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准完美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③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注;a.英国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度,首先成为了世界工厂
b.机器工业一方面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加速了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c。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标志英国工人走向独立政治运动的舞台/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运动是一次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注;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c、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注;a.德国古典哲学最高成就;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的叙述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d.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5.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注;a.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那个是本源和第一性,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分为可知论于不可知论)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区分那个是第一性)
d.辩证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内部的矛盾)/形而上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内部的矛盾)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归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水、火)B、近代形而上学(原子作为世界的本源具有四个局限性)C、现代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三形态/最高形态)。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
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整个世界都是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的产物)B、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理念、天理、绝对精神)
注;神学唯物主义也是一种客观的唯心主义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
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承认世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代表笛卡尔)
②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②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③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④直观性:缺乏实践、
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承认世界的统一,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饭对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克服旧唯物主义把世界来源于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p40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
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
B,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
B,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②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a.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b.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的产生c.理解绝对运动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三维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注;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即四维时空概念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有目的)③社会历史性(一定的社会条件)
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
注;a.实践主体(个人、集团、类主体)/实践客体(自然、社会、精神{主观精神:人的感觉、想象通过表情、语言等表现出来/客观精神:通过图像、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特点:具有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b.实践使自然二重化:自在自然(人类前的/尚未深入的自然界)、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相
联系的自然)
c.实践的意义:社会历史是实践创造、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注;联系多样性的意义: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抓住事物中的本质的联系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
注;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变化是物质中具体内容的改变,发展是运动的一种特殊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
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
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大的生命力、远大的发展前途
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a.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则不符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原因:a.由不完善到完善b.旧事物在一定时间内对新事物压制c.需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过程
23.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对立和分歧、工作中的意义?
答:一、对立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注;a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条件是可变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
注;a.处理矛盾时必须把握对立统一(例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学习西方成果,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
b.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表现:①相互依存为事物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③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仅是转化为自己的对立一面)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表现: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②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d,矛盾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选依靠本
国人民艰苦奋斗,但是离不开世界,必须对外改革开放)
e.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殊性的三种形式:不同事物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和地位)
特殊性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两则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
f.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阶级斗争虽然会存在很长时间但不是主要矛盾,所以必须几种力量发展生产力)
意义: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统一。
(质和量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体现在“度”中。
度的意义:在认识上决定质的数量限度,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注;a.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表现出来的质
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质和量的根本标志
c.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如:灾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如:生物进化。
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注;a.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自我否定,两个重要特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与联系的辨证否定是扬弃)
b.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即肯定到否定,否定到否定,从而是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和曲折的(如:坚信社会主义前途的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注:a.因果联系的主要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同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b.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必然的否然偶然性的存在/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则是相反;
c.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意义;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必然性决定偶然性的方向(守株待兔),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x射线的发现,青霉素的发明)
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可能到现实的过程(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因为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E.①矛盾的相对性指它的条件性,矛盾的绝对性指它的无条件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
④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⑤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⑥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时间上先后相继,一种现象引起另外一种现象)(白天与黑夜就不
是)
⑦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⑧可能性目前还不存在,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活跃易变,形式性对稳定){重视内容,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⑩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相对稳定、相对平静。
⑾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
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注:a.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b.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因:①人的自觉活动形成不以他们主观意志的客观过程
②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受社会物质条件决定,但它是有规律的
③自觉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经历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里,从动物的感觉心里到人的意识产生
d.劳动对意识产生的作用:人脑为意识提供了物质器官,语言为物质提供了物质外壳
e.意识的本质内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社会的产物
d.意识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主观性意思:意识是印象而非事物本身;意识是通过感性形式、理性形式、非理性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
客观性意思:反映虽然不是本身但是来源于客观事物;感性形式、理性形式、非理性认识都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意识差异性的原因是客观的
f.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活动
问题:
2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③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6.(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
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7.(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
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
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讲外因。
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0.简述度的含义及其
①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②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
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①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②统一原因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
32.(常考单选)一果多因:多种原因影响下。
造成一种结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
答:①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
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