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表达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表达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
1. 论语中表现了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安贫乐道的句子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

疏食,粗粮。

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

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

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

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读解】
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

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2. 《论语》十二章中那几则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孔子的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

以“礼”和“仁”为核心。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

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

”(《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

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他批评“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他讽刺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宰我欲去三年之丧,他斥之为“不仁”(《阳货》)。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

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

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

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
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

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

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1.1 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己”的要求,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这就是说,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执政者正,便可不令而行,风行雨施,及与下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在这个基础之上,他进一步推论,认为政治过程是一个由修己到治人的连续过程。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在孔子看来,修己为为政之本。

安,就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稳定。

社会何以能稳定?不是靠压迫和欺诈,而是要在“修己”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和规范——礼乐刑政一整套东西。

朱熹注云:“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