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明清文学批评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經曰:“因緣和合,無法不有。”自古淫婦無印板偷漢法, 偷兒無印板做賊法,才子亦無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緣生法, 一切具足,是故龍樹著書(《中論》)以《破因緣品》而 弁其篇(〈中論〉〈觀因緣品〉第一),蓋深惡因緣。而 耐庵做《水滸》一傳,直以因緣生法為其文字總持,是深 達因緣也。夫深達因緣之人,則豈惟非淫婦也,非偷兒也, 亦復非奸雄也,非豪杰也。何也?寫豪杰奸雄之時,其文 亦隨因緣而起,則是耐庵固無與也。或問曰:然則耐庵何 如人也?曰:才子也。何以謂之才子也?曰:彼固宿講(前 生講習)於龍樹之學者也。講於龍樹之學則菩薩也,菩薩 也者,真能格物致知者也。
• 尤氏亦可謂有才矣,論有德比阿鳳高十倍, 惜乎不能諫夫治家,所謂人各有當也。此 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惡則無 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 是耶?(庚辰本第四十三回夾批)
第二節 桐城派的文論

一、方苞

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
溪,康熙四十五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

?
• 噫嘻。吾知之矣。非淫婦定不知淫婦,非偷兒定 不知偷兒也。謂耐庵非淫婦非偷兒者,此是自未 臨文之耐庵耳。夫當其未也,則豈惟耐庵非淫婦, 即彼淫婦亦實非淫婦;豈惟耐庵非偷兒,即彼偷 兒亦實非偷兒。《經》曰:“不見可欲,其心不 亂。”群天下之族,莫非王者之民也。若夫既動心
而為淫婦,既動心而為偷兒,則豈惟淫婦偷兒而 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筆,一幅之紙之間,實親動 心而為淫婦,親動心而為偷兒。既已動心則均矣, 又安辯泚筆(以筆蘸墨)點墨之非入馬(勾搭女 人)通奸,泚筆點墨之非飛檐走壁耶?
• 清代是詞的中興時代。
• 清初朱彝尊開創浙西詞派,陳維崧開創陽羨(宜 興)詞派。陽羨詞派推尊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 浙西詞派則推崇南宋姜夔一派詞風。
• 清代詞學發展到嘉慶、道光年間,浙西派和陽羨 派的末流都出現了弊端,學浙西者流于空寂,學 陽羨者陷入叫囂。常州詞派以振弊起衰為己任, 使清代詞學又出現興盛的局面。
三、脂硯齋

脂硯齋:《紅樓夢》
最早的評論者。目前已發現
十多種署名“脂硯齋”的《石
頭記》評本。主要有《脂硯
齋重評石頭記》甲戌(乾隆
十九年,1754)本、己卯
(二十四年,1759)本、庚
辰(二十五年,1760)本、
戚蓼生序本等。關於脂硯齋
其人,或以為是曹雪芹的叔
父,或以為就是曹雪芹本人,
尚無定論。
• 官制半遵古名亦好。 余最喜此等半有半無,半 古半今,事之所無,理之 必有,極玄極幻,荒唐不 經之處。(甲戌本第二回眉 批。)
康熙時期的方苞是桐城派
的創立者。自言欲“學行繼程、朱之
後,文章在韓、歐之間”(王兆符
《望溪文集序》)

他提出了義法說,要求言
之有物,是文章的內容方面,法即
言之有序,有條理,屬于文章的形
式方面,二者應該很好的結合起來。

就有物一面說,實即學行
之流露,故文章與立身、學養有密
切關係。

就言有序一面說,指內容

做文章不過是情理二字。今做
此一篇百回長文,亦只是情理二字。
於一個人心中,討出一個人的情理,
則一個人的傳得矣,雖前後夾雜眾人
的話,而此一人開口,是此一人的情 理。非其開口便得情理,由於討出這
一人的情理,方開口耳。是故寫十百
千人,皆如寫一人,而遂洋洋乎有此
一百回大書也。
• 作《金瓶梅》者,必曾於患難窮愁,人情 世故,一一經歷過,入世最深,方能為眾 腳色摹神也。
• 神者,文家之寶。 • 神氣者,文之最
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 精處也;音節者,文之
以主之,則氣無所附, 稍粗處也;字句者,文
• 龍樹:亦作龍猛、龍勝,約三世紀時南印度人。佛教中觀 學派的創始人。
4、文法
• 草蛇灰線法、夾敘法、倒插法等。武松打 虎中“哨棒”。
二、張竹坡

張竹坡:
張道深(1670—
1698),字自得,
號竹坡,銅山(今
江蘇徐州)人。曾
批評《幽夢影》
等,尤以批評
《金瓶梅》著稱。

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
讀法》
2、以文運事與因文生事
• 《讀第五才子書法》
• 《水滸傳》方法,都從《史記》出來,卻有許多 勝似《史記》處。若《史記》妙處,《水滸》已 是件件有。
• 某嘗道《水滸》勝似《史記》,人都不肯信,殊 不知某卻不是亂說。其實《史記》是以文運事, 《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 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 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 着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孔子……西觀周室,
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
《春秋》。上記隠,下至哀
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
重,以制義法。
•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桐 城人。諸生,官黟縣教諭。
• 他繼承和發展了方苞的義法論,提出“義理、書卷、經濟 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一事”,“文人者,大匠也; 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 人之材料也”。他把文章分為表現對象(義理、書卷、經濟) 和審美表現形式(神氣、音節)兩方面。文章當然離不開表 現對象,文人的能事卻在于他所具有的運用審美表現形式 去表現對象的藝術能力。他突出了藝術形式的地位,因而 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藝術形式方面,從字句、音節、神氣方 面研究散文藝術問題。
1、聖人之書與才子書
• 金圣嘆對圣人作書與古人作書作了區分。“圣人之作書也 以德,古人之作書也以才”(《水滸傳序》一)。這其實 是把作家從道德家當中分離了出來。而這種分別其實也是 對道德與文學的分別。作家創作要靠才,因而作家被稱為 “才子”。他把《莊子》、《離騷》等書稱為“才子書”。他 把經典置于不論不議之列,而只談才子書。可見他對藝術 性的重視。他對幾部書的評點的着眼點也是其藝術性。金 圣嘆認為才子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才之為言材也”,才 是一種天生的稟賦,這種稟賦“世不相延,人不相及。莊 周有莊周之才,屈平有屈平之才,馬遷有馬遷之才,杜甫 有杜甫之才,降而至于施耐庵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 解元之才。 ”不可以相傳。其二,“才之為言裁也”,是一種 能夠進行藝術剪裁組織的創造能力。
• 寄托的內容當然是有關盛衰的感慨,但是怎樣在創作過程中將所要寄 托的盛衰之感藝術地表現出來,這乃是“寄托”說的核心。所謂“入”“出” 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某一具體的創作過程,其二是指學詞的途 徑。詞人一定要胸中有感慨,“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觸類多通”,能 夠由眼前的事物引申聯想,情和物結合而成意象,“意感偶生,假類 畢達”。這就是“非寄托不入”。所謂“專寄托不出”,是說當創作達到純 熟之境,詞人有特別強的審美感悟能力,“賦情獨深,逐境必悟”,隨 物興感,此時就不必有意求寄托。有意寄托就有明確的觀念,這樣難 以觸發讀者眾多的聯想。無意于寄托就沒有明確的要寄托的觀念,這 樣就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由入到出,這不僅是詞創作的境界,也 是學詞的途徑。周濟說“初學詞求有寄托,有寄托則表裏相宣,斐然 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托,無寄托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知者見 知。”這與由入而出說是一致的。
《論文偶記》
• 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 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 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至 專以理為主者,則猶未盡其妙也。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 詞鄙倍(鄙陋乖戾)空疏;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 於用。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 一事。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 (《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盡堊而鼻不傷) ,何 處設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 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 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 《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 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 是豪杰不受羈靮(dí,束縛),阮小七粗鹵是悲憤無說處, 焦挺粗鹵是氣質不好。
• 宣和遺事:一作《大宋宣和遺事》,書出宋元間,作者不 詳。分前后兩集,或分四集。書中敘述北宋衰亡及宋高宗 南遷臨安的過程,其中有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事。
• 按此書中寫一寶玉,其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 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又寫寶玉之 發言,每每令人不解;寶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 笑。不獨於世上親見這樣的人不曾,即閱今古所 有之小說傳奇中,亦未見這樣的文字。於顰兒處 為更甚,其囫圇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 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 言者,移之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余閱 《石頭記》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寶玉、顰兒至 癡至呆囫圇不解之語中。其詩詞雅謎酒令奇衣奇 食奇玩等類,固他書中未能,然在此書中評之, 猶為二著。(己卯本第十九回夾批。)
他提出“詩有史,詞亦有史”。在詩歌領域裏有“詩史”之說, 以其用詩歌特有的方式反映了廣闊的社會政治歷史內容,
杜甫就是其代表。周濟提出“詞亦有史”之說,認為詞也和 詩一樣可以用其特有的方式反映廣闊的社會政治歷史內容。
所以他說“感慨所寄,不過盛衰”,詞所表現的是有關國家 盛衰興亡之感慨,對只以詞來表現“離別懷思,感士不遇” 之類的內容,在周濟看來“不亦恥乎”。與“詞史”說相關, 他提出了“寄托”說:“夫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 出。”“詞史”說主要是從內容角度說的,“寄托”說則主要就 創作過程、審美表現方面而言。
之表現。首先序受物之決定。其次
有序指文體,文各有體。再次篇法
章法。其審美上則歸於雅潔,即古
雅而簡潔。

《又書貨殖列傳后》 :

《春秋》之制義法,
自太史公發之,而後之深於
文者亦具焉。義即《易》之
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
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
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

《史記·十二諸侯年
表》:
3、人物
• 《讀第五才子書法》 • 或問:施耐庵尋題目寫出自家錦心繡口,
題目儘有,何苦定要寫此一事?答曰:只是 貪他三十六個人,便有三十六樣出身。三 十六樣面孔,三十六樣性格,中間便結撰 得來。
• 《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若別一部 書,任他寫一千個人,也只是一樣,便只寫得兩個人,也 只是一樣。《宣和遺事》,具載三十六人姓名,可見三十 六人是實有。只是七十回中許多事跡,須知都是作書人憑 空造謊出來,如今卻因讀此七十回,反把三十六個人物都 認得了,任憑提起一個,都似舊時熟識,文字有氣力如此。
“緣情造端”而作,可以表達“里巷男女”的“哀樂”、“賢人君 子”的“幽約怨悱”。而其在情感表現方式上也是以“微言”相 感,“低徊要眇,以喻其致”。這類乎風騷的表現方式。所 以詞近于“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將被視為艷 詞小道的詞與風騷相提并論,這提高了詞的地位。
• 周濟繼承和發展了張惠言的詞論,是常州派的重要理論家。
• 常州派的宗師是張惠言。張惠言編有《詞選》,其《詞選 序》乃是常州詞派的詞學綱領。張惠言借《說文解字》對
“詞”字的解釋給詞體下了一個全新的定義:“意內而言外, 謂之詞。”將詞分為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這沒有什么高 明之處,關鍵是張惠言作了這種劃分之后,特別強調詞所 能表現的內容與詩的內容的一致性,認為詞和詩一樣是
第八章清代文学批評
概說
• 清代文學理論的總體特徵就是總結和綜合,走出 明代的兩極對立狀態。
• 古文:桐城派的理論 • 詩歌:綜合復古與性靈兩派,錢謙益擊 鍾、譚,但都有綜合之傾向。王士禛主神韻,其 後葉夑《原詩》主正變結合。沈德潛主格調,袁 枚主性靈,翁方綱主肌理,形成了清代詩學的主 要流派。
• 《第五十五回回評》
• 蓋耐庵當時之才,吾直無以知其際也。其忽然寫一豪傑, 即居然豪傑也;其忽然寫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 忽然寫一淫婦,即居然淫婦。今此篇寫一偷兒,即又居然 偷兒也。人亦有言,非聖人不知聖人。然則非豪傑不知豪 傑,非奸雄不知奸雄也。耐庵寫豪傑居然豪傑,然則耐庵 之為豪傑可無疑也。獨怪耐庵寫奸雄又居然奸雄,則是耐 庵之為奸雄又無疑也。雖然,吾疑之矣。夫豪杰必有奸雄 之才,奸雄必有豪杰之氣,以豪杰兼奸雄,以奸雄兼豪杰, 以擬耐庵,容當有之。若夫耐庵之非淫婦、偷兒,斷斷然 也。今觀其寫淫婦居然淫婦,寫偷兒居然偷兒,則又何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