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共17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内容: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意义: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失误(1958-1961年)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1958年) ①内容: 大办工业(大炼钢铁为中心)、农业 ②特征: 急于求成,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③影响: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②特征: “一大二公” ③影响: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1)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平均主义严重 (2)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两个撤销,两个建立,发展乡镇企业 (3)意义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①所有制: ②管理体制: ③分配方式: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路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
主义:新中国初期 (1949-1956) 2、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徘徊时期(1976-1978)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至今)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破坏等。
据《永泰县志》记载,1958年,福州市永泰县用所谓“大 跃进”的精神,“大办钢铁”、“大办食堂”,农村出现 了大砍森林烧木炭,披星戴月炼钢铁,砸锅打铁作贡献, 并户并村办食堂,放开肚皮吃饱饭的现象,并取消自留地, 否定集市贸易的等价交换,实行供给制和半供给制。这则 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冒进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 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 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 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二)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1、有益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②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主要任务:
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③意义: 分析正确,是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2)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年) ①背景: “左倾”的错误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
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历史实际发展水平,超越国情。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国民经济仍在徘徊中前进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 (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 左倾→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 3、意义:①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②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的新时期。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新领导集体。(伟大转折)
材料一: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 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 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
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 造)。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 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 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一、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订与实施(1953-1956年) 一五 1、背景(工业基础薄弱、增强国防的需要、受苏联影响) 计划 2、成就、特点 生产资料私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 有制变为公 业化奠定基础 三大 1、措施: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商业(公私 有制 改造 合营、和平赎买) 2、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中共十五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指导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意味着( ) A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 B 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 开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时间 1978年 1992年 1992年 1993年 1997年 理论发展 为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理论和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践前提 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重大事件或会议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 的基本框架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B. 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 C.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 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 反映出“一五”计划( )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