病药物 124( 7.35%)
化疗药
122( 7.23%)
心血管用药 109( 6.46%)
精神科用药 101( 5.99%)
一般市售药 97( 5.75%)
中药
80( 4.74%)
激素制剂 78( 4.62%)
二、免疫机制 1、药物引起变态反应:与肝特异性蛋白结合,ADCC 2、药物诱发CYP抗体:药物与CYP共价结合修饰蛋白,激活TH,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药物性肝损害分类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分类 1989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rences , CIOMS) 建立,最近由 FDA药物肝毒性委员会(Drug Hepatoloxicity Steering Committee)修订
常用保肝药物
作用机制
还原型谷胱甘肽 解毒、抗过氧化物、抗氧自由基
多烯磷脂酰胆碱 生物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修复
甘草甜素制剂
控制肝脏炎症
硫普罗宁 熊去氧胆酸* 茵栀黄、苦黄
解毒保肝、清除自由基 促进胆汁酸转运,促进胆石溶解和排出 不详
腺苷蛋氨酸
转甲基和转硫基和转丙氨基作用; 改善肝细胞膜流动性,保护细胞骨架,增加肝脏 解毒物质,抗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急性、亚急性
肝细胞性损伤 胆汁淤积性损伤
单纯性 炎症性 混合性损伤 亚临床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病临床分类
慢性
其它
慢性肝实质损伤
血管病变
Ⅰ型
慢性肝炎
Ⅱ型 Ⅲ型
Ⅳ型
肝静脉血栓 静脉闭塞性疾病 紫癜性肝病
脂肪变性
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
磷脂沉积症
肿瘤
肝纤维化、肝硬化 慢性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
胆管硬化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
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约1%可发生Dili, 实际人数推 测可能为报道数的10-16倍以上。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5,61:135
药物 代谢激活 (第 1相反应)
肝脏的药物代谢
修复机制
CYP450
细胞凋亡
细胞死亡
遗传因素
脂质过氧化
膜功能损害
活性中间体 共价结合 蛋白质 酶功能损害
9(0.53%)
呼吸病用药
6(0.36%)
免疫抑制剂
6(0.36%)
泌尿生殖系用药 4(0.24%)
骨代谢改善药 2(0.12%)
多种药物均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抗结核药
异烟肼、利福平
中草药
白藓皮、何首乌、土三七
头孢菌素类
头孢曲松
抗真菌类
氟康唑、酮康唑
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抗甲状腺药
丙硫氧嘧啶、甲巯嘧啶
MMI诱导肝损伤多为轻度,而PTU多为重度
0.18
0.16
0.14 肝 损 0.12 害 0.10 事 0.08 件 发 0.06 生 0.04 率 0.02
0.00
0.17 0.05
重度肝损害
PTU(n=651) MMI(n=822)
0.09 0.04
轻度肝损害
Rivkees SA, Szarfman A.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 95: 3260-3267
39.7%
Graves病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因精神和环境而诱发的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可累及包括肝 脏在内的全身多个器官,引起肝肿大,肝功能异常 甚至发生黄疸、肝硬化等,统称为甲亢性肝损害
1.张晓霞.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4; 11(3): 145-147 2. 张芳, 等.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8; 6(8): 49-54
细胞坏死
环境因素
蛋白质 获得抗原性
变态反应
灭活、解毒
核酸
基因突变
癌变 ·致畸
(第 2相反应)
谷胱甘肽 S转移酶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环氧化物水解酶 稳定代谢物
• 药物/毒物→氧化/还原(1相酶类)
→结合反应(2相酶类)→胆汁排泄 (3相反应)
药物性肝病—发病机理
一、非免疫机制 1、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CYP450途径:如自由基、氧基或脂 质过氧化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 2、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主要是肝细胞基底膜和毛细胆管的 转运体、离子交换、钠钾ATP酶、肝细胞膜脂膜结构的完整性 发生改变。
FDA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药物性肝病治疗
治疗: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和可疑药物 (一)内在毒性
迅速促进药物排泄和代谢,保护肝机能。 大量服用可洗胃,血透或血浆置换
(二)过敏特异性 最初可有瘙痒和皮疹,嗜酸细胞>6% 症状重者甚用皮质激素 黄疸患者可用UDCA
(三)代谢特异性 可选用抗氧化剂
多个肝病防治指南中强调“肝保护”
FDA对PTU的安全性提出黑框警告!
重 40
34
度 30 肝
损 20 害
事 10
5

报0
PTU
MMI
1969-2009年间报告的重度肝损害病例数
FDA建议
其他治疗方式(如甲巯咪唑、放射性碘或外科手术)不耐受的患 者,可选择使用丙硫氧嘧啶。 因为已观察到在妊娠早期使用甲巯咪唑会引起先天畸形,所以丙 硫氧嘧啶成为妊娠早期3个月或妊娠前患者的治疗选择。
目前被证实有效能降低TNF效应的药物有前列腺素E1, 以前所用的PGE1由于副作用较大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所用的PGE1是经过脂质体包裹的,这样就减少了 副作用。比如前列地尔。
前列地尔(凯 时 )的 结 构
肝脏的靶向性
• 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主要
集中在肝脏
• 肝脏的Kupffer细胞占RES系统
降血脂药
阿托伐他汀、烟酸
口服降糖药
阿卡波糖
妇产科用药
乙烯雌酚、炔雌醇、他莫昔芬
镇痛及抗精神病药
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奋乃静、丙戊酸、丙咪嗪、 苯妥因、三氯双酮
抗肿瘤药物
卡莫司汀、司莫司汀、环磷酰胺
王玉华.常见的引起肝损害药与与临床治疗.中国医刊. 2007;42(11):16-18. 方新华等。细胞色素P450与药物所致的肝损伤。肝脏2001(1)
其它
68( 4.03%)
抗过敏剂 63( 3.73%)
抗凝药
61(3.62%)
抗癌剂
48(2.85%)
糖尿病用药 47(2.79%)
神经科用药 30(1.78%)
维生素制剂 13(0.77%)
抗真菌剂
13(0.77%)
保健药
12(0.71%)
痛风用药
12(0.71%)
降血脂药
11(0.65%)
非治疗药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基础
肝毒性药物
细胞结构破坏

细胞膜破坏、膜流动性下降


胆盐摄取下降
谷胱甘肽合成下降
胆流异常 超声 CT扫描 MRI、MRCP、ERCP
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核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 Y-球蛋白
代谢和遗传性肝病 铁蛋白水平 血浆铜蓝蛋白 Α1抗胰蛋白酶
肝损伤
病毒性肝炎 抗-HAVIgM、 HBsAg 抗HCV、抗HEV
PTU是美国第三位导致患者肝移植的药物
对美国器官共享网(UNOS)数据库中1990-2002年间270例药物诱导 急性肝坏死的肝移植受者进行Cohort分析
Russo Mw,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2004; 10(8): 1018-1023
PTU诱导肝移植占整体 药物诱导肝移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