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导学案编号:11 主备人:审核人:审查:班级:姓名:得分:使用日期: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
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方式与
方法
具体事例
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
塞;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
蕃赞普尺带珠丹。
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长庆会盟”;②1005年初,宋辽澶渊之盟。
约为兄弟之国;③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④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绍兴和议”。
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⑤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册封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②清朝顺治皇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通贡贡品赏赐。
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
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②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⑤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1)交融的向心性: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以汉族为核心,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这种交融的向心性使得汉族活动区域不断扩大。
(2)内容的深刻性:中华民族交融向心性是以追求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典章制度与文化为目标,少数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而且接受汉族文化,包括生活方式、儒家文化等。
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3)历史的连续性:中华民族的交融经历了长期历史过程,从春秋战国的华夏认同、民族交融到明清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悠久、范围辽阔,呈现波浪式梯次推进,形成多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4)方式的友好性:友好交流是主流。
(5)影响的积极性: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动力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1.原因和目的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2)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
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2.条件和途径
(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
(2)途径:
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呈现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史料实证能力训练】
1.(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
虚壹而静,日新其德。
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
【高考真题演练】
1.(海南单科,8,2分)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2.(课标Ⅰ,27,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3.(2020北京)“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
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
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
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4.(2022广东,5,3分)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
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高考模拟训练】
1.(2021菏泽期末,5)儒家提倡的“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观,是历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儒家的民族观()
A.与我们现代的民族观基本相同
B.是各民族实施羁縻政策的思想渊源
C.消除了历代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2.[2022·汕头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了‘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了‘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
”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
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
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3.[2022·湖北省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斯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
”普林尼意在说明()
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
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
4.[2022·山东新高考质量联盟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
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体现了()
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C.汉族人主导了服饰的改革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
5.[2022·山东省菏泽市期中考试]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
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
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6.[2022·漳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外国人在泉州的居住始于唐代,当时多为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人数较少。
南宋时,泉州外国人口大量增加,以经商为主,最多时超过万人,主要是阿拉伯、印度、意大利、摩洛哥等国人士。
这一现象表明()
A.泉州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中心B.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经贸功能增强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中外交流D.政府实行了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7.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
从中可以看出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