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
1.我们的不幸是自己的错,自己的选择。
原因论让我们找各种理由逃避问题,假装成是不可控制的外部原因导致的悲剧,让自己变得独特显示地位吸引注意。
应对:目的论思考问题。
行为目标是自立(我有能力)和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现在抑郁症上升趋势可以支撑,个人主义的强化削弱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减少幸福感。
自卑情结是借口(因为什么客观事实所以我不能做到什么)。
权力之争是想证明自己的力量。
要勇于承认错误,没有必要在人际关系中向别人证明自己认为的正确。
人是活在意义中的生物,确立目的后会企图寻找各种借口逃避人生课题,编制人生谎言。
3.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分离自己与别人的课题,不要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来干涉自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自己可以掌控人际关系的王牌。
4.分离是起点,共同体感觉是终点(把别人看做自己的伙伴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不是世界中心,只是我认为的中心。
付出才能找到位置,因为归属感是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可联系心理学中强人际关系网络需要牺牲部分个人自由等事实)。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所以要跳出“杯中风暴”,寻找更大的空间,所以遇到困难要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声音(如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
不要恐惧关系破裂,这是为他人而活的不自由生活方式。
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表扬是操纵别人,要鼓励,帮助他人用己的力量解决(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有对共同体的价值就可以获得勇气;存在本身就有价值;由你开始去合作。
幸福感就是贡献感。
5.活在当下,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刹那,旅行从踏出门就开始了。
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
不活在此时此刻是人生最大的谎言。
共同体感觉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意义自己决定,引导之星是他者贡献。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
为什么做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同样的生活,有人觉得幸福感很强,而有的人觉得并不那么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呢?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有人能淡定从容,而有的人却失了分寸呢?决定我们现在的究竟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还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呢?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由别人赋予,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作者整本书用到的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认为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现状。
阿德勒的观点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完全相反,弗洛伊德会认为我们的经历、原生家庭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重大影响,被称为“原因论”,而阿德勒却否定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
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已。
比如,一个人非常害怕社交,不敢和人交往,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他会认为这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是由他童年的经历和成长环境所决定的,而阿德勒会否定这个说法,阿德勒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他想达到不和人交往这个目的,故而捏造出这个症状。
他不想和人交往,因为他害怕在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自己和人交往能力不够,不能和他人相处好,怕别人嘲笑,怕被人伤害,因此就出现社交恐惧症,他就可以给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找借口,由于害怕和别人交往,所以处理不好,这就保存了体面。
现在聊聊我读这本书的启发。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一、我们不幸的________
作者认为我们不幸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
脸红恐惧症、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等的出现,都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而呈现的症状。
脸红恐惧症是为了给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找的借口;自卑感是觉得自己有欠缺,这种欠缺是由和他人比较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健康的自卑感感是和理想的自己对比而产生的,从而会为了朝理想的自己而努力,而我们通常产生的自卑感都是在和他人的对比中产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自卑情结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为自己做不到某事而找借口,比如,正因为我没有关系,所以不能升职加薪,因为A所以B这种思路是典型的自卑情结的体现;优越情结也是在和人对比中产生,正是由于不自信,所以会拼命炫耀自己的某种优越性,就像有句话说的,越缺少什么才会越炫耀什么。
这种种情绪的出现都离不开人际关系。
我们往往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二、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之中
决定我们现在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对过去赋予的意义。
这一观念就像情绪ABC理论,事情发生是A,我们对它的认知是B,产生的感受是C,决定我们感受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我们赋予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意义。
比如,同样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学生习惯差,或者故意和我们作对,也可以解释为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存在困难,或者昨晚有其它的事情给耽搁了等,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解释,就会带来不同的情绪。
所以,作者才会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主观世界中,也就是我们对事情的主观解释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体验。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________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三、走向幸福之路
作者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即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这也是我们一生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我们所有的不幸就是来自于擅自干涉别人的课题。
作者提到一句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
也就是说马喝不喝水,是马的课题,我们不能干涉。
比如,读书学习,这件事究竟是谁的课题呢?很明显是学生自己的课题,父母和老师都不能过多的干涉,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学生不愿学习,家长和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强迫学生学习,就会严重伤害两者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人际关系产生问题得到的根源也在于干涉别人的课题。
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实是由当事人决定,如果此时,有另外一个人总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冲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和父母之间经常会关系紧张。
如何区分一个课题是谁的课题呢?作者说关键看这个课题带来的后果由谁去承担,比如,不读书最后影响的是谁?当然是学生自身,那么这个课题就是学生的,我们不能干涉,但不意味着不管,我们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该做的,最后到底学不学,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负责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
也就是说在行动上,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不干涉不属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
认可的准备,做好自己的事,别人认不认可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干涉不了,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可以免掉很多烦恼。
有一本关于育儿方面的经典书籍《不管教的勇气》,也就是详细区分父母和孩子的课题,从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养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烦恼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
四、题外话
阿德勒以及《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从里到外都体现的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选择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读来感觉非常亲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也有不少类似的观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
以前还看过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等,体现的也是这种理念,我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专心做好属于自己课题范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
活在此时此刻,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为自己而活,这需要莫大的勇气。
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传达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3
哲人和青年相遇了,俩人对人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既有故事又有道理。
青年是和我们一样有各种烦恼事的青年,我们跟着谈话的节奏,反思对照自己的种种。
1.原因决定论到目的论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现在是过去决定的,我们也习惯依赖于原因论。
很多人埋怨父母埋怨过去,于是容忍自己安于现状。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2.人际关系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3.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对于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在他学习的时候父母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不妄加干涉。
4.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批评和表扬都是居高临下的状态,都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是上下级不平等的关系。
而鼓励和帮助,则是平等的横向的人际交往。
5.接纳自我,甘于平凡
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
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普通并不等同于无能。
6.活在当下
如果把人生当成爬山,不是只有到达山顶才有意义。
爬山的过程,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意义。
如果沉溺于已经逝去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却不能着眼于可以努力的当下,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4
在人际关系中,因为迫切地想要被认可以及不被讨厌,我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然而这样的我显得非常不自然以及不自在,因为我没有自由地表现真实的我自己。
我太害怕真实的我让人讨厌了,所以竭力让自己保持我认为的温和有礼的状态,可是这种自我控制并不能达到讨人喜欢的目的,同时还会让我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只有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拥有做自己的自由。
不再寻求认可就是自由。
不再惧怕被人讨厌也是必须做到的勇敢。
至于如何做到不再寻求认可,答案是——不再过度关注自己。
讨好型人格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个表述非常严厉,但事实确实如此。
太关注自己,太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所有的你自己的目光都聚焦给了你自己,这难道不算以自我为中心吗?
你应该明白,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图中的一个点,你可以把你的躯体当作一个看世界的视角,是这样的视角让你产生了你是世界中心的错觉,你要意识到自己的本质还是沧海一粟一样的渺小。
没有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你,所以不用再有压力,所以,请毫无负担地去勇敢做自己!
而要做到不惧怕被人讨厌,需要了解课题分离。
做出怎样的行为是自己的课题,别人会因此有怎样的反应是别人的课题。
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你试图用某一种行为来讨得别人的喜爱,这钟行为本质上就是在干涉别人的情绪,是干涉别人课题的表现,是一种隐藏性的对别人的掌控欲。
害怕被背叛所以不敢付出真心的行为也是因为没能做到课题分离。
你把别人当伙伴,这是你的课题,别人是否会背叛你,这是别人的课题。
所以这个行为本
质上不是因为害怕所以逃避自己的课题,而是试图掌控别人的课题,却又没有勇气接受事态脱离掌控的结果。
学会课题分离,人际关系里会少很多矛盾,对个体而言,烦恼也会减少很多。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5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
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
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
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
待。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爱的教育》800字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
全书共一百篇__,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该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
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
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__,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
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
这本书里充满了爱。
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
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
对父母
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
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
《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6
1:对于原因论,更能贴合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论。
原因只是事情的起发点,而不是确认结果的结论,中间还有一个过程,其过程都在于你想变成什么样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能做到自己赋予结果的勇气)
对于目的论,我也有疑惑。
例如:我不喜欢这个人,因为她经常随意拿别人东西,这是原因论的角度,按目的论来说,是我一开始对她这个人已经下定啦不喜欢,所以我才会找到这个事来讨厌她?我觉得也不合理!按这样推断,那我为什么不喜欢她呢?
2:人往往很多时候容易被太多的虚幻主义的思想理论而填满认知(这个结论我不知道我看的那一节得结论啦,我写本上啦,但是内容想不起来了)3: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治疗而已……
4:在选择生活的时候,我们常常一边想要改变又没有改变的勇气……
5:自卑时主观性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自卑有一定程度得促使激励自己
过度得自卑是自卑情节,过度得自我意识,反而回束缚自己!
6相信分为信用(为抵押的相信)和信赖(对人得信赖)
7:自我肯定不是自我接纳,好与不好我都接受,而不是到达什么地步!他者信赖,对别人的信赖也是自我接纳,他者贡献,都是相互存在主义的8:人生是点组成的,而不是一条线。
人生的每一个刹那间得此时此刻,不是过去不是未来…
人生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意义在于你的赋予!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7
看过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并没有了解他的思想。
本书用通俗简易的语言讲述了深刻的思想。
阿德勒哲学不是让你成功的学问,这是一门让你幸福的生活哲学。
阿德勒生活哲学通过三个步骤让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平凡与不足就为自我改变埋下了种子;二他者信赖,关键思想是课题分离,不再执着于他人的评价与期待;三他者贡献,关键思想是共同体,通过贡献感获得幸福的意义。
总结下阿德勒的心理学现实意义,可以挣脱三重枷锁。
第一来自过去,甩开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妈妈的错的锅,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对过去的看法,从而把自我从过去中解脱出来;第二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太在意周围人的期待与评价,造成人会太容易被别人束缚,徒增很多纠结与烦恼;第三来自未来,我们太在意未来的成功,导致把现在看成未来成功的工具,然而当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义。
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把昨天留给过去,把明天交给未来,专注于眼前的瞬时瞬刻,我们都爱自己想象的很脆弱,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现在。
加油?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8
放弃竞争,这是一个很难让大家接受的命题。
反驳的言论大概是——不和人竞争,我怎么进步?
可是你进步的途径真的只有与别人比较这一条吗?为什么你不能与你“理想的自己”比较?
之所以否定竞争,是因为竞争会导致我们把别人当成敌人,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岌岌可危,而人的烦恼几乎都________于人际关系。
男女对立,兄弟反目,亲子关系不和睦,都是因为其中一方把另一方当成了敌人,所以有了防备、猜疑和构陷,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也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当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想要快乐自在的人生,可以先建立两个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2.自立。
要实现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需要发自内心把大家当成伙伴而不是敌人。
只有把别人当伙伴,才能做到理解别人种种行为的原因,才能共情,才能得到人际关系中的本可以得到的快乐。
要实现目标2(自立),需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我们都有能力,而我们能力大小的差距,其实源于勇气。
你没有勇气改变,没有勇气进步,
没有勇气付出行动,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难题…是因为没有勇气,所以才依赖别人,才没办法自立。
相信自己有能力,遇到问题勇敢尝试去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这就是自立。
另一方面,关于长相方面的焦虑也是因为与人比较的结果。
假如你从未看过别人的脸,你会觉得自己长相丑陋吗?很多东西本身是没有标准的,就像长相,只要你不再和别人比较,你就是足够美好的。
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认为美丑有标准的话,试想一下,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一张标准的所谓美丽的脸,这张美丽的脸是否还会让你觉得美丽呢?
世界正是因为不同才多姿多彩,个体正是因为不同才无可替代。
你是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存在,这是值得你为之欣喜的结论。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9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对,是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靠自己。
很多人在抱怨的那个结果,其实是自己从一开始选择的。
早干什么去了。
不会正确归因,就大概率跳不出这场循环。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这个观点真的是恍然大悟啊,可以选择不愤怒,你偏偏选择了愤怒,这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吗,自己捏造出来的这个情绪,你可以选择平静,别的处理方式,文中举的例子真棒,非常容易理解。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