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

选择的课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三篇课文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选取了三首七言绝句。

《暮江吟》这首诗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轻松闲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题西林壁》描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雪梅》这首诗通过对雪、梅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借梅和雪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旨在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爱护眼睛的知识,培养保护视力的意识。

“习作”的主题是“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学会写观察日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积累观察事物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设置了两个小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词语搭配,体会句子准确生动的表达。

“日积月累”提供了几则关于天气的谚语,旨在让学生积累谚语,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留心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学写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教学措施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教学中应各有侧重。

《古诗三首》应创设古诗教学的氛围,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古诗创设的意境,体悟古诗蕴含的哲理。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学会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事物。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3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课时
习作:写观察日记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展示古诗描写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并动笔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暮江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诗歌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比如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古诗。

重点指导前鼻音“吟”,平舌音“瑟”。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暮”中间的撇、捺舒展,盖住下面的“日”。

易错提示:
“吟”左部“口”偏上,右部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3)多音字。

似⎩⎪⎨⎪⎧
sì:似乎 似是而非shì:似的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暮(暮色)—墓(坟墓)—幕(屏幕)—慕(羡慕)
吟(吟唱)—今(今天)—令(命令)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了解作者。

明确: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③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真珠:珍珠。

⑥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
明确: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好似颗颗珍珠,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形如弯弓。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知道江水为什么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吗?
明确: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

2.“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可换成什么词?哪个词好?为什么?
明确:可换成“照、盖、洒、射”。

“铺”字更好,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射的面积广大而均匀。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二字。

诗人写的是九月初三夜的月亮,此时月亮细弯,和弯弯的细细的弓很像,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珠、弯弯的新月还像什么?
明确:露珠:钻石、玛瑙、水晶、玻璃球。

新月:金钩、小船、眉毛、镰刀。

5.诗人在写诗时会经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明确:运用比喻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其五)》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兼有夸张)——(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运用夸张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白《夜宿山寺》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诗中写暮江落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露伴新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把露珠比作__________,把月亮比作__________。

明确: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珍珠弓
2.总结。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白居易的诗,相互交流。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暮江吟⎩⎨⎧⎭⎬⎫夕阳斜照图⎩⎪⎨⎪⎧ 残阳——铺水江水——半瑟半红 新月露珠图⎩
⎪⎨⎪⎧ 露水——似真珠 月亮——似弓赞美 热爱
第二课时(《题西林壁》)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在之前已经学过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

(学生背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那就是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古诗。

重点指导平舌音“侧”,后鼻音“峰”,边音“庐”。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题”捺画长伸,托住里面部分。

“侧”撇为竖撇,点不宜过长。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上面是“夂”,不要写成“攵”。

(3)多音字。

横⎩⎪⎨⎪⎧
hén ɡ:横线 横七竖八hèn ɡ:骄横 飞来横祸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题(题目)—提(提醒)—匙(钥匙)
侧(侧面)—测(测试)—厕(厕所)
峰(山峰)—蜂(蜜蜂)—锋(锋利)—逢(相逢)—烽(烽火)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要重读,并要读出起伏之感,“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真、只”要重读。

3.了解作者。

明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③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呈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④侧:侧面。

⑤各不同:各不相同。

⑥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⑦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⑧缘:因为。

⑨此山:指的是庐山。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
明确: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6.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前两句。

(1)找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语。

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
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学习后两句。

本诗后两句是借景说理,谈游山感受,诗人为什么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明确: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解释说,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含有“面”字的成语拓展示例:
面红耳赤面面俱到
面黄肌瘦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面如土色
两面三刀四面八方
洗心革面八面玲珑
蓬头垢面独当一面
闻名不如见面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全面的立场上。

知识拓展:
庐山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诗中描绘了庐山________的景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宋苏轼千姿百态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客观的立场上 所见景象 诗人感受
2.总结。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题西林壁⎩⎨⎧⎭⎪⎫写景⎩⎪⎨⎪⎧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不同 明理⎩
⎪⎨⎪⎧ 不识—真面目 只缘—在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三课时(《雪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学生默写《题西林壁》)
2.导入新课:(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放呢?(学生回答:梅花、冬天)是的,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爱。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看作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去看个究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卷舌音“输”,多音字“降”,平舌音“骚”。

2.学生默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费”上宽下窄,上部“弗”五笔写成。

易错提示:
“降”右下不要写成“牛”。

“输”右部里面有一短横,不要漏写。

(3)多音字。

降⎩⎪⎨⎪⎧
xiáng :投降 宁死不降 jiàng :降落 从天而降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输(输入)—愉(愉快)—偷(偷偷)—喻(比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词语释义。

明确: ①降:服输。

②骚人:诗人。

③阁笔:放下笔。

阁,同“搁 ”,放下。

④评章:评议。

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逊:不及;比不上。

⑥一段香:一片香。

4.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
明确: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如何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中的“争”字呢?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雪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梅雪争春的喜爱之情。

2.梅和雪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梅香雪白。

3.诗人是怎样评价梅和雪的呢?
明确:后两句写诗人的评价。

诗人先从颜色角度来评价,点明梅不如雪那样洁白,然后又从气味的角度来写,点出雪不具有梅花的香味。

4.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且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
人的地方,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写梅的诗句拓展示例: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唐)张谓《早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拓展:诗人还写了一首《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同学们能说说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吗?
明确: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只有梅、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

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

寓意深刻的古诗拓展示例:
游山西村(节选)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雪梅》这首诗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借梅和雪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学们,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

梅花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希望同学们像梅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雪 梅⎩⎨⎧⎭⎬⎫ 梅雪争春⎩⎪⎨⎪⎧ 未肯降费评章诗人评⎩
⎪⎨⎪⎧ 梅逊——三分白 雪输——一段香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爬山虎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爬山虎便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擅长攀爬的神奇植物。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
起学习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多音字“曲”,鼻音“嫩”,平舌音“操”,翘舌音“占”,后鼻音“茎、柄”。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隙”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柄、蜗、萎、茎”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识记;“操、占、均、瞧” 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让学生识记。

字谜示例:
两小隔日望,姿态不一样,共用一只耳,裂开洞狭长。

(谜底:隙)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操”右下的“木”横画宜长,托住上面三个口。

“占”上下对正,“口”上大下小。

“嫩”中部狭长,三部分要注意穿插迎让。

“茎”上部横要长,下部横撇、点不可过于伸展。

易错提示:
“叠”中间是“冖”,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宀”。

“瞧”左部是“目”,里面不要少写一横写成“日”。

(3)多音字。

曲⎩⎪⎨⎪⎧
qū:弯曲 委曲求全qǔ:歌曲 异曲同工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操(操场)—噪(噪音)—燥(干燥)—躁(急躁)—澡(洗澡)
占(占用)—粘(粘贴)—沾(沾水)—站(站立)—钻(钻研)
均(均匀)—钧(千钧一发)—韵(押韵)—钓(钓鱼)
瞧(瞧见)—礁(礁石)—樵(樵夫)—焦(焦急)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明确: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明确: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3.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

明确:示例: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知识拓展:
爬山虎
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地锦”“常青藤”。

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
可结果,浆果呈紫黑色,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此外,它还能吸收噪音和空气中的尘土。

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在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室内湿度。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解决。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爬山虎操场占据嫩叶顺利均匀重叠空隙根茎叶柄枯萎瞧见固定
2.导入新课: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

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

第一句中的“满是”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满是”写出了爬山虎多而茂盛。

2.学习第2自然段。

(1)“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明确:静态描写。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叶尖全部朝下;平铺均匀;多而密。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如何理解句中的“漾”字?
明确:动态描写。

“漾”的本义是水面微微动荡,用在此处形象地写出了满墙绿叶在风的吹拂下的动态美,就像绿波荡漾。

以“引”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拓展示例:
引人入胜引火烧身
引吭高歌引经据典
引狼入室引古喻今
3.学习第3自然段。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知识拓展: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有: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蚕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2)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指导学生从爬山虎脚的样子、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然后让学生思考:书上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能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明确: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

4.阅读第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圈出它向上爬的词语。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明确: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