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安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安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着重对当前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合公安职业特点,深入研究了公安高校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
一、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在教学训练的指导思想上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学生的日常教育训练中,只是重视警务技能的训练、体能的提高,大多自觉不自觉地强调勇猛顽强、敢于拼搏、不怕牺牲,而忽视实训的对抗性、实用性、控制技巧和自我防护意识。

所以在公安院校涌现出的英模不少,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无畏的牺牲。

2.在安全意识的养成和深化方面缺少规范性。

公安院校在学生安全意识的深化、安全素质的培养方面尚没有形成严谨、规范的措施体系,学生没有形成必要的安全意识,许多人不自觉地过分依赖警察身份本身的威慑力,认为自己将来是警察就有安全感。

因此,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养成只能依靠经验的传授和积累,只能依靠老同志的“传、帮、带”,如果跟的老同志经验丰富,安全意识强,这个民警可能就少走弯路,少吃亏,反之,伤亡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3.目前公安院校的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公安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源是相同的,但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

公安院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危险性预期要远远大于普通院校。

目前,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公安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类课程;也缺乏关于安全教育的专门教育;并没有针对公安职业所存在的风险和有害因素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介绍;没有将安全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中。

4.在公安院校的校园安全工作方面缺乏明确的安全文化主导意识。

目前,公安院校很注重校园的安全工作,各个学校确立了“平安校园”的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但在执行中还大多停留在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保障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树立起只有通过安全文化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识领域的渗透,使所有人从内心产生安全需要,才能够达到校园的根本安全的意识。

5.公安院校的安全文化在内涵建设方面不能满足其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公安院校在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校园的安全文化是为了维护安全而创造的校园安全物态文化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

相对于公安院校
而言,虽然也建立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办学理念和经验的相对稚嫩,使得其在安全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安全伦理道德、安全管理哲学、校园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常常赶不上传统的普通高校,这就造成公安院校的学生在安全文化的认知方面较传统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有所差距,这种状况与其将来所要担当的职责是极其不相称的。

二、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观念
人的生命是万物中最神圣的、最珍贵的存在。

所以,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是全社会和每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

因此,公安院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增强“生命意识”,要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时时处处事事把安全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更要落实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

2.树立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安全观念
“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就是说,任何事故,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事故是可以防止的。

这一原则是所有预防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这样才能够把安全工作与教学、训练、管理、科研等工作同步进行,变事后处理性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性安全管理的方向发展。

3.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安全观
事故和事故发生的原因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一般是必然的,而事故与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关系则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即使是相同的原因所造成的事故,其后果一般也是不相同的,它取决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因素。

由于这个原因,致使许多师生员工对一些安全隐患总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问题不大,即使出现事故,也不会有多大损失,认识不到事故隐患的潜在性和危险性。

(二)转变教育理念,确定安全文化建设在公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公安院校应当认识到警察在和平时期是具有较大危险性的职业之一,具有很大的牺牲和受伤的可能性,公安院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对学生将来工作的深远影响,进而确立安全文化教育在公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逐步推动安全教育走进课
堂并融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门的立足公安职业的安全教育基础课程,传授各种不同的公安情境下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法制教育,有计划地将安全文化知识纳入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中,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品行和自我防护意识。

此外,还要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预(报)警、避险、逃生、安全救灾的必备设施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加强防恐、防暴的综合救灾演习训练,提高事故处置的能力。

(三)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的氛围
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但一旦形成,则具有变化人、陶冶人的功能,任何社会人都是一定的文化塑造和教化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利用管理的、技术的手段保证网络安全,以免一些错误思潮和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影响青少年的同时,还要将安全文化融入网络文化当中,建设富有文化底蕴、内容丰富的安全文化宣传网页以达到宣传和弘扬安全文化的目的。

(四)做好校园内部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环境建设,实现学校物态的本质安全
校园安全文化不仅仅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校园安全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样,其孕育、产生和成长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的物态文化也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

物态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

所以,学校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环境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公安院校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公安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它不仅仅包括师生员工因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使用的各种防护、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工具、器具和物品,还包括独具公安特色的安全防范设施。

(五)充分运用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丰富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在安全物态文化方面,公安院校有其独特优势,公安院校在警、学、研方面的紧密结合的传统和现实状况,使得公安院校能将大量公安专业技术(例如安全防范技术)应用于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中。

例如,学校的多媒体监控报警系统不仅仅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和科研,而且,大面积应用于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实现了校园防盗、防火的适时监控,大大提高了校园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使公安院校的学生在具备了传统普通高校学生安全物态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利用公安院校的独特技术优势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其安全文化的认知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长安.谈警察安全教育[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6:85-86.
[2]郭太生.事故对策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