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8月3日,香港大学向江苏高考生白湘菱发放了录取通知。

虽然“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事件暂告一段落,但事件引发社会对实行到最后一年的江苏高考乃至教育模式的关注和讨论仍在继续。

更重要的是,讨论开始回归高考改革,关注计分原则、录取方式等环节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以及究竟如何做到惜才又公平。

贺佳雯:你如何看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因历史科等级无缘多所名校一事?
孙干:这一事件是由于考生本人某一门学科的失利,影响了录取。

这不是不公平,是制度本身导致可能流失一部分人才。

制度希望学生能成为全才,不要偏科,这对一些偏才或是选测有失误的考生的高考录取有桎梏。

在当前制度下,高考招生录取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既看总分又看选测科目等级是现行规则决定的。

贺佳雯:回到高考制度本身,江苏高考08方案的争议点究竟何在?有哪些利弊?
孙干:08方案主要争议在于可能会导致部分高分人才选不到最一流的高校。

这是等级计分原则的一个弊端。

如果白湘菱的历史科按照分数计入总分,那总成绩可能在语数英高分的弥补下也会取得不错的排名。

简单以等级划分容易出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可能虽然一个等级,实际中间差了很多分。

对人才选拔也不公平。

张端鸿:江苏高考08方案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学生只有做到参考科目没有短板,才能录取到最理想的学校。

这可能导致学生选考科目的单科全省排名如果不理想,就会影响学生的全局;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缺少自主权。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过去十年,我们一边改,一边有意见反馈过来,于是再调整。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不建议学生偏科严重,因为选测科目本身,已经是学生自选的相对擅长的科目。

贺佳雯:08方案改革的初衷是什么?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初衷在于强调语数英三门主科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减轻其他副科的学习压力。

就是放到现在,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孙干: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走样。

考生容易作出功利化的考量,只奔着高分区去。

这种功利化,会导致理科高端人才培养中的人才流失,对人才培养实际上非常不利。

贺佳雯: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从你的视角,认为其中哪些是关键时间节点,个人有哪些思考?
张端鸿: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应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高考招生录取,最核心的改革应当是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江苏高考改革注重“术”的改革,而忘记了“道”的改革。

孙干:有些高考方案,确实是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深刻。

很多老师、家长,可能都认为高考改革是一种“瞎折腾”———总分低拉不开分数,扁平化拉不开差距,状元上不了名校,学生为了一些学科上各种补习班负担很重等等。

所以就出现了选科功利化、学生的理化学科素养不高等情况。

我觉得作为一线老师,也迫切希望高考进行改革。

贺佳雯:新高考改革能否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有待厘清?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明年江苏也是750分总分了。

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新高考是借鉴了江苏这些年高考改革经验的,它的其中一个升级之处在于,为了防止功利性选科,限定学生要在物理和历史两门中选择一门。

张端鸿:当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是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难以兼顾。

新高考改革以后,能规避单科等级制约招生录取这一因素,但“教育行政部门划批次、分数为核心”主导高考招生录取的格局不会变。

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对全过程规定都很细,分数、等级和录取之间构成高度的因果关系,很难有破格录取。

今后的高考改革方向,应当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录取自主权。

(摘编自《高考改革“术”与“道”》《南方周末》2020年8月6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白湘菱无缘清北一事,孙干认为是考生本人的学科成绩影响了最终的录取。

这与公平无关,是制度本身所致。

B. 面对江苏高考08方案可能引发的后果,张端鸿与孙干都认为学生的参考科目没有短板,才能录取到最理想的学校。

C. 江苏高考08方案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让考生夯实基础,减轻负担。

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

D. 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太过频繁,这与高考录取制度应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相悖,从某种角度看是不成功的改革。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方周末》作为组织方,聚焦高考改革,关注计分原则、录取方式等环节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希望选拔制度惜才又公平。

B. 张端鸿作为讨论的一方,关心高考改革方案的初衷和争议点,是为了呼吁江苏不要只注重“术”,而忘记了“道”的改革。

C. 江苏省教育厅作为讨论的一方及高考改革的组织方,面对一直充满争议“08方案”,也在不断的反思和调
整改革的措施。

D. 如何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

3. 贺佳雯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

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

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

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

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

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

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

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

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

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

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

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

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

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文章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B.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C.艺术创造的欲望产生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

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

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

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
长来了。

”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

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陆离的多种颜色。

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

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搞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迟迟疑疑地说,康乡长,这个瓷罐真是宝物?
康乡长点点头。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
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

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

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


梅花感到为难,看到身边的老贵,眼睛一亮,说:“康书记,剩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中,中,中。

”康书记翘起了大拇指。

老贵高兴得搓着两手,不知如何是好。

梅花笑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嘤嘤地啜泣”“吧哒着旱烟”这两个细节,极简省地写出了栓保父女面临的窘境。

B. 梅花自尊要强,明知道瓷罐不是真正的唐三彩,却要不计代价的将其赎回,因为这是她爷爷留下的,有纪念意义。

C. 老贵是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将经济拮据的栓保一家和为政一方的康乡长联系在一起,也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D. 梅花凌寒傲霜依然绽放,象征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文章结尾把梅花的笑脸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即有此意。

8. 小说中康乡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文章以“唐三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1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C.小学而大遗
D.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 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
C. 其可怪也欤
D.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6.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7.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 大王来何操?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18. 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 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 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 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19. 翻译文中的句子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2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21.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3)《氓》一诗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手法写出了女子容颜的老去和爱情的消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20年7月10日,①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②港珠澳大桥5G通信网络建设圆满完成。

③目前港珠澳大桥上共设有24个5G基站,④桥上5G网络平均速率超过600M/S以上。

⑤5G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

⑥5G网络全覆盖将为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⑦而且5G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⑧在开启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素新阶段的同时,为相同类型
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4.王华同学2020年6月6日因扭伤了脚到医院就诊。

经诊断,医生建议他在家休养3天。

请以王华同学的身份给班主任陈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竹子的成长历程:前四年,地面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

于是总有人埋怨它不争气,生长太慢,却忽视它在这四年中,地下盘根错节,拓展几十平方米疆域的事实。

而一旦爆发,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地面部分却可以疯狂生长成二十米开外的毛竹。

让人可叹的是,有多少人能熬过地面四年短短的三十厘米,而收获这长长的二十米?
从毛竹的生长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以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这与公平无关”表述不正确,原文说“这不是不公平,是制度本身导致可能流失一部分人才”,也就是说与公平有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张端鸿……关心高考改革方案的初衷和争议点”表述不准确,他是谈论的参与方,并不能得出他关心初衷和争议点的观点;而且“是为了呼吁江苏不要只注重‘术’,而忘记了‘道’的改革”表述也不准确,“江苏高考改革注重‘术’的改革,而忘记了‘道’的改革”是他对江苏现行高考改革方案的评价。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结合全文可知,贺佳雯在访谈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比如通过“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可见,贺佳雯对江苏高考改革之路做了细致的了解。

通过“江苏高考08方案的争议点究竟何在?有哪些利弊”“新高考改革能否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有待厘清?”等内容可见,贺佳雯对高考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行高考方案暴露的问题尤其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