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红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鼓县红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CB/T*****-2003)的分类标准,铜鼓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等2个主类、5个亚类、5个基本类型,共11个单体(景点),具体见表-1。
一、对铜鼓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
1、铜鼓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优势。
铜鼓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开发价值。
铜鼓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被中宣部授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铜鼓也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铜鼓又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1990年江西省政府批准铜鼓为“全苏区县”,写进了中国革命史的中学历史教材。
2、铜鼓具有丰富的水利水电资源,在交通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
铜鼓县的崇山峻岭中蕴含着丰富的水利水电资源。
1995年,该县就列入了全国电气化县行列。
铜鼓县地处三省交界处,在6小时都市圈内拥有1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该县与320国道、105国道、浙赣、京九铁路相接,东至南昌市约180公里,为二级公路,仅2.5小时车程;西至长沙市约150公里,为一、二级公路,仅2小时车程;北至武汉市约280公里;南至宜春市约120公里。
距江西昌北机场178公里,距湖南黄花机场169公里。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重点工程武吉高速公路、阿深高速公路横穿境内,铜鼓至湖南浏阳市白沙古镇的旅游公路已规划建设中,铜鼓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3、铜鼓具有红色旅游资源与客家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相整合的优势。
铜鼓是赣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客家文化渊
远流长,客家风情传统古朴。
独具韵味的客家山歌和灯彩是铜鼓客家文化的主要特色。
“包圆”、“撑酒”、“干子茶”、卢姓老屋则使客家文化在铜鼓刻下了特有的地方印记。
铜鼓境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据有关专家估算,铜鼓县的森林经济价值约为30亿元,生态效益约为7亿元。
境内的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山高林茂、森林景观丰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被誉为“天然氧吧”。
境内珍稀植物星罗棋布、野生动物品种众多,因而又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
独特的丹霞地貌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处处奇峰突兀、壑深谷回、曲径通幽,形成了天柱峰、九龙湖、铜鼓石等自然景观。
这一切都给红旅游资源与绿色旅游资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良好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劣势分析(W)
1、资金短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落后。
铜鼓县属于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投入资金非常有限。
2、整体交通条件有待改善。
铜鼓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景区道路破落不堪,可进人性较差,这是铜鼓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最突出的软肋。
3、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展示方法单一,产品缺乏吸引力。
目前,铜鼓红色旅游资源多数尚处在初步开发与利用阶段,已经开发的项目也相对缺乏深度,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雷同,方式单调、僵硬、导致旅游者在游览这类景区(点)时,缺乏参与体验,在景点的停留时间不长。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不利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铜鼓拥有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较少,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受过正规旅游业务的人员的比例则更少,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专业人才及管理人员紧缺,无法满足红
色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机会分析(O)
1、国家规划在2010年前,在全国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铜鼓已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国内红色旅游市场持续上扬,红色旅游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此外,根据“蜜罐原理”,旅客度假总会选择不同的度假地,这给铜鼓发展红色旅游提供生存空间和后发优势。
(四)挑战分析(T)
1、铜鼓县周边近有萍乡、安源、平江、浏阳、澧陵、修水、宜春等地,远有南昌、井冈山、瑞金、韶山、大别山等地,这些地方都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就知名度而言都远高于铜鼓。
因此,铜鼓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面,陆严峻挑战。
2、来自不同类型资源的挑战。
虽然当前红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占据一定比例的份额,但其他旅游形式如绿色生态游、温泉游、农家休闲游、古文化游、出国观光游依然主导旅游市场。
在整个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各类旅游方式势必形成对旅游客源的争夺。
三、开发利用铜鼓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1、转变观念,坚持对红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适度开发的原则。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充分了解铜鼓自身红色旅游资源特点之后,对整个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适度开发。
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区域联动、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强化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过度开发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损坏,做到朴素实用、功能完善。
2、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
重要的政治工程和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下进行。
各级政府要采取优惠政策大力鼓励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切实增加投入,完善红色旅游参观点和相关基础设施;同时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经营性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和其他配套旅游项目。
可以考虑设立铜鼓红色旅游开发基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动员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以合作、合资、独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对红色旅游项目进行改造和建设。
3、注重旅游资源的协调与整合,打速旅游精品,铜鼓全县土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7%,森林覆盖率86.42%,居全省之冠。
全县境内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0座,活立木总蓄量947万立方米,活立竹总株数5438万株,空气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7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
铜鼓还有一大批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铜鼓县今仍流传着浓郁的客家习俗,铜鼓客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
拥有如此丰富的“红色”、“绿色”、“人文”、“客家”旅游资源,铜鼓应该借助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实现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整合。
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打造出“红色圣地、绿色宝库、客家风情”旅游品牌,
4、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据统计,2006年铜鼓县共接待游客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0万元。
按照铜鼓县现有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通过积极有效的策划与运作,全方位宣传、包装和推介,预计从2005年至2010年,铜鼓县年接待旅游人数将以不低于30%的增长率递增,到2007年可达11万人次,2010年达到25万人次。
这就对铜鼓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旅游专业人才进行有效地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5、瞄准客源市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南昌、宜春、新余、萍鄉是铜鼓县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和游客中转站;铜鼓至浏阳白
沙公路开通后,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将成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和游客中转站,铜鼓从此可纳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客源市场可延伸至九江、武汉、广州、深圳、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
因而,铜鼓必须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搞好宣传推广。
同时,也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与周边不同类型的产品组合起来。
共向进行宣传促销,以形成跨区域的联合宣传促销网络。
6、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联动,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应通过区域联动,实现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推进区域合作,携手打造红色旅游产品。
要确立大旅游的发展观,从全局着眼,合理布局食、住、行、游、购、娱所需建筑和设施,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让游客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启迪觉悟,使红色旅游不仅成为生命健康之旅,也成为心灵健康之旅,更成为革命精神实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