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考试时间:90分钟 2015.12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
A.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可以知得失,辨真伪
C.应相信史料,重推理 D.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2.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
秦王朝这一做法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3.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D.追求清正廉明的政治理想
7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5.“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T艺水平提高
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6.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
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
”这种现象反映出
A.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7.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
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中国民族T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8.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这一看法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9.下面是根据胡德坤的《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绘制的1937~1945年日本军力和在华兵力变化表,以下数据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B.中国战场是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战场 C.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 D.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大
10.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 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T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11.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
“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
华。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
12.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白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13.“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
大陆企业白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
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
”这体现出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14.“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心强调——所有这些都是古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材料说明
A.古希腊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B.小国寡民的政体不适合古希腊
C.古希腊文明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D.古希腊城邦民主值得各国学习
15.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
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 B.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
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 D.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
16.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记述了英国在1700年到1780年间国家总产出增长了67%,到了
1800年增长了151%。
这说明
A.殖民掠夺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B.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C 工场手工业孕育工业革命 D.技术革新蕴藏了巨大动能
17.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克曼说:“‘我们人民’是美国立国之根基,但美国的政治智慧在于并没有像法国卢梭以及大革命那样把‘人民’推演到极端,而美国人民的幸运和政治精英的睿智也在于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
”这说明美国政体
A.未受卢梭民主思想影响 B.体现自由与共和的政治精神
C.旨在维护人民主权 D.寻求代议制下的权力制约
18.二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发布诏书说:“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即位,并祝福他登上俄国国家的皇位。
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
”这一诏书说明
A.尼古拉二世主动辞去了沙皇之位 B.封建残余势力力图挽回部分权力
C.米哈伊尔大公成为了俄国新沙皇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19.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20.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21.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加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
这一变化的主要是因为
A.文学风格的发展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统治政策的需要 D.民族矛盾的尖锐
2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C.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3.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24.“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D.雕版印刷术应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考试时间:90分钟 2015.12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第Ⅱ卷(共52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0分)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
……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1)材料一中“明末空疏的学风”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的
原因(6分)。
材料二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
详悉备载……于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
……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
采,请敕重为刊印。
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亲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
难御,而非竞无法可御。
——王茂荫《治法治人之本在明德养气折>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有何不同(2分)?王茂荫的上书折射出当时士大夫的什么意识(2分)?
材料三其风气所趋,不能不然者,道也;而道之所寓者,器也。
……设令炎帝、轩辕复生于今世,其不能不从事于舟车枪炮机器者,自然之势也。
今之议者动引古圣,啜槽粕而去精华,务空谈而忘实践,失之弥远。
——李鸿章<答彭孝廉书》
(3)材料三中李鸿章的观点是什么(2分)?在近代中国有何实践表现(2分)?
材料四在危机面前,经世派敏感察觉到不变不行,只有变才能挽救封建制度崩溃的命运。
因此,他们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外御强敌的侵略,又能够内制人民的反抗。
经世派的地主阶级立场是坚定的,在他们身上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印记。
——龚书铎《清嘉道年间的士习和经世派> (4)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对经世派的评价。
(4分)
26.(2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
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10分)
角度二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
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
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 (2分) 。
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2分)?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2分) ?
角度三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
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
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_]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1分)?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
突出表现 (1分) 。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2分)
27.(12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
试从右图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
...........,
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
..........
【.要求
.............】.
..(即观点)
..:.主题
.....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