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满分:100 分命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

1、距今约4600—3700 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

经考古,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
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

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 )
A. 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B.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2、春秋以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见奴隶、珠玉、珍宝。

战国时期,粮食、家禽、家畜等类商品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 ( )
A .贵族阶层衰落
B .剩余产品增多
C .水陆交通完善
D .奴隶制度瓦解
3、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
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 中国”观念。

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
A .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 .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
C .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 .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
4、下表是根据《汉书》整理的关于郡县官员的考核情况记录,据此可知汉代官员考核 ( )
(陈立)为天水太守,劝民农桑,为天下最。

(祭彤)除偃师长,视事五年,县无盗贼,州课第一,迁襄贵令。

(韩延寿)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卜式)迁成皋令,将漕最。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

A .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品质
B .标准多样切合实际需要
C .以任满三年为考核周期
D .是官员升迁的唯一依据
5、西汉初年,诸侯王国仿照中央官制设立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后来,少府却与廷尉、
宗正等一并被罢黜。

这一变革意在 ( )
A .削减地方王侯势力
B .完善三公九卿体制
C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D .精简国家政府机构
6、南北朝时期,“李显甫,豪侠知名,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
宗主……(显甫之子)元忠率宗党作垒以自保,坐于大槲树下,前后斩违命者凡三百人。

贼至,元忠辄却之”。

据此可知,李氏父子为宗主的组织 ( )
A .通过军事扩张维系宗族秩序
B .聚集战争奴隶进行集中劳作
C .兼有军事功能和庄园经济色彩
D .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海外贸易拓展
D .农业技术进步
8、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
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9、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
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

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

这一举措 ( )
A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 .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 .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0、宋初定服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平民不得服皂(黑色)、服紫。

及至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庶人通许服皂”。

太宗至道元年,“复许庶人服紫”。

这反映了,当时( )
A .等级制度逐步瓦解
B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 .门第观念已经淡化
D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11、王安石针对官僚政治的弊端进行了科举方面的改革,使科举考试更注重实学。

同时,他还整顿了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

据此可知,王安石改革 ( )
A .获得了官僚阶层的广泛支持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变法目的
C .体现出教育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D .意在打击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
12、蒙古例是清廷为外藩蒙古制定的特别法。

随着内地民众大量进入蒙地,“封禁”政策下蒙古人、汉人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逐渐被打破。

清廷在嘉庆朝重印了《蒙古律例》,强调因俗而治,后期日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

此举 ( )
A .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解决了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
C .旨在开启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D .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基础
13、表 1 为 1480—1602 年明代财政支出统计表。

据此推知
表 1 年份皇室消费
(占比)
俸禄支出
(占比)
军费支出
(占比)
赈济支出
(占比)
赈灾数额
(万两)
148023.37%26.25%49.15% 1.23%7.67
155234.86%24.06%40.59%0.50% 6.1
160252.89%14.18%32.44%0.48%13.8
A .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B .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显著
C .军费支出数额逐步下降
D .皇权政治弊端日趋严重
14、明清时期,民间买卖土地的契约必须详载买卖双方、中人及撰写契约的代笔的姓名,交易的标的、价格,注明土地范围,并向官府呈报登记,由买方缴纳报官时的税金。

据此可知,当时 ( )
A .市场价格咨询公开透明
B .政府积极管理交易活动
C .民间风气强调交易诚信
D .中介协助交易收费低廉
15、冯梦龙在小说《醒世恒言》中描写嘉靖年间的盛泽镇:“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那市上两岸绸
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

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驻足之隙。

”该描写 ( )
A .体现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
B .突出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侧面反映了江南市镇的商业繁荣
D .属于小说没有历史研究价值
1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
事,只是先把‘ 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第二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当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 · 陈涉世家》材料二
水雨,除兴。

(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律十八种 ·徭律》(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史记 ·陈涉世家》和《秦律十八种 ·徭律》关于雨天服役不同说法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秦律》的作用。

(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

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

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荚,号为“荚钱”。

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年),改铸五铢钱,使重如其文,同时严禁私人盗铸。

元鼎四年(前113 年),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

各种旧币一律销毁,将铜料输至中央铸新币。

新币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私人铸造难度较大且无利可图,故盗铸之风一时衰息,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此后五铢钱大量铸造并长期行用,流通于世700 余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影响。

(8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以家庭教育与规约的形式传播儒家道德伦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很多家训勉励子孙立大志、成大器,强调经世致用,要求子弟耕读并重,不要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

《颜氏家训》指出:“今有奢则施,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已。

”在家庭教育中,传统家训注重家风、门风和节操。

——摘编自任健《中国古代家训之内容、价值及其检视》材料二
中国古代家训主要产生、发展和应用于上层阶级的士人、文人家庭,影响广泛,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管理与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

陆游的《放翁家训》运用诗训方式,教育子女忠君报国;许衡在《训子》中告诫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中国古代家训还关注个人教化,致力于社会风俗的教化。

南宋时期袁采的《袁氏世范》将一家之教化推广至全社会,追求厚人伦而美风俗的社会救化,为端正民风、
官风和社会风气作出贡献。

——摘编自丁雪、刘传广《中国传统家训的政教功能及其时代价值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功能价值。

(6 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中国古代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特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在行政体制上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特点二、在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特点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特点四、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

——改编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个“鲜明特点”,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