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渐远的叫卖声
黄开发
上午在家看书,楼下传来叫卖声:
“磨剪子磨刀——”
声音低沉,有些苍老的感觉。
“磨”字发音很轻,“刀”字音有点像“都”,与以往所听到的不同。
我走到窗前,见一个老师傅推着自行车走过。
他看起来六十来岁,光头,戴眼镜,上下一身咖啡色的衣裳,连自行车的挡泥板和支架都是这个颜色,——后者应是生锈的缘故。
他不时抖动着一串金闺,发出哗啦哗啦的铁片碰击声。
回到书桌前,我顺手从身边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 布面仿线装的《一岁货声》。
此书高踞书架已两年有余,之所以放在近前,是为了取读的方便,然而一直忙于读其他的书,无暇顾及。
时令交替,应时叫卖,最能反映出农业文明时代鲜明的季节感。
下面从《一岁货声》中略抄几则,可见一斑。
暮春四月,胡同口的菜摊传来:
“杏儿来,熟又烂来,酸来还又管换来呀,烂杏儿巴达来,小葱儿来,莴苣菜呀,嫩水萝葡来,白菜呀,蒿子杆来,蒜苗来,豌豆角儿来,黄瓜来,勾葱辣秦椒来,卖粉皮儿一大钱。
”
听到这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杏儿黄、水萝卜红、蔬菜绿的画面,丰富多彩。
“巴达杏”是一种出自西域的著名品种,小贩以此招徕顾客。
“嗳……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
”
这是叫卖晚香玉的。
农历五月,初夏的黄昏,悠长的青灰色胡同,篮筐中盛开的白花,阵阵馥郁的芬芳……这动人的情景,宛如一幅有声的风俗画,一首有味的乡土诗。
其中的点号不是省略号,原编者在序中解释,这是表示长声与余韵的。
初冬十月,天气转冷,卖蒸白薯的来了:
“栗子味的白糖来,是栗子味的白薯来……烫手来,蒸化了,锅底儿,赛过糖了,喝了蜜了,蒸透了白薯啊,真热活呀!”
蒸白薯又香又甜又热乎,听了就使人流哈喇子。
时至腊月,临近年根,各种吆喝声、响器声密集起来。
有跑旱船、耍猴儿的,有卖供花、关东糖的,有卖年画、对联的,有熬粥、卖豆豉豆腐的,有卖红头绳、绫绢花的,有卖砂锅、装灯带的……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在冰冷的空气里酿出了温煦、
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
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说:“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究其原因,与老北京的消费文化特点有关。
老北京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古都,商业发达,买卖兴旺。
居民相对富裕,有钱又有闲,喜欢找乐子。
做小买卖的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另外也会投人所好。
吆喝声不仅要足够响亮、悠长,传入胡同边四合院里主顾们的耳朵,还得好听,吸引他们出来。
一代代的叫卖声传下来,在时光里打磨,形成了京腔京韵十足的话语系统。
晚清至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生活方式巨变。
叫卖声依然存在,但已经大变了样儿。
那些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的吆喝声,与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都成了明日黄花。
今天尚存收废旧用品的和搞修理的叫卖声,其内容也与过去迥异。
从我居住的小区来看,除了雨雪天气,从上午九十点到下午四五点,叫卖声不时入耳。
声音本身也有了今昔之别。
去用裸嗓子喊,有的配以响器,总是自自然然的;而今,一些人用扩音器放录音。
最过分的是一个回收废旧电器的小贩,骑着电动三轮车,—— 经常翘着二郎腿,边走边在扩音器里重复播放“家电回收”,车子驶过,声音回荡,使人顿感几栋楼房在高分贝的噪声中沦陷……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比如一个修理门窗的骑着电动三轮车经过,叫道:“换玻璃,换玻璃,换纱窗纱门,换纱窗,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安装遮阳片,更换阳光板,换纱窗的来啦!”
他有时重复“换玻璃”,加重“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一句的语气,又间或高声叫道:“换纱窗的来啦!”嗓音响亮,神气十足,大有舍我其谁之概,让你感觉他是出身于修理门窗的世家,你家需要维修,就得请他。
从声音里想象,这人应该是京郊来的小伙子,身强力壮,留着平头,面皮枣红。
而实际上则是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头发稀疏,脸色黄黑,瘦而精干。
车子靠背后面是工具箱,工具箱后面镶着一块红底白字的广告板,工具箱上面还立着一块广告板,同样是红底白字。
车上堆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
此人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颇具魔力,我有时静下来聆听。
很羡慕他有一副好嗓子。
我有时走过一些老胡同,留意叫卖声,但从未听到过。
问胡同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很少见了。
像我所居住的老小区,住户稠密,老房子多,老人也多,又是开放式的,给小商贩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如今,在侯宝林、郭德纲的相声中,在老艺人臧鸿的表演中,还能听到一些“老北京的吆喝声”,只不过都属于表演性的,少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的土气和鲜活气。
现在所能听到的叫卖声中古意犹存的大概只有磨刀剪的了。
一年以前,有一个磨刀剪的五十多岁的师傅,隔十天半个月的来小区一趟。
他吆喝道:
“磨剪子嘞—— 磨菜刀—— ”
字正腔圆,洪亮悠长。
他留分头,戴茶色眼镜,系着长围裙。
车子大梁上搭着黑皮袋,后座的木板上放置磨石等杂物,两边挂着工具箱。
一次在路上遇到,过去与他攀谈。
见我感兴趣,他怂恿我回去拿把刀
剪过来磨,听他好好聊。
提了几次,知道我无意,便和我聊了起来。
他介绍由五块铁片串成的金闺,说“金闺”是对闺阁的美称,因为来磨刀剪的大多是姑娘、媳妇们。
过去叫“唤金闺”,现在简化了,就叫“金闺”。
我问,以前样板戏《红灯记》里喊:“磨剪子嘞—— 戗菜刀—— ”,您怎么不用“戗”字了?他说,现在生活中都不用“戗”字了,也就不吆喝“戗”了。
他是天津蓟县人,在通州的村子里租了房子,白天骑车在城里的一个个小区间穿行。
他有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做别的营生了。
师傅走了,左手推车,右手腕枕在车座上,抖动金闺,发出几串清脆悦耳的声音。
《一岁货声》在“工艺”类中,记录有磨剪子的吆喝声:“磨剪子,磨剪子,戗剃头刀子。
”原编者注解说,工匠多推车,有边走边敲铁片的,也有吹喇叭的。
更早的时候,工匠扛着板凳,上面放置粗细磨石。
除了磨刀剪,还代人清洗铜镜。
现在小区叫卖的小贩们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几乎都是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只有磨刀剪的交通工具最落后,用老旧自行车,工具和吆喝声都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流风余韵。
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听到那个蓟县师傅的叫卖声了。
我所在的小区即将安装门禁,到时候,连收废品、修理门窗等的叫卖声也将远去……
摘自2019年10月《文汇报》,有删节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由身边的叫卖声写起,借助《一岁货声》的记载,回忆老北京小贩们的吆喝声。
B. 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的生活中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是为了突出“抖动金闺”的细节。
C. 老北京吆喝声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其响亮、悠长、吸引人,又适应人们的消费文化。
D. “明日黄花”一词比喻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文中指的就是那些与时令有关的吆喝声。
E. 作者通过对北京街头叫卖声的娓娓介绍,表达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遗憾之情。
2. 文章多次引用《一岁货声》里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
3.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4. 文中写道:“……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结合全文概括“我愿意听”的吆喝声有哪些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舌头
徐永辉
二丙的舌头没有了。
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
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
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
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
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
“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
“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
“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
“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
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
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
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
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
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
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
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
凡是在辩论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
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
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
他是孤儿,老实,木讷。
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
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
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
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
”
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旯里去了,再仔细找找。
”
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
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
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
没有回应。
突然,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
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
乌木也愣了。
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
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
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
”
“这……”
“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
”
“这不是欺负人嘛?”
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
”
我为难死了。
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
又怪法律太仁慈,如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
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
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砰
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
”
大家都深信不疑。
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
”
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
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踩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成两条线。
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
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算了算了。
”
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
渐渐地。
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
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搓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合上了。
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
”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
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
”
我的头一蒙。
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
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
没有如果。
(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B. 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
C. 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D. 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
6. 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 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
称为“第一文本”。
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
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
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
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
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
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
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
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
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
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
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
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8.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
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10.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画眉鸟》)
11.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12.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
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