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其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描述他在农村⾥悠然⾃得的隐居⽣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远地⾃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情和丰富的精神⽣活。
下⾯是⼩编给⼤家分享的陶渊明饮酒(其五),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东晋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诗词注释
诗词注释
1、结庐是指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2、⼈境是指⼈世间。
3、尔是指这样。
4、⼼远地⾃偏是指⼼远离世俗,⾃然觉得住的地⽅僻静了。
5、悠然是指悠闲⾃得的样⼦。
6、⼭⽓是指⼭中景象,⽓息。
7、⽇⼣是指傍晚。
8、⼭⽓⽇⼣佳是指⼭上的云⽓傍晚时很美。
9、相与是指结伴⽽归。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此中,上⾯描述的景物之中。
真意,从⾃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与⾃然之理,辨是指辨识。
诗⼈本想说⼀说这种“真意”,却没有说,因为他认为既然已经领悟到了,就不需⽤⾔词来表达了。
诗词译⽂
诗词译⽂
把房屋建在⼈群聚居的地⽅,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远在闹市之外,⾃然觉得住的地⽅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意中看见了南⼭。
(傍晚南⼭)⼭⽓氤氲(yīn yūn ),⼣阳西落,傍晚的景⾊优美,更有飞鸟,结伴⽽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语⾔表达。
(此中是指此时此地的`情景,指⼭中景象,也指隐逸⽣活。
)
赏析
赏析
⼈活在世上,总要找到⽣命的价值,否则⼈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社会总是有⼀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便以此为安⾝⽴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切,必须费尽⼼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拍马,察⾔观⾊,翻云覆⾬,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的⽣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的住所虽然建造在⼈来⼈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远地⾃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然会变得僻静。
“⼼远”是对社会⽣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轨道上的⼈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从什么地⽅建⽴⽣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然哲学”,它⼀⽅⾯强调了⾃耕⾃⾷、俭朴寡欲的⽣活⽅式,另⼀⽅⾯重视⼈和⾃然的统⼀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不仅是在社会、在⼈与⼈的关系当中存在,⽽且,甚⾄更重要的是,每⼀个个体⽣命作为独⽴的精神主体,都是⾯对着整个⾃然和宇宙⽽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的⽣命是⾃然的⼀部分,只是由于⼈们把⾃⼰从⾃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命才充满了⼀得⼀失喜忧⽆常的焦虑与⽭盾。
因⽽,完美的⽣命,只能在归复⾃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就变成论⽂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物活动和⾃然景观,⽽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意中抬起头来,⽬光恰与南⼭(庐⼭)相会。
“悠然见南⼭”,这“悠然”既是⼈的清淡⽽闲适的状态,也是⼭的静穆⽽⾃在的情味,似乎在那⼀瞬间,有⼀种共同的旋律从⼈⼼和⼭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飘绕着⼀层若有若⽆的岚⽓,在⼣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成群的鸟⼉,正结伴向⼭中飞回。
这就是⾃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命以外的东西。
诗⼈好象完全融化在⾃然之中了,⽣命在那⼀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可以领悟到⽣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与⾃然的和谐,根本上是⽣命的感受,逻辑的语⾔不⾜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多在字⾯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来
说,有许多的东西恐怕要等⽣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活体验,⽤⼀问⼀答的形式,揭⽰出⼀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活现象——“⼼远地⾃偏”。
“采菊”四句,即由“⼼远地⾃偏”⽣出,⾔东篱采菊,在⽆意中偶然得见南⼭,于是⽬注⼼摇,⼜为南⼭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所吸引。
结庐⼈境,⽽采菊东篱;⾝在东篱,⽽⼜神驰南⼭,全篇主旨总在显⽰“⼼远”⼆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运”所带来的任真⾃得的⽣活意趣;所谓“忘⾔”,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是⽆法体验到这种⽣活理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