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捕院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捕院士
作者:文晔
来源:《领导文萃》2015年第03期
反腐死角正在一个个被扫清。
2014年10月1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了《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
依据通报,来自5所大学的7名教授涉嫌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
目前,共依法依纪查处了8人,其中陈英旭、宋茂强2人被依法判刑;李宁、李澎涛、王新月、王甫(李澎涛的博士生)4人被依法批捕;邹华暂不起诉;潘绥铭被行政处分。
他们当中,培育出中国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猪的李宁名声最旺。
42岁的他是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还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
他涉嫌套取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课题2008年由国务院通过,总投资约200亿元。
在中国转基因大干快上的形势下,李宁主持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18项重大研究项目,有几亿元的经费经手掌控。
不过,由于转基因领域乱象丛生,从2013年开始,该投入已经从每年20亿元骤减至4亿元。
中国农科院专家佟屏亚曾撰文指出,李宁2007年在评院士过程中曾被提出论文造假事件,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目前官方还未公布李宁案案情,但据一些农作物育种业内人士了解,李宁在从事转基因研究的同时,又搞企业经营,是典型的“官研商”一体。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到,李宁名下至少有4家生物技术公司,分别在北京和无锡等地。
而在转基因育种乃至整个科研领域,这样的“官研商”模式并不是个案。
别看科学家是高智商人士,但在贪污手段上却多处于初级阶段。
已经被判刑的浙大教授陈英旭是一位环境科学家,以其在重金属污染与治理方面的研究而著称。
此前既担任着浙大水环境研究院院长,又是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拿到的“苕溪课题”科研经费高达3.135亿元,其中国家拨付经费1.0544亿元。
法院判定,陈英旭非法向他控制的两家公司转移资金,贪污国家科研经费945万余元,于去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这样的笨手段,竟能轻而易举地将近千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相比之下,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执行院长宋茂强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去年5月,他因编造劳务人员名单冒领“劳务费”贪污科研经费68万元,被判处10年6个月有期徒刑。
另外被捕的还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伉俪教授”——李澎涛和他妻子王新月——他们涉嫌在“重大新药创制”的课题上套取国家科研经费。
连带他们的博士生王甫也被批捕。
有“性学教父”之称的潘绥铭,即将退休,这回也被发现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课题上套取经费,盖棺论定之际落了个行政处分。
在官方通报中,这些问题被归因于“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而更多的论者则痛心疾首地指出,科研经费腐败已不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吃经费”成了一种内生的潜规则,整个学术生态都发生了异化,每个环节都无一幸免。
而从更深刻的发生机制来看,科研项目乱象的泛滥,又与高校等科研机构行政化背景下扭曲的项目申报机制、教师考评机制等等有着莫大的关联。
2012年中央政府在科研上投入了1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8%。
2013年,政府的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2%,达到2.08%。
而根据科协的调查,下拨的科研经费中只有40%用于科研项目本身。
怎么用好这些钱?通报中谈到一些将在近年内陆续完成并发布实施的整改措施,比如,将进一步统一中央民口科研经费管理,统一预算编制、预算评估、财务验收、会计核算以及成果管理等,这都很值得期待。
至于根本之策,则不仅限于科研项目管理,还应触及到科研体制上的根本。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