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促进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活中促进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有效策略
数概念是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计数、序数、数量比较、数运算等内容。
幼儿园数概念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用数学方法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既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用与有趣,又能理解并建构相关的数学经验,从而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学习探索中获得发展。
幼儿日常生活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将幼儿日常生活的内容作为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发现幼儿日常生活中与数概念学习相关的内容,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与数概念相关的问题情境,设置不同的任务准确地匹配于不同数概念发展水平的幼儿,从而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下面,本人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一、发现“数学话题”,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数概念的范围涵盖很广,想要帮助幼儿真正理解数概念,绝不是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幼儿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感知体验、操作探索,才能逐渐建构相关的数概念。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概念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教师可以将数概念学习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过程中。
如教师自由活动时与幼儿交流:“你家几个人?住在几层楼?”春天时和幼儿聊聊:“花圃里开了几种花?”吃点心时和幼儿讨论:“点心数量够吗?不够怎么办?”排队时和幼儿谈谈:“你排在第几个?”拍球时鼓励幼儿比一比谁拍得多……幼儿思考、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同时,与幼儿交流有关数概念的问题也为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关注“问题解决”,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建构数概念的核心经验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在生活中解决真实的问题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会单纯地以为数概念知识主要是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来掌握,只要幼儿“会数”“会算”,我们就认为他掌握了数概念的知识。
其实,幼儿是否获得“核心经验”,才是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重要指标。
所以,教师应思考数概念的各种核心经验与哪些生活问题相关,哪些特定的“问题”能使幼儿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1.分析和梳理一日生活中的“问题”。
幼儿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情境都与数概念相关,这些问题交织重叠在一起,教师往往容易忽视。
教师可对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厘清问题与幼儿核心经验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加有目的地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幼儿建构数概念的核心经验。
如计数的核心经验中提出了计数的四个基本原则,其中一个是顺序无关原则,是指数数时数的结果是唯一的,它与被数物体的排列顺序无关。
因此,幼儿需要记住哪些数过了,哪些还没有数过。
仔细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会发现:和教师创造的游戏情境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数的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是分散的。
组长点名时,需要点数围坐在一张桌上同伴的数量;收拾书本时,需要点数重叠在一起的书本;养育蚕宝宝时,需要点数四处爬行的蚕宝宝;玩保龄球游戏时需要点数东倒西歪的瓶子。
合理利用这些问题,就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计数中的顺序无关原则。
又如数的组成的核心经验是理解一定数量的物
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幼儿园/张婕
剖析教学jiɑo xue
43
体可以分成几个相等或者不相等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合成一个整体。
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有许多。
全班幼儿有时按男女排两队,有时按小组排六队,有时排成四队,但总数都是一样的。
日常收放玩具、种植活动中不同的分工都可以帮助幼儿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总之,教师要做有心人,在鼓励幼儿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帮助幼儿梳理相关内容,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
2.改造和创设一日生活中的“问题”。
有些问题情境是自然产生的,有些生活情境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改造和创设,使情境服务于幼儿的学习需要。
整理玩具的问题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以为玩具柜设计不同的整理标志,帮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学习数概念。
小班时,教师可以设计实物卡片或数字卡片,让幼儿感受一一对应和数量。
中班时,教师可以利用玩具柜的结构,给每样的玩具标注编号(如第几层第几格),让幼儿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感知和理解序数。
大班时,教师可以加减或分解组成的方式设计整理标志。
相同的问题情境稍作调整,就可以成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内容。
按群计数的内容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较少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改变平时点名环节,将班级小组的人数调整成5人一组,每天以小组为单位点名。
或者将晨检牌的排列设置成10个一排,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解决有关人数问题的过程中练习群数。
中班幼儿学习“比较多少”时,教师可以在分点心、分玩具、分材料的时候故意创设“多分了或少分了”情境,引导幼儿解决相关问题。
三、设置“个性化任务”,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概念
操作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儿童只有通过动手操作,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
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需要教师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
在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给予幼儿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概念。
1.依据不同年龄班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提出适宜的生活任务。
小、中、大不同年龄班儿童数概念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应当尊重和遵循幼儿的发展水平,在设置同一生活任务时为不同年龄班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以餐前环节的分餐任务为例,小班幼儿点数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完成分餐具的工作。
具体做法是:在分餐时,教师先在每位幼儿的座位上摆一块餐垫,指导幼儿为每块餐垫配上一个碗、一把勺子、一块毛巾,从而帮助小班幼儿理解一一对应。
中班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目标是点数10以内的数,教师就可以在桌上放置人数牌,要求幼儿按照小组的人数点数相应数量的餐具。
大班幼儿分发餐具时教师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通过默数的方式快速完成分餐任务。
2.尊重儿童数概念发展个体差异,分配适宜的生活任务。
在数学教育中,儿童的个性差异表现尤其明显。
儿童学习数学不仅思维发展水平和速度上存在差异,即使同样是有学习困难的儿童,他们的困难也不尽相同。
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教师给儿童以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应当依据儿童数概念的学习路径,解读幼儿当下的发展水平,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分配与之能力相适宜的生活任务,给予幼儿实施最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如期末临近,教师组织大班幼儿参与班级物品的清点,旨在丰富幼儿计数的经验。
小明在清点挂在天花板的玻璃球时,用手在空中点数并大声地说出数词,但数了几次都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
依据计数中动作的发展路径,小明处于触摸物体点数的阶段,所以教师分配小明清点玩具柜中的盘子,让他先积累通过指点物品进行点数的计数经验。
又如小班的敏敏在游戏中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玩具,但总是无法说出总数。
于是,教师安排敏敏担任点名的小组长,要求她每天点名时说出小组的人数,帮助敏敏不断学习“说出总数”。
总之,幼儿日常生活中学习数概念的契机有许多,教师首先要发现它,然后与不同年龄班的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一日活动中的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建构相关的数概念,也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注:本文系福建省级学科带头人课题“基于幼儿数概念学习路径的生活化数学教育策略的研究”(2017yjxkd05)阶段研究成果。
剖析教学jiɑo xue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