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老的青山,不朽的人生
——解读《青山不老》
《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滲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初识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创作的散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体会老人为了保护自然、改造自然,奋斗一生,默默守护。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
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決;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決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角度;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落实到散文阅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情感。
《青山不老》作为略读课文,在课文前面导语中设置了两个阅读任务: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第一个问题:重在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理解,完成对课文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任务一:了解奇迹及其创造条件。
完成任务一可以分三步走:1.
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抓住课文直接介绍奇迹的关键句通过一组数据体会给人带来的震撼;2.通过阅读课文描写植树造林带来变化的语句,进步感受奇迹带给人们的美好;3.通过读第2-3自然段中创造奇迹的背景和条件,概括大环境的恶劣和小环境的艰苦。
与现在的美好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感受植树造林难度之大和老人种树决心之大,丰富对奇迹的理解与认识,丰满对老人形象的认识。
任务二:理解文章主旨内涵。
课文第6一7自然段是作者看到老人创造奇迹之后发表的评论,点题并点明中心意旨。
完成任务可以分三步走:1.阅读课文时先要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里的“不会老”的本义;2到文章中去寻找暗含着“不会老”含义的语句;3通过几个关键句的理解,逐渐明晰“青山是不会老的”真正含义。
深入文本,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梁衡称《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被选入课文是无心插柳之作
上世纪80年代,作者还是《光明日报》的记者,驻站山西。
当时山西北部为风沙肆虐之地,不仅山西,还有华北、西北一带沙漠连着沙漠,对我国北方的农业和生态构成重大威胁。
在山西当记者之前,作者就在内蒙古工作六年,对风沙之害有切肤之痛。
黄河每年要从上、中游带走泥沙16亿吨入海。
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一直是华北、西北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头等大事。
也是作者采访中特别关注的话题。
1983年夏,作者在晋北神池县采访了这位山野老农,1987年作者调离新闻采访一线,到新闻出版署工作。
回首基层记者工作,整理
了一本研究性小册子,书名《没有新闻的角落》,讲怎样采访写稿。
其中收录了这篇老农造林的消息,并配文写作体会《无尽的敬仰》。
作者敬仰老农朴实、敬业、牺牲的精神,尤其是老农手持烟袋,谈笑说棺材的镜头。
像这样普通的劳动者在那个年代的晋西北太多了。
对比文本,洞悉编者意图
《青山不老》经历了从新闻稿到文学稿再到被选入课本的过程。
选作课文的时候有改动,
文学稿变成课文稿时砍掉了文章的开头一段:《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
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
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
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
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文字更激动。
文章还删减了:1.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
2.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句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老人就是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为了赞扬像老农这样默默无闻奉献的劳动英雄。
这样的精神与我们本单元的主题不谋而合,我想这也是编者选录这篇文章的用意吧!
文体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选自梁衡的文学稿,与最初的新闻稿有很大的区别:新闻说事,文学说人;新闻是事学,文学是人学;新闻里也说人,但是以事带出来的人;文学里也说事,但是以人带出来的事。
梁衡的这篇文学稿已甩开新闻事件重点谈论老农的人格美了,形、事、情、理、典一样不少,是一篇标准的散文。
如炕头上的谈话、他拄拐杖返回小院的背影,特别是最后那一段关于生命价值的理性总结,非常感人。
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加入了对景物的描写。
在记叙中加入了对青山景色的描写,“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让我们通过这一描写,感受到了老农改造山林、改造山沟取得的成绩,在叙书中合理使用景物描写,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的是事情,描写的多半是景物,结合要自然。
两者的结合要为主题服务。
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环境的美丽与舒适,表达了作者对青山的热爱之情。
文中“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地。
”这一句子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修辞手法。
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又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体现了绿树和土地的紧密联系。
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基于以上的文本的解读,我梳理了这节课的大致教学流程,从梳理文章脉络,到寻找关键词,再到借助阅读提示的信息,提取关键问题,再回到文章中解决问题,结合作业本帮助提供学习帮助,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感受青山是不会老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