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油画静物的画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22No .1March .2008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8年第一期
A r t E d i t io n
第22卷(总第55期)
JOURNAL O F G U I Z H OU UN I V ERS I TY
莫兰迪油画静物的画境分析
杜善东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3)
摘要:莫兰迪是20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去探求普通事物的本质,成就了20世纪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对其艺术风格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这位杰出画家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意味形式;画境;形趋简化;结构与色彩;本位性与本体性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 (2008)01-0056-03
收稿日期:2008-1-18
作者简介:杜善东(1969-)男,贵阳市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油画专业教学。

乔尔乔・莫兰迪(1890~1964)是20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出生于意大利的波洛尼亚,长期在波洛尼亚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和油画。

他终生忙碌于小小的画室里,几乎闭门不出,在平静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在他小幅的油画静物作品中却蕴藏着宏大的艺术魅力。

莫兰迪选择日常用品如壶、花瓶、咖啡杯、碗、罐等排成一列并置或挤成一堆,画一束花在桌面上或插在花瓶里,一再重复,以此主题描绘,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莫兰迪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探求普通事物的本质。

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他的艺术能给人以极温柔的精神慰藉。

西方评论界认为,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

他的作品平凡中见真奇,以小见大。

莫兰迪沉醉于自我的世界里,物我相忘,成就了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同时,莫兰迪在许多方面还体现出东方人的审美特征,如幽雅、宁静、含蓄等。

巴尔蒂斯是这样评价莫兰迪的:“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

按照道济的说法,莫兰迪是“有笔有墨”的,他把笔墨俭省到了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创造出了一种静稳
坚牢的独特画境,他的绘画作品,不断带给我们新
的领悟。

他游刃有余的捕捉当下的感悟,它们是如此透明清澈,空灵见性,以完全纯净的方式吸引我们的注意。

他的画有一种天成的和谐。

它们确实如莫兰迪情有独钟的见解———刹那间的实有,流逝中的永恒,达到了诗与画完美和谐的境界,啸声曾评论称他为“活脱一位西洋的八大山人”。

艺术实践是艺术家审美的体验过程,艺术作品仅仅是这种体验在画面上留下的印迹。

艺术家是审美的主体,艺术作品则是审美的客体。

毫无疑问,只有审美主体与客体达到完美统一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的作品。

莫兰迪立足于客体(指作品),由外而内,从客体对象的存在状态中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并在画面上得以真实的呈现。

因而强调绘画作品的本位性和油画语言的本体性,在这里,审美主体是审美体验的实施者,其审美过程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渐悟。

莫兰迪所描绘的物体原本看来毫无惊人之处。

这样平凡的事物,莫兰迪的油画、版画、水彩和素描呈现出来,在画面上显示的是卓越的造型对比关系与笔墨交融的效应。

他是一位色彩与色阶复杂变化的操纵者,由一幅画看到一群画,我们可以看到和发现他色调的含蓄,色阶的细微调整,随笔的带动牵引着创意,如呼吸起伏。

隐含自敛又率真,莫兰迪从不显著地炫示美感,而是让识画
6
5
Vol.22No.1March.2008
A r t E d i t io n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JOURNAL O F G U I Z H OU UN I V ERS I TY
的观者在看似单调无聊的图像中发现层层笼罩的谜,在质朴、谦逊、淡泊的画面上看到宁和、清明、幽静的光辉与魅力。

莫兰迪的静物画是人的沉默的对话与世界无言的交语。

简单近于几何体的清淡物体与灰蒙的画面整体之间,暗藏着形与空间互动的默契,以及时间逃逸之瞬间光影逗留的信息。

这就是“那个画一排瓶子的意大利画家”的文雅精妙的艺术。

作为一位20世纪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具像绘画范畴沉思中最杰出的例子。

年轻时的他所处的年代正是意大利未来主义与形而上画派起落之时,他只略涉足,没有全身投入。

他只画他对世界静静的观照,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纯粹内在的表露。

莫兰迪曾明确地描述自己是“一个艺术的信仰者,为艺术本身的追求而非在艺术中寻找宗教社会公理与国家荣耀之事,艺术并非去服务其他目的,而是在艺术之作本身,没有比这信念更贴近我了”。

这也是他的好友艺评家兼画家的阿登哥.索非奇赞许他的“在可见的现实成分中非对其因时因地的偶然之变化作无谓花巧的描绘,而是画色、线、形服从于整体和谐的信条,像一个和弦之美”。

雕塑家麦约说过“一个人可以自一个单一的想法,做出艺术品。

在毕加索的个人作品中有十个画家的风格,而在莫兰迪的绘画中只有一个大观念,那即是和谐画面的呈示,不仅是一个和弦之美,是数个和弦相连成曲”。

贡布里希在致斯托克斯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想,我们都在试着从同一座山峰中钻出一个通道,尽管我们可能是在相反的起点工作着。

有时候,我觉得山岩是如此的坚硬、致密,以致我们只能听到你在另一面的敲击之声,它是那么微弱,有时甚至根本就听不到,但我很快又会再次捕捉到这个声音。

你肯定也有相似的体验”。

莫兰迪的执著在此,一生的努力在此。

莫兰迪的静物画注重画面的结构形式感,他寄物寄理。

他侧重于发现和传达主体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存在状态,从中寻找美的因素,归纳建立自己的美的法则。

其审美方式更趋于理性化。

他的静物画是重现原有的形,让其不着痕迹地自然现出。

这是画家的心物交汇,是画家观物的直接呈示,已经不强加所求,刻意操作。

如毕加索曾经说过的:“我不了解人们以‘研究’这样的辞语用于现代艺术,对我来说‘探求’在绘画中不代表什么,‘找到’才是正确的字眼”。

在题材上,在莫兰迪的眼里,陋室内外的一切有看不透的变化,想不完的奥妙,也许一件普普通通的日常用品也令他爱不释手,或许一组瓶罐随意的排列组合也令他激动不已。

莫兰迪摒弃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也撇开个人的喜怒哀乐,凭借纯真的心态去寻找物体间单纯而和谐的相处关系和存在状态。

这也正是中国禅学者“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着,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的心态境界。

莫兰迪对塞尚曾作深入剖析。

他认为塞尚以庄严与热情绘出物体之形,塞尚的树强而有力地迸发于岩石般的土地上,静定而生气盎然。

塞尚的意愿在于形的捕捉,并将之转化为可称为诗的生命。

这正是触动莫兰迪之处,也即是塞尚受莫兰迪吸引之处。

莫兰迪在塞尚之中抽取与塞尚相近之质,来验证自己的憧憬和自己的意向。

塞尚画的一连串静物,对平常简单之物作特殊的探讨与描绘,莫兰迪也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中画出自己对它们独有的审视。

他发现了静物的重要性,他感知静物的写绘可以发展一种现代的知性和感性,透过形式的挑选项与形象聚集的纯粹度,透过色彩凝练之力度,静物可以作为想像力缓和的练习,可以作为情绪深化的兴奋剂,静物以其不动的特质,保留了画者所身处之现实的片断与当时观物的热情。

我们看到,莫兰迪将他笔下色雅韵长的写意之物,放进精心构筑的时空框架,使二者浑然一体,这些静物画将精确的写实和抽象进行了独特的结合,那些无生命的物体,是那样的孤独和“寂寞”。

瓶罐从形而下的“器”,在向形而上的“道”转化。

而区区一隅的室内之物,则在拓宽为时空无限的宇宙,即便是一幅铅笔草图,虽用线寥寥无几,从中却不难发现作者的用意。

莫兰迪面对一堆杂乱的日常生活用品,并不着意去表现常人眼中的比例、结构、体积、空间和质感,也没有过多地注入个人的情感因素,而是较为理性地从平面角度去经营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割。

方与圆、虚与实、显与隐、松与紧、正形与负形、完整与残缺、分解与整合,构成了一幅幅单纯而神秘的图画。

在莫兰迪余生中,他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这就是对普通常见事物的形而上真实的探求。

在莫兰迪的作品中,他不象传统古典油画那
75
Vol.22No.1March.2008莫兰迪油画静物的画境分析 杜善东
A r t E d i t io n JOURNAL O F G U I Z H OU UN I V ERS I TY
样依靠强烈的黑白反差来表现对象,而是减弱了素描的因素,加强色彩的补色关系,把对象复杂的颜色归纳成几种灰颜色,在淡雅中创造微妙的变化。

而那些富有变化的勾线,更衬托出形体色调的透明和极致,并暗藏着色彩的力度。

他把当代艺术带出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窠臼,而走向新的古典主义的途径,平稳、简洁而又神秘的构成,平淡、和谐而高雅的色彩,都是莫兰迪对画面形式感孜孜不倦探讨的结果,
莫兰迪的“不似而似”,表明他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拷贝,也不完全是画家的自言自语,它体现了画家与客观对象的一种交流方式。

在莫兰迪多幅静物构图中,初看似多重复,近察则见细致的变化。

长短、轻重、粗细笔触的相交,淡化的暖色与柔化的冷色相融,偶有明亮的黄色、蓝色、妩媚的橘黄与紫,都默默地自我包容,色彩的运用上浓稠厚涂与稀薄轻淡相结合,从不喧哗,这就是莫兰迪的含蓄,隐约、宁和、悠远的意境。

自印象派和现代主义以来,许多西方画家更注重观看的方式,重视对景写生。

印象派的先驱莫奈最为典型,塞尚也同样如此,他曾再三说过,要忠实自然,但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

莫兰迪在作画落笔之前,心中并无“成竹在胸“。

相反,他总是企图抛开主观的先入之见,完全依靠本质的直觉去细密凝视物象。

或者说是用纯净的眼睛去寻找发现到对象的真实存在,他总是排斥既有的经验和记忆,关注“当下”状态的真实性和唯一性。

因而莫兰迪描出的是简约景物之形,没有硬挺的轮廓线,以笔与油彩直触画面,敷涂物体,有时几乎抽象化了。

对于世界,莫兰迪有他自己的具象与抽象的观念,他说:“没有什么比我们现时所看到的更抽象,更不真实了。

作为人,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看见的真实世界,会如我们看到的和了解的那样真实的存在。

当然事物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它们自己本身的意义,如我们所加诸于它们身上的。

我们只能知道杯子是杯子,树是树。


莫兰迪的作品始终和观识者保持距离,若即若离状态,既熟悉又陌生,令人不可琢磨,或许,这正是莫兰迪眼中的独特世界。

莫兰迪终生逃避尘嚣,终日与杯盘瓶罐为伴,宛如“入禅”的心境,万念俱寂。

他的时间,是静止的,凝固的,无前无后,无始无终。

他的作品摒弃了鲜艳浓烈的色彩,没有丝毫招揽的动机,一尘不染,清新淡雅,含而不露,莫兰迪穷尽了毕生的精力,以不起眼的小幅静物画技压群芳。

他完美表达了静寂事物“永恒的外观”以及平凡事物的形而上精神,他的作品没有教会式的祈祷意味,没有令人不解的歇斯底里感。

这种致力于形趋向简化与确定,如将世界概略为人的忧苦,我们在形中找到庇护与赎罪。

这种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其历史的责任,传统宗教内化的新价值将艺术家带到真理的境界。

总之,这种新的意义,在理论上与审美上是无法否定的,对艺术与艺术批评、审思以至于世界文化都是十分重大的。

参考文献:
[1] 啸声,莫兰迪[M]1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1
[2] 何政广,莫兰迪[M]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
[3]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
社19861
[4] 里查得.里德,艺术批评对艺术史:阿得里安.斯托克斯和
E.H.贡布里希的通信及著作[M]11999《新美术》第二期1
[5] 汪鹏生,汪巧玲1庄子[M]12003年暨南大学出版社1
An Analysis of the Pa i n ti n gs Habit at of M ol andi Still-L i fe Pa i n ti n gs
DU Shandong
(A rts College,Guizhou U n 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3,China)
Abstract:Molandi was one of the most rep resentative artists in Eur ope in the20th Century.He exp l ored the essence of common things with all his energy,and created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 the art hist ory in the20th century.Upon further analysis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ic achieve ments of this artist. Key words:i m p licit f or m;paintings habitat;f or m si m p lificati on;structure and col our;standard and noume2 non;
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