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版画绘画性语言的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版画作为一种“舶来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中国画坛得以发展。

石版画从欧洲传入中国,它的发展过程比较迟缓。

石版画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清末传入中国,作为印刷方式阶段;抗战时期,作为战斗武器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艺术家创作媒介阶段。

在每个阶段,它使用的语言、技术及其功用性各不相同。

科技的发展带来世界的改变。

贡布里希曾谈到,在某种程度上,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开放社会中理性选择的历史。

科学的发展对于艺术、对于社会的改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7世纪时欧洲人发明了暗箱,但还没有照相机;19世纪欧洲的画师制成了以凸透镜为镜头的绘画暗箱,后来肖像画家达盖尔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照相机。

科学的发展对于石版的发展来说也不例外。

就艺术发展的风格来说,它是表现者、创造者采取的或应采取的独特而可辨认的方式。

旧风格的延续,新风格的产生,也是对某种生命力的延续或增强。

一、清末石印在中国的发展
石版印刷是以石板为版材,将图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质书写描绘在石板之上,或通过照相、转写纸、转写墨等方
法,将图文间接转印于石板之上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

其中,前者称作“绘石”,后者称作“落石”。

“绘石”的出现,为艺术家创作石版埋下了生长的种子,“落石”为后来的套色石版增添了双翼。

对于石版画创作来说,绘石代表画家可以直接破坏,重塑板子。

石版印刷最早传入中国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据史料记载,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曾于1830至1831年间在巴塔维亚用石印术印刷中文书籍。

随后在澳门设立印刷所,用于传教。

1832年在广州,又设立一个石印所。

这时中国有了石版技师屈亚昂。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麦都思在上海开设“墨海书
石版画绘画性语言的转变
□管庆恒

要:石版画绘画性语言是石版特有的语言,其属性决定了用途。

绘画性语言是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绘画中的线性绘画
而阐释的。

东方人对于石头的情怀和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东方自古以观赏、把玩居多。

中国水墨画、书法等自古就具有某种书写性、写意性的特征。

无论如何阐释绘画性语言,它一定是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关键词:石版画绘画性语言
技法
图1
14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馆”,采用石版印刷术。

光绪二年(1876),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开设书馆,法国人翁相公和华人邱子昂主事。

光绪三年(1877),英国商人美査在上海开设“点石斋印书局”,创办《申报》。

1884年,《申报》馆的点石斋书局出版了《点石斋画报》,主编为吴有如,报纸采取石印的方式,旬刊,线装,随《申报》附送。

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以高级技工的身份参与石版制作、印刷。

当时的石版画分为三种,一种为复制画。

复制画又分为对当时艺术家作品的复制,如海派画家的作品,以及对古画、名画的复制。

美查在1881年版《点石斋丛画》的序中谈及缘起:“以泰西照相石印法缩成袖珍优于用车携带。

其笔意之精工,神情之流露,仍复丝毫不爽……光绪辛巳年夏五月点石斋主人志。


第二类为书记插图,延续当时传统的木刻本书籍。

第三类为画报,点石斋首次开放邀请名家亲自为其绘制画谱。

1885年《申报》《海上名人画稿》载:“自有石印画本之法……本斋不惜重资,特求胡公寿、张子祥、邓铁仙、杨伯润、周云峰、任阜长、徐小仓、沈心海八大名家,专为石印精绘各种人物山水、画钩翎毛、草虫、竹石、花卉册页,一百数十幅。

”这可以理解为早期的创作型石版画,但是其与后来的创作版画有区别。

二、抗战时期的石印或石版画
抗战时期的石印报刊和石版画主要用作宣传画、报刊、书籍封面、插图等。

虽然当时的印刷条件不好,但是也有不少的艺术家应用石版创作,如石版画家胡考、石明及王德威等,为后来的创作石版画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石版画创作的语言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石版画的兴起主要是伴随着美术院校版画系石版工作室的建立而发展的。

学院中石版画作为一门课程,减少了个人的负担,主要以教学和科研为基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或技师。

中央美术学院最先建立了石版工作室,随后浙江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纷纷建立石版工作室。

新中国成立后的石版画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风格还是题材都有很大的转变。

如,题材从以前表现抗战、建立家园到反映现实生活。

改革开放后,石版画创作题材又从现实生活转向个人化、地域化、主题化的题材,语言方式从从单一的石版特种铅笔、药墨技法发展到碳粉、丙烯技法。

创作思维方式的转变带动石版画创作语言的转变,创作材料的更新也会带来思维结构的转变。

文章主要从三种绘画性语言方式的转变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石版画的发展。

1.石版特种铅笔语言方式的转变
石版特种铅笔技法的运用比较常见,国外的石版画大师也很常用,如戈雅、劳特雷克、杜米埃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技法随着高校版画工作室的兴建而发展,从李宏仁等第一批石版画艺术家,到苏新平、吴长江、李帆等年轻一代,再到韦嘉、尹朝阳等,都在石版画特种铅笔语言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李宏仁的早期石版画运用石版特种技法创作,作品细腻、生动,题材方面主要表现动物、风景及人物等。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生活上发生巨大的转变。

苏新平等是首批运用石版媒介创作的艺术家。

在石版画创作方面,其融入了更多民族性、地域性。

如,在处理画面时,常常带有西方超现实主义的意味,把内蒙古某种空旷的生命力表现出来。

在技法上,运用石版特种铅笔,最大限度地发挥石版的颗粒感。

在新世纪更替之际,艺术圈思想风起云涌。

新一代的年轻人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社会,思想有了更大的转变。

在石版媒介方面,韦嘉的石版画更贴近当下人们的心态。

石版画在运用特种铅笔技法上有了巨大的突破。

2.石版药墨技法
药墨技法是石版画创作的重要技法,具有中国画水墨效果。

水纹是石版特有的一种效果,如果控制得好,它可以为石版画增添趣味;控制得不好,它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肌理。

但是由于材料的可变性,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比较缓慢。

在石版化创作领域,李宏仁痴迷于石版画技法的研究,在水墨技法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来的陶家祥采用药墨技法也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

3.石版丙烯技法
在现在的石版画技法中,开始制版时,在石头上绘画的不一定是油性材料,其他的新型材料也有发展的空间,中间媒介丙烯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丙烯技法很好地保留了笔触感和绘画性语言(图1)。

结语
石版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与中国的某种精神文化相契合,而石版又是版画画种中最接近绘画画种的。

如今国内外很多艺术家进行石版画创作。

在中国,绘画性语言的转变会带来版画创作的新发展。

创作就是物性与人性的高度统一,石版的物性,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不一样的创作方式。

无论是在艺术博览会,还是在国际版画展中,石版都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谢圣明.清末石印与海派绘画的传播与新变——以点石斋为中心的考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6).
[2]陈九如,寇疆辉.石版画教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3]齐凤阁.中国现代版画史(1931-1991).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4](英)E.H.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杨思梁,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5]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编辑李思琪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