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护理体会]产后抑郁症的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护理体会]产后抑郁症的测试题[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护理体会]产后抑郁症的测试题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XX)14-0619-02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给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43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及分析。

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性格内向、文化程度低、产后休息不好、经济条件差、胎儿性别等对产妇的抑郁情绪影响很大,要从各方面来疏导产妇的情绪。

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极大地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对家庭和社会也产生不良影响。

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孕产妇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疏导;病因;护理
1临床资料
1.1对象:20XX―20XX年在我院住院的产后抑郁症患者43例,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ODS)评估总分均>13分,其中15例为轻度,17例为中度,11例为重度。

年龄在21―41岁之间,平均26岁。

初产妇38例,经产妇5例;自然分娩34例,剖宫产9例。

1.2方法:对曾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产后半月内因精神问题转到内科继续治疗的患者,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ODS)进行筛选。

EPDS总分12分以下为阴性,13分为阳性,后者确诊为产后抑郁症。

1.3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产后心理适应不良、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睡眠不足,常感乏力、烦躁、易怒、易激动、易伤心,感孤独,悲观厌世,自我评价较低,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和戒心,食欲减退,言语行动迟缓,甚至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头晕、手足麻木不适等。

严重者不能照料婴儿及生活不能自理并有自杀意念。

1.4病因分析:43例产后抑郁症病因中生物学方面因素占26.3%,包括身体因素(产时或产后的并发症、难产、滞产、手术产)和遗传因素(即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心理方面因素占19.5%,包括孕期抑郁状态较高,对分娩的心理准备不充分,担心母婴健康安全,分娩疼痛及母亲角色不适应等;社会方面因素占4
2.6%,包括不良的分娩结局死胎、死产、畸形儿,个人婚姻问题、家庭不和睦、失业及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等。

其它如婆媳关系不和、居住环境噪音大、住房拥挤、乳汁分泌不足、刀口愈合疼痛,婴儿哭闹等占11.6%。

2一般护理
2.1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伤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切口痛、子宫收缩痛,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对于因为分娩产生的不适,护理人员要有同情心,给患者真诚的抚慰,应积极做好产后身体的护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以保证患者的身体处于最舒适的状态。

产后是产妇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避免各种刺激,尤其是敏感的话题,应该尽量避免。

2.2加强产后的生活护理:要注重增加营养,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主,衣着薄厚适宜,预防受凉和感冒。

要做好卫生宣教,如产妇自身的清洁卫生,会阴或腹部伤口的护理,注意产褥期卫生,避免产褥感染,某些产妇由于需要服用药物暂不能喂养婴儿,故应注重乳房护理。

2.3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产妇不感到孤独,每个家庭成员都在支持鼓励她,使产妇处于一个温暖的家庭中。

家庭成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要倾听产妇的倾诉。

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孕妇的一些不良心态,消除心里的烦闷。

不能对生男生女有任何的抱怨。

让产妇觉得自己和孩子在家人心目中占有同样的地位。

尽量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产妇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

2.4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指导主动与产妇交流,关心她们,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指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介绍有关母乳喂养及育婴的常识,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帮助照料新生儿。

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溢奶等现象。

指导产妇的饮食和营养搭配,保证孕妇营养和能量。

鼓励产妇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可以减轻其焦虑情绪,鼓励产妇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

教育产妇学会照顾自己和婴儿,顺利进行角色转换。

3针对病因,重点护理
3.1生物学方面因素为主的患者:护理上重点减轻产后紧张和恐惧心理,给予充分的爱抚和关怀。

教育丈夫要多关心体贴妻子,做妻子的坚强后盾,帮助指导产妇正确处理各种生活问题,加强自我调节。

医务人员应用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给其持续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3.2心理方面因素为主的患者:护理上重点是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提高产妇的自信心。

对高龄初产妇及纯母乳喂养的产妇,提醒产妇的家属应多帮助她们处理家务和心理抚慰,对于那些有健康信息需求的产妇要详细告知性生活恢复时间、恶露何时干净、产后康复锻炼、什么时间采取避孕措施及产后母婴随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新生儿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的方法及教会她们其他一些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和技能等,对于产后乳房肿胀:乳汁郁积者,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及对乳房正确护理的方法,促进产后乳房保健,消除产妇顾虑,减轻心理负担,提高产妇喂养和照顾婴儿的自信心,使产妇轻松进入母亲角色。

3.3社会方面因素为主的患者:护理上重点提高产妇心理适应能力,要尽力改善婆媳关系和家庭生活环境。

在出现困难时,家庭成员之间应彼此劝慰,共担风雨,共渡难关。

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对于面临逆境的患者,应分散、转移其
注意力,使之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还可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淡忘烦恼,心境好转,引导患者进行自我安慰,对于不顺心的事尽量从环境、机遇等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不要过分内疚、自责,这对调节心理平衡大有益处。

引导患者从多角度看问题,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少从消极的一面去看,这样心情就会变得平静、开朗。

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益的社会交往会使人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对期盼生男孩的产妇及其家属要进行正确的生育观的宣传,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摒弃旧观念和封建思想,母婴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3.4预防患者自杀的护理:抑郁患者在抑郁最严重时,常有自杀意念,有可能把自杀意念变成行动,此时嘱家属一定要引起重视,更加注意患者的安全,应有专人陪护,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此时家人及医务人员要针对患者不同的抑郁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不厌其烦地对病人进行心灵上的开导,并积极给予情感支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其自杀意念,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早日康复。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千预
4.1加强围产期知识宣传:从产前检查开始,向孕妇宣传孕产妇正常的心理变化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解答孕妇所提出的问题,使她们从中获得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能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开设母婴课堂,利用图谱、多媒体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准备。

4.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孕妇,介绍病房环境,以家庭化病房替代传统喧闹的易受干扰的大病房。

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倡导乐陪产,进行分娩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宣教,主动与产妇交谈,认真回答孕妇及家人提
出的问题,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期待、恐惧、焦虑等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使孕妇情绪安定。

4.3产时心理支持:产妇进入产程后,97%的产妇恐惧加重,她们非常希望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家人的陪伴,助产人员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关心体贴产妇,协助产妇饮水、进食、擦汗、如厕等生活护理,主动与产妇交谈,分散其对阵痛的注意力,多鼓励,给予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

让产妇家属了解并主动参与分娩期的护理活动,调整好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4.4产后心理疏导:产妇由于分娩消耗体力较大,易疲劳,产后会阴切口疼痛,剖宫产术后的切口痛,产后更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尽量集中进行所有的治疗操作,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如何进行新生儿抚触,促进母婴互动情感的交流,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使产妇及早进入母亲角色。

加强产妇产后早期锻炼,不仅有利于促进产后子宫复旧,还能够恢复腹部肌肉紧张度,防止乳房下垂和产后肥胖,利于产后形体恢复,从而增强产妇的自尊心和自信感。

4.5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家庭、社会及其他有关人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耐心倾听其诉说,使其感到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正确对待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生活的各种变化,及早融入社会生活中。

4.6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临床护士、助产士的素质及整体护理水平,积极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产妇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医务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过程中要亲切、温和、友善,表达出自己的关怀,要视患者为亲人,使其处于一个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产后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