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二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二课
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筹(chóu):筹措、筹划。
例如“筹集资金”。
- 矜(jīn):矜持、矜夸。
文中“矜持不苟”形容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
- 俘(fú):俘虏。
- 镯(zhuó):手镯,一种套在手腕上的环形装饰品。
- 吓(hè):恐吓,在文中读hè,表示威吓的意思。
- 裆(dāng):裤裆,指两条裤腿相连的地方。
- 企(qǐ):企业、企图。
文中“企望”表示盼望。
- 彼(bǐ):彼此、彼岸。
2. 多音字。
- 吓:
- xià,如“吓人”,表示使害怕。
- hè,如“恐吓”,用于威吓、恫吓。
3. 词语理解。
- 清贫:生活清寒贫苦。
文中指方志敏虽为革命筹集了大量金钱,但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艰苦。
- 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生活)节约,不奢侈。
- 奢侈: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与“清贫”“朴素”相反。
- 威吓:用威势来吓唬。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
1. 结构梳理。
-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主题,说明自己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概叙“清贫”。
- 第二部分(第2 - 8段):通过叙述自己被俘时被国民党士兵搜身的经历,具体描写了方志敏的清贫。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先写国民党士兵想从方志敏身上发洋财,然后写他们搜身的过程,最后写方志敏对“清贫”的看法。
- 第三部分(第9段):强调“清贫”对于革命者的意义,再次点明主题,总结全文。
2. 主要内容。
- 本文详细记叙了国方兵士捕获方志敏以后想从他身上发洋财,结果一无所获的“趣事”。
通过描写方志敏被俘时的情景,展现了方志敏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革命者的清贫生活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方志敏。
- 矜持不苟:在敌人搜身时,他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不被敌人的威吓所动摇。
例如,面对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搜身,他毫不畏惧,坚守自己廉洁奉公的原则。
- 舍己为公: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自己的生活却非常清贫。
他把筹集来的金钱都用于革命事业,自己却过着艰苦的生活,体现了他心中只有革命利益,而不顾个人得失的伟大品质。
- 坚定的革命信念:即使被俘,面对敌人的威胁和贪婪,他依然坚信革命的胜利,并且以自己的清贫为傲,认为这是革命者的一种美德。
四、写作特点。
1. 语言描写生动:
- 通过描写国民党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如“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生动地刻画出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 将方志敏的清贫与国民党士兵的贪婪进行对比。
方志敏经手巨款却生活清苦,而国民党士兵一心想从方志敏身上搜出钱财发洋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方志敏的高尚品质。
五、主题思想。
1. 本文通过描写方志敏被俘时的经历,表现了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和革命者的清贫生活,高度赞扬了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