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
“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天狗吃月等)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1、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幅月面图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大大小小的坑)
2、(出示环形山文字)描述得真详细,早在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就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坑、高地和平原,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3、知道什么是环形山了,有谁知道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吗?
真不错,我们的同学都已经知道了。
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新的结论(出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配合环形山图片)
(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1、看着这些环形山,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会产生很多问题,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怎样撞击?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板书)
2、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为什么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这个问题,其他的同学们以后再研究好不好?
3、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
(与陨石的大小有关、与陨石的下落的高度有关、与撞击的速度有关、
与方向有关……)(板书)
4、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5、大家想一想,我们可用什么来模拟陨石?用什么来模拟月球的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你怎么会想到要用沙子的呢?(覆盖整个月球表面的月壤,由岩石碎屑、矿物颗粒、玻璃、陨石碎片、粘合集块岩等组成的松散堆积物。
)6、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这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
预设:将大小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怎么样才会使石子是在同一高度落下呢?
生:双手平举、用直尺来固定高度、两个人举到同一高度……
小结:我们要验证环形山的大小是否与陨石的大小有关,实验时必须要注意让大小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
(出示)
7、那如果我们的假设是环形山的大小是与陨石的高度有关,那这个实验又该怎么做呢?
预设:将大小相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石子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石子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
则就无法判断。
师:这大小相同的石子我们应怎样来选择?如果用同一个石子,我们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取石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把形成的沙坑破坏了。
)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从不同高度丢下相同大小的石子。
)
8、同学们考虑得真细致,在实验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
(丢石子时力度要均匀;重复做时,要把沙盘重新抹平;最后形成的沙坑要放在那儿,不要抹掉;实验时要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四)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小组先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利用视频展示台上前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报)
还有哪一组也想到前面来汇报?。
(请2-3组进行汇报,及时进行表扬评价。
)
(五)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过渡:同学们刚才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还有些其他的因素,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沙盘中形成的这些沙坑,怎样才会看得更加清晰呢?
1、如果我们能借助一些东西的话,你认为可借助什么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这些石子坑?
2、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看看什么角度看到的沙坑最明显,记录员要及时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好,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
4、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见到的明亮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后反射到我们地球的。
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觉得什么时候观察月球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我们要选择好时机,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农历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在明暗分界限处的环形山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效果好)
(六)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
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
2、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
(课件播放“阿波罗号”登月视频)
3、亲历了月球之旅,相信大家对月球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登上月球后还有哪些发现?见书P44页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今天我们是随着美国的“阿波罗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
2、(有!)看来我们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充满了信心呀。
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课件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
2007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担当四大任务,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也标志我国的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航天的先进之列。
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嫦娥一号》登月实况。
3、今天,我们的“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学们,让我们为了早日实现登月的梦想,共同努力吧。
4、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二十年后,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讨论交流。
(你的准备非常充分,相信你的月球之旅一定会很愉快。
)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韩春娥
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上设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和交流,自主探究,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为此,在课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
第一,在课始,我利用嫦娥奔月的图片与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道了人们开始对月亮的探索只是凭着想象。
利用图片展现月球环形山与地球陨石坑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为在地球环境下模拟月球环形山奠定基础。
第二,引导学生确定模拟对象,即沙面模拟月面;石子模拟流星或陨石;手电筒光模拟阳光;丢石子的动作模拟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行动;以保证模拟实验目的明确,观察有效。
第三,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第四,在用手电筒斜着照射石子坑时,看到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也更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环形山。
这样引导观察更有效。
第五,本课中我播放了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后离开指挥舱踏上月球的精彩瞬间,引出我们将走进宇宙,了解宇宙。
我
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地球以外的东西。
本来学生对宇宙就充满了好奇,加上这些生动故事的描述,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做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如何把握?实验的设计如何更加科学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