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力与机械》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杠杆、滑轮组的基本类题,
并归纳概括解题思路;(2)、通过例题分析得出结论,培
养学生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习题的分析,训练学生分析问
题的方法及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周密
思考问题的习惯及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杠杆及滑轮组的基本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2、难点是如何分析静摩擦及滑动摩擦的作用及方向。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上一节课,我们把《力与机械》一章的基础知识回扣已完成,从总体上把握了本章的基本内容,同时,我们又针对“杠杆”这一专题进行了回顾与训练。
师:利用课件展示下面两个问题,检验上节课对“杠杆”的复习情况:
师:本节课,我们准备进行两个专题的复习:滑轮组的基本关系在解题中运用;摩擦力的一些类型题。
(二)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
师:请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并回答。
师进行方法归纳。
(三)、进行新课:
师:利用课件展示滑轮组的几种基本组装方式:
师:让学生相互讨论与合作,将滑轮组的这几种组装方式中的距离关系、速度关系、及力的关系写出来。
生:交流与合作,展示自己的结论。
师:点拨。
师: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1、如图所示,某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1200N的
物体,在2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了6m,
求:(1)、物体上升的高度和速度。
(2)、人的拉力为多少?(不计滑轮重及
摩擦)
2、如图所示,某矿厂工人用200N的水平
拉力抓紧绳子的一端,沿水平地面匀速
向右运动,在10s内将矿井里质量为
32Kg的物体提升了4m,根据题目所给
条件,请你计算出与本题相关的5个物
理量,要求写出简要说明和结果。
生:在练习本上做答,同学间可相互交流。
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师:课件展示:摩擦力的种类,并提出初中阶段,我们主要研究静摩擦力及滑动摩擦力。
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不同之处,并找出两者的大小的影响因素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例1、一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它与桌面间是否有摩擦力?当用1N的外力推它时,没有推动,则它与桌面之间是否有摩擦力?大小是多少?如果用2N的力去推它,仍没有推动,则它与桌面之间
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若此时,在该物体下
再放上另一个物体,然后再用2N的力去推它,
此时,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
例2、如图所示,一个小盘通过定滑轮拉
着水平桌面上的小木块,若小盘的重力不计,当小盘内装有6N的砝
码时,小木块刚好能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
运动;当小盘内装有9N的砝码时,小木
块在桌面上滑运动时,它与桌面间的摩擦
力是多大?当小盘落地时,小木块由于惯
性仍会在桌面上滑动,此时,它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多少?师:在例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件回顾摩擦力的定义。
师:让生根据定义,说出摩擦力的作用。
生:可能回答出两种答案:
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运动的。
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
师:利用课件展示例题来引导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师:再次利用课件flash动画:自行车的前轮与地面的摩擦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再现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物体运动的。
(四)、小结
可让生以谈话的方式来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让学生完成复习资料中本部分内容中的“能力训练”。
于永军
2009年3月17日
《中考总复习---力与机械》
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九年物理第十四章内容,
本章的位置很重要,一方面它是中考的重点,另一方面,它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滑轮组部分的内容,与功与机械能的机械效率关系更为紧密。
因此这部分为中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杠杆的作图问题;滑轮组的基本关系式;
重力与摩擦力的相关的几个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杠杆、滑轮组的基本类题,并归
纳概括解题思路;(2)、通过例题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
生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习题的分析,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
方法及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周密思考
问题的习惯及态度。
三、说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生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处处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仅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探究者,培养学
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能力。
主要教法有:提问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确定本节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师:上一节课,我们把《力与机械》一章的基础知识回扣已完成,从总体上把握了本章的基本内容,同时,我们又针对“杠杆”这一专题进行了回顾与训练。
师:利用课件展示下面两个问题,检验上节课对“杠杆”的复习情况:
师:本节课,我们准备进行两个专题的复习:滑轮组的基本关系在解题中运用;摩擦力的一些类型题。
(二)、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
师:请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并回答。
师进行方法归纳。
(三)、进行新课:
师:利用课件展示滑轮组的几种基本组装方式:
师:让学生相互讨论与合作,将滑轮组的这几种组装方式中的距离关系、速度关系、及力的关系写出来。
生:交流与合作,展示自己的结论。
师:点拨。
师: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生:在练习本上做答,同学间可相互交流。
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师:课件展示:摩擦力的种类,并提出初中阶段,我们主要研究静摩擦力及滑动摩擦力。
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不同之处,并找出两者的大小的影响因素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师:在例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件回顾摩擦力的定义。
师:让生根据定义,说出摩擦力的作用。
生:可能回答出两种答案:
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运动的。
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
师:利用课件展示例题来引导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师:再次利用课件flash动画:自行车的前轮与地面的摩擦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再现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
不是阻碍物体运动的。
(四)、小结
可让生以谈话的方式来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让学生完成复习资料中本部分内容中的“能力训练”。
于永军
2009年3月17日
《中考总复习---力与机械》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为复习课,“力与机械”一章为中考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将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先将本章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些紧扣基础的复习题;第二课时,准备以专题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复习:滑轮组专题、摩擦力专题。
在备课过程中,我基本的设计思路是:提出问题——设计典型例题——学生解决问题——归纳结论。
因此我设计了课件,将所用到的例题,练习题,及相应的结论性的内容设计到幻灯片上,及时展示给学生。
但由于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再加之又有很多的例题和习题,所以课堂显得很紧,为了能够将课堂任务完成,于是本来有很多内容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变为由老师引导去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包办得太多,失去了原本的设计意图,同时,不得不删去了很多练习题,学生也没有及时得到训练。
经过同事们的评课,使我深刻得认识到自已的失误之处,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过多,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赶时间,于是水过地皮干,不如将本节课的两个专题,分两节课来进行,第一课时,复习滑轮组的内容,除了本课复习到的内容外,完全可以把后面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移至本处,既做到前后相关知识的关联,同时又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复习摩擦力的专题,不但能更系统的复习,而且,还能更多得让学生进行训练。
这样的效
果会更好些。
通过本节课的进行,的确使我受益非浅,有些问题的解决,其实很简单,但自己有时想不上去,只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往往很轻松地并且很好地把问题就给解决了。
于永军
2009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