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复习诗歌内容习题 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

②戛:敲击。

③流传:流俗,平庸。

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
15. 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
16. 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

三、四句写出张躁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

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6分。

每点3分,任答两点
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郑夫子鲂孟郊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赅。

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语出惊人,以“天地”“风雷”之意象,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

B.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直接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

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无穷潜力充满期待。

D.诗歌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凝练,立意深远,见解富有启示性。

B(并非“直接批评”,而是赞美)
2.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及哪些创作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6分)
(1)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

(2)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可自由剪裁。

(3)要像宋玉、李白那样敢于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

(4)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买书歌
[清]陶士璜
十钱买书书半残,十钱买酒酒可餐。

我言舍酒僮曰否,咿唔万卷不疗饥。

斟酌一杯酒适口,我感僮言意良厚。

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

淳于豪饮能一石,子建雄才得八斗。

二事我俱逊古人,不如把书聊当酒。

虽然一编残字半蠹鱼,区区蠡测我真愚!
秦灰而后无完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十钱”为买酒或买书创设了只能二选其一的情境,“十钱”未必是实指。

B.“意良厚”,看似赞同,实则暗讽“僮”过于看重实用价值,而忽略了书的意义。

C.本诗善用对比,如将酒与书进行对比;多处用典,如“淳于豪饮”“子建雄才”。

D.本诗为“歌”,该诗体篇幅可短可长,平仄不拘,也可以换韵,形式上富于变化。

【答案】B。

【解析】“看似赞同,实则暗讽”错。

作者确实不认同“僮”的看法,但“意良厚”是说“僮”对作者的关怀是发乎诚心的,因为酒的确是“适口”的,这里并无暗讽之意。

16.有人认为,“残”字只出现两次,但满篇皆有“残”意,“残”意又尽显作者情思,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书半残”“一编残字”直言书“残”,书虽残,但给诗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却是恒久的,体现出诗人对书的挚爱。

②“酒到醒时愁复来”,酒味芬芳,但酒不能尽消其愁,酒的作用是“残”的,可见作者对借酒消愁的质疑及对书的价值的认同。

③作者自认为在酒量与诗才方面都未达到尽善,亦是“残”的,这既为舍酒就书找到了一个理由,也含有自嘲之意。

④秦代焚书坑儒后尽是残书,表面上是说书“残”,实则为戏谑之语,可见作者对读书的执着:既然本来就没有完整的书,我读残书又有何妨?(答“实则说的是文化之“残”,表现了作者对文化‘残缺’的惋惜”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东庙浴日亭
杨万里
南海端为四海魁,扶胥①绝境信奇哉。

日从若木②梢头转,潮到占城国里回。

最爱五更红浪沸,忽吹万里紫霞开。

天公管领诗人眼,银汉星槎③借一来。

[注]①扶胥:神话中树名,又名“扶桑”,长在最东太阳始生处,故以之代指日出处。

②若木:神话中树名,生在昆仑山的极西处,代指日落处。

③星槎:传说古时往来于天河的木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立足浴日亭观赏海上日出,将广袤大海幻化作扶桑树的生长之
地,意境开阔雄浑。

B.五更天时太阳自海上喷薄而出,红光普照的云海却被风吹散,让诗人
心情起伏变化。

C.“天公”以美景款待诗人,蓬勃壮美的自然景象令人赞叹,也让诗人陶醉其中激动感慨。

D.诗人描写景物时,既有眼前实景,也有想象之境,将整个日出过程描
绘得壮观奇特。

B.“红光普照的云海却被风吹散”错误。

颈联写到作者最喜爱五更时分,
太阳自海上喷薄而出,忽然像风吹过一样,万里紫霞盛开。

故选B。

16.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杨万里的诗“别出机杼”。

请结合本诗,谈
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16.①想象大胆奇特。

引用神话、传说,想象海上红日从神话中的扶桑“绝境”升起,又想象此处可以驾舟直通银河,给人独特的艺术享受。

②写景色彩浓艳。

用“红浪”翻滚、“紫霞”飘散,形容日出时景象的壮丽宏伟。

③富有奇趣。

诗歌结尾处,以“天公管领诗人眼”,表达诗人希望借助天公的力量,获得诗歌创作的灵感和能力,使读者感受奇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