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高中作文】
【篇一】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
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
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
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
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
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

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
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

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

”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

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


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
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
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
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

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
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

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
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
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
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
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
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
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篇二】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评舒婷《致橡树》
狐狸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
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
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
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
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全诗共
36行。

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
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
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

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
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
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
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
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
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

从橡树与木
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
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篇三】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舒婷《致橡树》(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

学习过程:
1、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2、明确字音:
炫()耀戟()红硕()
雾霭()虹霓()流岚()慰藉()
3、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各自象征什么?
4、抓住意象,品读第一层。

(1)本诗中还出现了那些意象?他们有什么特点。

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诗人为什么对他们持有这种态度?
(2)这样的爱情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5、那么,诗人心中真正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1)找出有关诗句朗读,在诗人肯定的爱情中,你最认为用哪一点?为什么?
(2)学生交流。

6、结合现实,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这个年龄谈爱情,是否太早了?让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

《妙?不妙!》

不妙
他递过来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的解开
匆匆的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的心在狂跳
烦闷欣喜苦恼
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
7、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篇四】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
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

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
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
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
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
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
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
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
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
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

如果让你补
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
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
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

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
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板书)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
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
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中国漫漫的
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

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
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
剧色彩(像沉重的叹息)。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试图改变不
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像英勇的火炬)。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
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之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
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

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
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结尾)。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教师绘图标文)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

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

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
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
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
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6)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
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橡树木棉(阳刚)(阴柔)
伟岸挺拔健康活泼刚强不屈深沉博大
锋芒锐利坚韧不屈
【篇五】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