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统考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统考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50 分)
1、“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
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
A.孟子“仁政”学说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韩非子的法家思想D.董仲舒的“新儒学”
2、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
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3、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
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式微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4、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
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A.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B.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5、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
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6、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
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

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7、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他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1页 (共6页)
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B.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C.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D.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8、《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
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
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适可而止
D. 注重实用
9、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
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日: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北宋初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推广B.宋代娱乐场所中已注重科技普及
C.铜活字技术在北宋就已经发明了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10、“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
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B.“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C.“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D.“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11、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
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12、“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的上
述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应是
()
A.柳公权B.怀素C.欧阳询D.颜真卿
13、右图是明代杜堇的《题竹图》(画中人物苏东坡),画面右上方画家自
戞玉声。

”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强调个性表现
B.追求摹写逼真
C.重视气势雄壮
D.讲究工笔重彩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2页 (共6页)
14、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
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
B.《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16、“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各项中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7、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
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18、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
西。

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对此言论内涵的理
解,准确的是
()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19、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
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一观点产生于
()
A.智者运动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
20、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是指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而“人文精神”在不同时
期有不同内涵。

下列最能体现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
A.“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3页 (共6页)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每个人都是自已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21、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
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D.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22、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
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23、“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
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
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引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分别是指()
A.人文主义者、人性 B.启蒙思想家、理性
C.启蒙思想家、科学 D.人文主义者、理性
24、“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

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
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25、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这样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
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

”文中的“天道自然之理”,指的是
()
A.日心说B.进化论
C.经典力学D.相对论
二、综合题
26、(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

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

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四: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

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

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6分)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6分)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四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8分)
27、(24分)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5页 (共6页)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

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

……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

……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

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

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

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出现的背景。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哲学研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分)
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统考
高二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50 分) 二、综合题 26、(26分)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
进步之处。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6分)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6分)
姓名: 座位号
…………… 订 ……………………………… 线 ………………………………………………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四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8分)
27、(24分)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8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答题卷第1页 (共2页)
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出现的背景。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哲学研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