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设计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监测设计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
5.2.5 安全监测设计
1、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坝原先埋设的测压管已堵塞损坏,失去作用,无其它安全监测设施。

目前水库仅有水位及降水量观测设施。

2、监测目的及设计原则
⑴监测目的
①监测大坝加固后的安全运行状况;
②检验加固设计的合理性,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⑵监测设计原则
①应对大坝整体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②监测断面应布置在大坝中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能准确反映大坝及基础运行状况,至少有一横断面为最大坝高处;
③各种观测设施应避免相互干扰,但能相互校核,并且希望做到一种设施多种用途;
④监测仪器、设施的选择,应在可靠、耐久、经济、适用前提下力求先进和
便于实现自动化监测;
⑤技术人员可通过对其观测资料的整理及分析,能对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大坝监测设施布置
根据《土石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SL60-94)及《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01)中规定3级坝及坝高大于30m的坝应设置下列监测项目:
A.坝面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B.根据具体情况观测坝体和坝基的孔隙压力及坝体浸润线。

⑴大坝变形监测
变形观测直观可靠,是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必设项目,变形监测包括垂直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

根据规范要求,位移监测横断面一般不得少于3 个,断面布设在最大坝高,
地形或地质条件复杂坝段和其它关键位置;观测纵断面一般不少于4 个,通常在坝顶上、下游两侧。

①垂直位移观测
龙王山水库大坝无任何位移观测点,故本次设计需要增设水准校核基点,起测基点,垂直位移标点。

其中垂直位移标点直接用来监视大坝垂直位移情况,由附近的起测点来测点,而起测基点的变化则由水准基点来校核。

龙王山水库大坝为均质土石坝,大坝垂直位移观测断面共设5 个横断面和4
个纵断面,在大坝最大坝高及左、右坝段各设一横断面;沿坝轴线方向布置个纵断面,第一排位于正常高水位以上的上游坡(33.00m)处,第二排布置在坝
顶坝轴线处,第三排布置在下游一级戗台(33.50m)处,第四排布置在下游二级戗台(29.50m)处。

工作基点分别设在每一排测点两端的岸坡上。

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坝体垂直位移观测。

②水平位移观测
水平位移的测点分别为工作基点和水平位移标点,采用视准线法观测。

龙王山水库大坝水平位移测点与垂直位移测点,按规范要求共用同一观测点。

这样共计20 个位移测点,10 个工作基点和2 个校核基点。

⑵大坝渗流监测
根据《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为了解加固后坝体浸润线和坝基的渗流
情况,在大坝坝身布置了监测断面。

大坝坝体渗流监测设1 个纵断面,共设12 个测点;另设5 个横断面,它们分别位于:左岸坡坝段、主河床坝段、右岸坡坝段。

在每个渗流监测断面坝前布设1支测压管,坝后布设3 支测压管,每根管内设渗压计,用来监测坝体浸润线。

共安装32 根测压管,32 支渗压计,钻孔及测压管总长度约为480m。

⑶上、下游水位监测
在大坝上、下游各设置1 组水尺和1 支水位计,用来监测水库的上下游水位。

⑷渗漏量
大坝背水坡坡脚设有排水沟,考虑在大坝排水沟的最低处的水流出口处,各
设一条量水堰槽,设置三角堰板及一支小量程的进口振弦式浮子式水位计,以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大坝的渗漏量。

共设置2个三角堰板及2支小量程进口振弦式浮子式水位计。

4、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是安全监测的重要环节,应定期由熟悉工程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
技术人员负责进行。

巡视检查分为加固期人工巡视检查和运行期人工巡视检查。

加固期检查一般每月2〜4次,运行期初期巡检一般每星期2〜5次,正常运行期可逐步减少次数, 但每月不宜少于1次,每年在汛前、汛后以及发生有感地震后必须作巡视检查。

主要检查项目为:
⑴坝顶有无裂缝、异常变形、积水或植物滋生等现象。

⑵坝坡和坝基有无裂缝、渗水、流土、管涌或隆起等现象;有无兽洞、蚁穴
等隐患。

⑶溢洪道(闸)、灌溉涵洞等有无裂缝、碳化、倾斜等情况。

5、安全监测工程量
本加固工程新增监测设施见表5.27。

526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
龙王山水库为盱眙县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了解库区降水及库水位的变化
情况,为水库防汛抗旱及供水的合理调度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工程安全,充分发
挥工程效益,根据《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规范》(SL61— 94)及《盱眙县龙王山
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中鉴定结论的意见和建议中“增设必要的观测、管理设施” 的要求,本次加固设计在龙王山水库补充设置水、 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及气象观测 设施等。

1设计目标
结合水库特征,应用先进设备,建成运行可靠,反应迅速的实时水情信息采 集系统。

雨、水情信息实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自动采集、固态存储、数据自 动传输的现代通信。

确保水情信息快速传输,为水库科学调度提供准确及时的水 文数据。

2、设计原则
⑴设计原则:报汛通信的可靠性、快速性、确保信道畅通。

⑵建立超短波报汛通信网。

3、系统工作体制
本系统采用超短波与有线相结合的双信道通信方式, 以确保通信的可靠。

两 信道数据互为备份。

系统采用自报式与查询〜应答式相切换的工作方式, 无人值守。

在被测水文参数发生一定增量(雨量 1mm 水位10mm 变化时,随时
向各级中心站发出实时水文数据,各级中心站能随时掌握流域内各遥测站的雨、 水情变化。

4、系统结构
本系统要求在水库管理所设置一个中继站, 各终端信息资料传至中继站。

在 淮安市水利局防汛办设立中心站,在县防办设一个测报分中心,各终端信息通过 分中心传至中心站,从而便于市防汛办统一指挥防汛抗旱。

设在县防办内的调度 分中心,内置雨量信号接收机,分中心配置计算机系统。

测报设施网络示意图如下:
5、功能要求
遥测站
龙王山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网络示意图
图5.8
中继站以主动或受招方式定时向分中心站发送水情信息, 以及按要求增量达 到加报标准时,主动向分中心站发送水情信息的功能;接受中心站查询、拍报; 水位、雨量自动采集,并有固态存储功能;可通过人工置数方法拍报;兼有与中 心站的通话功能。

安放于水库等处的各类传感器,经过测量得出水位、雨量、流 量、闸位、风速、风向等测值,经遥测数传仪采集后,通过网络上传到中继站。

中继站硬件结构图如下所示:
*通讯
X.
主动向报汛站查询,召测数据;将接收到的水情信息进行处理; 对报汛站进行控 制;提供实时水情的检索、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对水情信息采集的水情数 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6、土建工程
⑴中继站 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中继站拟设在水库管理所办公楼内,
计算机房要求装修。

安装空间铺设防静电地板,防尘、防雷、防火、防水、去湿,
机房温度控制在15C -30 C,相对湿度在50%-80%并配置消防设配,设备布置 与安装要考虑到便于操作维修。

天线铁塔应安装在楼顶或机房附近,使机房处于 天线铁塔的避雷装置保护范围内,还应铺设设备保护地网和避雷地网,接地电阻 小于1欧。

fl 雨
通用遥测数传仪

位 fl
黑'Y ■换
3^-
现场编程器 f
分中心站全天候值守、 不中断运行;实时接受报汛站(中继站)发送的信息;
中继站站房按照
中继站
中继站接收上传来的测值,进行处理、分析,提出辅助决策预案,实现对系 统范围内水情的连续、实时、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管理。

⑵遥测站
水位遥测站站房选择在历史最咼洪水位以上, 水位尺咼程亦应在最咼历史洪 水位以上0.5〜1.0m ,以满足最大水位的变化范围。

筒内径在 0.7〜1.0m 之间, 井壁光滑、垂直,测井与进水管间设沉沙池;测井上需建
6m 工作间。

雨量遥测站站房面积不小于 6m,高3m,平顶,雨量计安装在顶上,或建6m X 6m 观测场,场地应符合水文观测规范。

不得有树木及高大建筑物等影响雨量 的采集(天线除外)0
天线铁塔应靠近站房,以缩短馈线减少损耗,当天线塔与站房距离大于
时,应架设钢丝绳以挂天线引入机房,天线塔上应安装避雷针,使天线在其45° 保护角内。

所有遥测站要求通风良好、防雨、防盗、防雷仪器设备接地及天线塔接地电 阻均要小于1欧。

7、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资
表5.28 水位,雨量遥测站设备表
遥测站
遥测站 遥测站
5m
龙王山水库大坝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备表见表 5.28 〜2.29 0
表5.29 中心站设备表
经分析估算,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资为31.25万元,详见表5.30。

表5.30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资估算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