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竞争导论(上)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演讲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竞争导论(上)西南政法⼤学硕⼠学位论⽂演讲范⽂
指导教师:宋⽟波 教授
作者:段明学
中国·重庆
⼆oo⼆年四⽉
科学之光普遍照耀,已使⼈⼈得见这⼀明显的真理:⼈类并⾮⼴⼤群众⽣来背上带有鞍座,⽽少数⼈穿着带刺的长靴、独蒙上帝的恩准可以合法地来乘骑他们的。
---- [美]托马斯·杰斐逊
政治领域内没有了竞争,⼈民就会软弱⽆能,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
正是政治组织之间的竞争才向民众提供了作出选择的机会。
没有这种机会,⼈民主权就等于零。
----[美]e·e·谢茨施耐德
内 容 提 要
政治竞争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志。
然⽽,长期以来,我们将政治竞争与资本主义联系在⼀起,不敢或不屑于对此问题进⾏研究。
其实,与市场经济没有阶级性⼀样,政治竞争也没有阶级性。
哪个阶级利⽤它,它就为哪个阶级服务。
加强对政治竞争的研究,已成为中国政治转型和政治学⾯临的⼀个全新课题,本⽂试图填补这⼀空⽩。
全⽂共分四个部分。
第⼀部分,政治竞争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探讨了政治竞争的内涵、基本特征,关于政治竞争的学说,政治竞争的作⽤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部分,西⽅政治竞争透视。
本部分客观地论述了西⽅政治竞争产⽣的历史条件,政治竞争的表现形式,西⽅政治竞争的本质、特⾊及影响等内容。
第三部分,中国政治竞争的历史考察。
对20世纪中国政治竞争从初步建⽴到消亡的历史及其成败原因作了⼀个理性的分析。
第四部分,政治竞争: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未来。
主要探讨了政治竞争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关系,中国实⾏政治竞争,⾛向政治民主化的现实对策及其措施。
全⽂主要运⽤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法,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政治竞争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个新的理论视⾓。
abstract
the political competition is a primary symbol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however, it has long been associated with capitalism, which in turn discourages us to study the subject or we may just disdain to study it .actually, political competition as well as market economy does not connote class distinctions ,instead, it serves whoever making use it. it has become a compelling task for political studies by the twist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o make a closer study of the political competition.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one studies the primary theories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which the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its main features, its principal theories and functions are discussed. part two deals with western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which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way it displays itself, its nature, characters and influences will be observed. part three studies,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china, in which a rational analysis of past experience and why it rose and fell will be studies. the last but no t the least part intends to suggest that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depends much on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this part, much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in china and on the compelling situation that china copes with on its way to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history and reality .it aims t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fo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录
前⾔ 1
第⼀部分政治竞争⼀般理论 3
⼀、政治竞争的内涵、特征 3
(⼀)政治竞争的涵义 3
(⼆)政治竞争的主要特征 5
⼆、关于政治竞争的学说 9
(⼀)熊彼特的竞争领导权理论 10
(⼆)萨托利的竞争――反馈理论 12
(三)戴蒙德对竞争学说的进⼀步修正 12
三、政治竞争的作⽤ 14
(⼀)维持政治权威的合法性 15
(⼆)防⽌腐败,确保政治权⼒良性运⾏ 16
(三)塑造均衡的政治秩序,维持政治稳定 17 (四)扩⼤政治参与,提⾼民主程度 18
(五)推动政策创新,适应社会变迁 19
(六)维护⼈权,实现⼈的全⾯发展 20
第⼆部分西⽅政治竞争透视 23
⼀、政治竞争产⽣的历史条件 23
(⼀)经济因素 23
(⼆)政治因素 24
(三)⽂化因素 25
⼆、西⽅政治竞争的表现形式 27
(⼀)政党之间的竞争 27
(⼆)政党内部的竞争 32
(三)利益集团、智囊团与政治竞争 34
三、西⽅政治竞争的本质、特⾊及影响 36
(⼀)西⽅政治竞争体现了“寡头统治”的本质 36 (⼆)西⽅政治竞争的特⾊ 37
(三)西⽅政治竞争的影响 40
第三部分中国政治竞争的历史考察 42
⼀、民初多党竞争政治及其失败 42
(⼀)两党制理想与多党竞争的浮现 42
(⼆)民初竞争性政治的历史进步性 45
(三)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47
⼆、⼀党统治的形成与破灭 48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竞争的思想与实践 51 (⼀)“民主政治⽃争是好现象” 52
(⼆)“三三制” 52
(三)建⽴“⾃由民主”的新中国 53
(四)允许“唱社会主义的对台戏” 54
第四部分政治竞争: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未来 55
⼀、政治竞争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关系 55
(⼀)没有政治竞争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5
(⼆)政治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56
(三)中国国情决定了现阶段不应实⾏两党竞争或多党竞争,
应当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适度的政治竞争 58
⼆、建⽴竞争性政治,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思考 60
(⼀)改⾰党管⼲部制度,实⾏党内竞争 60
(⼆)建⽴健全⼈⼤代表竞选制度 65
(三)改⾰乡镇长选举制度,建⽴竞选制度 68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政治竞争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70
(⼀)⼤⼒发展⽣产⼒,为政治竞争的顺利推⾏
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70
(⼆)倡导宽容、和谐的政治⽂化,
为政治竞争的顺利推⾏创造良好⽂化氛围 71
(三)转变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式 72
(四)保障思想⾃由,维护基本政治权利 73
(五)推进司法独⽴ 75
结束语 77
主要参考⽂献 78
前 ⾔
1991年,美国哈佛⼤学政治学教授塞谬尔·亨廷顿在他的新作《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以⼀个理论家的敏锐洞察⼒描述和分析了近现代民主发展的历程。
亨廷顿认为,近现代民主发展经历了三波浪潮,第⼀波民主化浪潮发⽣在1828-1926年,其间约有33个国家建⽴了民主政治。
第⼆波民主化浪潮发⽣在1943-1962年,其间⼜有40个国家建⽴了民主政治。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军⼈政权,建⽴民主政治为标志,迅速席卷全球。
据戴蒙德分析,到1996年1⽉,在世界上191个国家中,117个国家形式上是民主的,占国家总数的61.3%。
⽽且,这波民主化浪潮仍在持续扩张,它“冲击到世界上最封闭、最不可能发⽣变⾰、最被⼈遗忘的地⽅,如缅甸、蒙古、尼泊尔、扎伊尔,甚⾄阿尔巴尼亚。
从后共产主义的东欧到后官僚威权的拉丁美洲国家,从最贫穷的⾚道⾮洲到新富的,正在⼯业化的东亚,都踏上通向民主的征程。
在⼈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独⽴国家在期盼、建设和实践着民主政治。
”
不⽤说,亨廷顿是以西⽅为中⼼来观察世界民主化浪潮的,他将民主化视为各⾮西⽅国家趋向和接近于西⽅⾃由民主标准的政治变⾰过程,并特别强调多党制和政治竞争对民主的意义。
这是⼀种典型的西⽅中⼼主义偏见。
虽然如此,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确实存在,这却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对世界政治发展的这样⼀个特征,处于现代化转型期的中国,绝对不能不作任何反应,也不可能不作任何反应。
不管怎样说,西⽅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是⼀个重要的参照物。
全盘照搬是不对的,漠视不见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态度。
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其进⾏批判吸收,才会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众所周知,中国⼆⼗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极⼤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社会利益的分化,中产阶级的崛起,多元集团的形成都给中国政治转型带来了新楔机。
如何进⼀步深化政治体制改⾰,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已成为关系到中国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个重⼤问题。
在我看来,经济市场化必然导致政治民主化,经济领域内的⾃由竞争必然导致在政治领域内实⾏政治竞争。
这是保持政治体制的活⼒和适应性,促进中国政治发展之必需。
正如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宋⽟波先⽣所⾔:“正如经济上需要有竞争才能保持活⼒⼀样,在社会⽣活的各个⽅⾯都离不开竞争,政治上也必须有适度的和有序的竞争才能有真正的政治民主和政治发展。
” 因此,加强对政治竞争的研究,已是时代的迫切呼唤,是中国政治学⾯临的⼀个全新课题。
诚然,中国政治学⾃1979年邓⼩平发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的呼吁以来,在恢复与发展中愈来愈关注对现实政治的研究。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政治学对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和深⼊,有许多应由政治学回答的问题,政治学还没有去研究,去回答。
” 政治竞争问题正是政治学界的
⼀⼤盲区和空⽩,是⼀⽚未曾涉⾜的“彼岸领域”。
究其原因,则是多⽅⾯的。
长期以来,在“以阶级⽃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们还习惯于有意⽆意地在某些领域设置“禁区”,不敢或不屑于研究。
其实,“科学研究⽆禁区”,这早已成为⼈们的共识。
科学研究最怕的是鸦雀⽆声,或者是在某种控驭之下的异⼝同声。
如果说,在过去政治⽣活极不正常,⼈们的思想观念极端僵化的情况下,对某些领域设置“禁区”还情有可原,那么,在⼆⼗⼀世纪⼤⼒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时代,在伟⼤祖国⽴志复兴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囿于成见⽽不思开拓创新,那就未免丧失了⼀个理论⼯作者的应尽职责。
本⽂对政治竞争的研究,仅仅是⼀个初步的分析,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政治竞争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个新的理论视⾓。
由于笔者⽔平所限,⽆论在研究的深度或⼴度⽅⾯都没有得到⾜够的拓展,但笔者希望本⽂的观点和材料能够在⼀定程度上起到抛砖引⽟的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些参考。
第⼀部分政治竞争⼀般理论
⼀、政治竞争的内涵、特征
(⼀)政治竞争的涵义
什么是政治竞争?这是研究政治竞争理论必须⾸先予以回答的问题,不解决这⼀问题,我们就⽆法进⾏下⼀步的研究。
⽬前,国内有关政治学⼯具书、专著及论⽂很少涉及政治竞争,更谈不上对政治竞争作⼀个权威性的解释。
就笔者⼿中的资料看,仅有北京师范⼤学陈会昌教授在其所著的⼀本社会学著作《竞争社会---⼼理---⽂化透视》中对政治竞争作了⼀个界定,他认为“政治竞争是指以政治利益为⽬的的竞争,它包括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国家联盟与国家联盟的竞争,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不同阶级、党派、政治团体之间的竞争,为争取各种政治权⼒⽽进⾏的竞选,等等。
” 从这⼀定义可以看出,政治竞争是⼀个外延⼗分宽泛的概念,它似乎⽆所不有,⽆时不在,因此,⽆法对它进⾏研究。
那么,是否就应该就此收笔了呢?问题恐怕不会如此简单,关键在于找到⼀种科学的研究⽅法。
在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树⽴了榜样。
列宁曾概括和总结马克思的研究⽅法时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
这⼀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切⽭盾(或⼀切⽭盾的胚芽)”。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都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为了便于对问题进⾏深⼊研究,要尽可能地暂时抛开“⼀切混杂的附属物”,在“最少受⼲扰”的情况下研究事物的“纯粹形态”或典型形态。
由此,我们⾄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第⼀,应该从最常见、最普通从⽽也最容易为⼈们所感觉到的事实出发,去把握政治竞争;第⼆,应该暂时抛开政治竞争的某些形式,在⼀种较为纯粹和典型的状态下,深⼊揭⽰政治竞争的内涵及特征。
基于此认识,我们⼤胆地抛开陈定义中的“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国家联盟与国家联盟的竞争”、“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
那么,陈关于政治竞争的定义可以重新表述为:政治竞争指以政治利益为⽬的的竞争,它包括不同阶级、党派、政治团体之间的竞争,为争取政治权⼒⽽进⾏的竞选等等。
之所以将政治竞争作如此界定,是因为这⼀表述基本揭⽰了民主政治中政治竞争的内涵。
不过,这⼀表述仍然不够明确、具体,如“政治利益”这⼀术语太抽象,难以把握。
为了更准确地弄清政治竞争的基本涵义,我们不妨引⽤⼏段西⽅学者关于政治竞争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论述:
谢茨施耐德:民主是这样⼀种竞争性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某种⽅式确定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林茨:倘若⼀个政府按照宪法定期为各种群体提供和平竞争政权的机会,⽽不是⽤武⼒排除任何⼀部分居民来参加竞争,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政权是民主的。
亨廷顿:在其他政治体制中,⼈们通过出⾝、任命、考试、财富或强制成为统治者。
相⽐之下,在民主制度中,要么像在直接民主中那样,⼈民既是统治者⼜是被统治者,要么统治者由被统治者选举产⽣。
⼀个现代民族国家,如果其最强有⼒的决策者中多数是通过公平、诚实、定期的选举产⽣的,⽽且在这样的选举中侯选⼈可以⾃由竞争选票,并且实际上每个成年公民都有投票权,那么,这个国家就有了民主政体。
上述三位学者尽管对政治竞争没有下⼀个确切的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是⼗分明确的。
他们不约⽽同地把政治竞争视为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认为在民主政治中,任何⼈都可以⾃由地竞争领导权。
这的确抓住了民主政治的灵魂。
由此,我们认为:政治竞争是指在宪政民主秩序下,个⼈或集团正当、合法、有序地争夺国家权⼒或最⼤限度地影响国家权⼒的⾏使,以实现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活动。
(⼆)政治竞争的主要特征
考察政治竞争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多⾓度、全⽅位地把握它的涵义。
在笔者看来,政治竞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第⼀,政治竞争的主体是两⽅或两⽅以上的个⼈或集团。
政治竞争的主体指政治竞争的参加者,即参与政治竞争,⾓逐国家权⼒的个⼈或集团。
政治竞争的主体必须是两⽅或两⽅以上的个⼈或集团,如若只有⼀⽅主体,则因缺乏竞争对⼿⽽谈不上政治竞争。
个⼈是政治竞争最重要的主体。
亚⾥⼠多德的“⼈是天⽣的政治动物”反映了⼈与政治的⼀种⾃然的联系。
不过,在体制下,政治仅仅是少数⼈的事,⼴⼤民众被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不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实际上“不在其位,禁谋其政”。
相形之下,现代民主政治则是开放的政治,不独政府官员,⽽且⼴⼤民众也可以直接进⼊政治过程,竞逐国家权⼒。
从这个⾓度来说,现代⼈的确在越来越⼤的规模和越来越⾼的⽔平上变成了政治⼈。
但是,并不是任何⼈都愿意、都可以进⼊政治过程的。
据美国政治学家达尔的分析,现代⼈可以分为四类:⽆政治阶层、政治阶层、谋求权⼒者、有权者。
如下图所⽰:
由此可见,个⼈主要指“谋求权⼒者”,他们是这样⼀种⼈:(1)⾼度注重赢得权⼒;(2)为⾃⾝(原始⾃我加上其他⾃我的综合象征,要求权⼒和其他价值);(3)对赢得权⼒有较⾼的信⼼;(4)⾄少最低限度地精通权⼒技能。
通常,我们将这⼀部分⼈称为“职业政治活动家。
”
现代社会,个⼈若不依赖于⼀定的政治组织,很难取得政治竞争的成功。
政治组织最完整、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是政党。
“对于权⼒的追逐者来说,政党是再好不过的阶梯和敲门砖。
在宪政民主国家,有独⽴候选⼈成功竞选议员的,却鲜有不依靠政党当上总统、总理或⾸相的”。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中,亿万富翁佩罗企图不依赖任何政党⽽以独⽴候选⼈⾝份参与总统竞选,花费了巨额资⾦之后⽽落选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现代政治竞争,主要就体现在政党之间的竞争。
第⼆,政治竞争的根本⽬标是控制国家权⼒。
列宁说过,“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历来是各个阶级、各个集团殊死⾓逐的中⼼。
因为只有掌握了国家政权,才能将本阶级、本集团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在社会价值的分配中占居权威决定位置。
国家政权是所有权与⾏使权(主权与治权)的统⼀。
在体制下,主权与治权都集中于⼀家⼀姓之⼿。
君主既是权⼒的所有者,⼜直接⾏使国家权⼒。
谁掌握国家权⼒,谁就可以终⾝受⽤并传之后世。
所以,制度下权⼒争夺的逻辑是“打江⼭者坐江⼭”。
在现代民主国家,主权属于⼈民,⼈民是国家权⼒的惟⼀所有者和政治权威的终极合法来源,但⼈民并不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是将国家权⼒授予政府去⾏使。
实际上,谁把持了政府,谁也就控制了国家政权。
所以,政治竞争始终是以争夺政府⾸脑职位为中⼼的,所谓的控制国家政权实际上主要是指控制政府,即把持执政权。
第三,政治竞争的性质具有⾮对抗性。
政治竞争是体制内的竞争,竞争各⽅并不存在直接对抗或敌对的关系。
并且,竞争各⽅都⽆意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性质和政体的形式。
竞争各⽅都必须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和公共道德,不得以⾮法、⾮道德的⼿段去影响竞争的过程及结果。
或许,竞争者可以使⽤他能够动⽤的政治资源⾮法地影响竞争过程,或者雇⽤刺客谋杀他的强劲的竞争对⼿,但是,⼀旦他的任何⾮法⾏为被揭露,他就会被⽴即淘汰出局。
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共和党⼈尼克松为了连任总统,指使与⽩宫有关的⼈盗窃和在民主党竞选总部办公室-----⽔门办公室安放电话窃听器,企图刺探对⼿的秘密,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尼克松不得不辞去总统职务。
所以,政治竞争的合法性、合道德性使得政治竞争呈现出⾮对抗性特点,并使政变、政治阴谋等各种⾮常⼿段失去了其应有的效⽤。
从微观上看,政治竞争是零和的政治游戏,⼀⽅的胜利总是同时意味着另⼀⽅的失败。
但从宏观上看,政治竞争中并不存在永远的赢家,也不存在永远的输家。
竞争的胜利者并不能⼀劳永逸地独占政权,他的任期受到法律的限制;他也不能随⼼所欲地⾏使权⼒,他的权⼒同样受到法律的规范。
在政治竞争中的失败者,也不会被彻底淘汰出局,甚⾄遭到⾁体上的消灭,他勿需为⾃⼰及其盟友的⽣命担忧,因为他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他仍然是政治运作中的重要影响⼒量,可以作为议会的反对派,继续影响政治过程;他还可以等待时机,争取在下⼀次权⼒竞争中战胜对⼿以图东⼭再起,⽽不必孤注⼀掷,冒险采⽤⾮常⼿段进⾏反击。
所以,政治竞争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可以保持⼀种⽐较平和的⼼态。
第四,政治竞争与政治权⼒资源的争夺密切联系。
⼀般地说,政治竞争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政治主体所拥有的政治权⼒资源,以及因此形成的政治影响⼒。
政治权⼒资源,⼜称“政治资源”,按罗伯特·达尔的说法,它是政治主体可⽤于影响他⼈⾏为的⼿段,包括⾦钱、信息、⾷物、武⼒威胁、职业、友谊、社会地位、⽴法权、投票以及形形⾊⾊的其他东西。
可以看出,政治权⼒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包括精神资源。
在传统社会(奴⾪及封建社会),政治主体获取政治权⼒的基础主要是暴⼒资源,“枪杆⼦⾥出政权”,权⼒争夺通常只在统治集团内部进⾏,⼀般不与⼈民发⽣直接的联系,社会所了解的仅仅是权⼒争夺的结果。
只有在发⽣⼤规模的流⾎冲突时,普通百姓才被卷进去。
⽽现代社会的政治竞争是在全社会的普遍参与下,由具有合法选举权利的公民通过投票中的选择来进⾏最终裁决的。
谁争取到多数选民的⽀持,谁就可以合法地上台执政。
“各政党为了争夺执政权,总是把重点放在对民⼼的争夺上,因为到底由谁掌权,最终由选民说了算”。
为此,各政党在争夺政治资源时,总是把它与选民的⽀持结合起来,⼒求获得更多的选票。
(1)通过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控制和影响⼈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
各政党借助报纸、电视等⼤众传播媒介向选民兜售⾃⼰的政治主张,竭尽所能地对⼈们进⾏意识形态的教化,“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
政党影响和控制⼈们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属于政治社会化过程。
“⼀个政党越是能够最⼤限度地影响和控制⼈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
就越是容易获得对政治过程的控制或最⼤限度地影响政治过程。
” 也可以说,在政治竞争中就越是处于有利地位。
(2)各政党特别注意展现他们领袖的个⼈⼈格魅⼒。
特别是在总统制国家,尤其如此。
⼴告和电视特别展现领袖的形象,有时甚⾄不提他们的政党,领袖们总是以充满领袖魅⼒和遇事果断但平和⼜细⼼的形象出现。
例如在1988年法国⼤选中,“密特朗总统竞选的成功完全是个⼈成功,他是⼀位⼤众爱戴的⽗亲般的现职总统,⾼尚,……到了⼀个⼏乎是⽆党派的程度”。
(3)政党还不遗余⼒地向社会筹措资⾦,以争夺到尽可能多的物质资源。
因为“⾦钱是政治的母乳”,谁拥有更多的⾦钱,谁获胜的可能性就越⼤。
“虽然谁最有钱就能稳操胜券未必尽然,但是谁要是没有钱就休想获得任何重要的政治职位,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 (4)各政党通过对现任总统(总理、⾸相等)在位政绩的评价,以攫取对⼰有利的权⼒资源。
较为典型的是美国共和党⼈罗纳德·⾥根。
⾥根两次竞选总统的都是“你们⽐4年前⽣活得更好吗?”这句很平常的话,却很有份量,胜过千军万马。
1980年,“你们
⽐4前⽣活得更好吗?”将卡特逐出⽩宫;1984年,“你们⽣活得更好吗?”使⾥根留在了⽩宫。
另外,各政党还经常通过提供某些社会服务,以博取⼈们的好感知⽀持,如政治学者罗斯⾦所说:“⼀些美国政党甚⾄提供社会服务。
纽约的坦慕尼丁就为欧洲移民提供周到的服务,它在帮助他们寻找⼯作和住处的同时就将他们招到民主党的麾下。
” 总之,政治竞争与政治权⼒资源的争夺有着⼗分密切的联系,占有充分的权⼒资源,是政治主体夺取国家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可以看出,政治竞争与我们⽇常所说的政治⽃争是不同的。
政治⽃争是指“在⼈类社会的⼀定历史阶段中,各种社会政治⼒量或政治集团,为夺取国家政权,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进⾏的⼀种具有对抗性或暴⼒性的活动及其形式。
”它具有四个特征:核⼼是国家政治权⼒的问题;实质是阶级之间的⽃争;性质具有对抗性或暴⼒性;主体是各种社会群体政治⼒量。
政治学界⼀般认为,政治⽃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推动⼒量,是变⾰社会的巨⼤杠杆。
但这种“推动”是以破坏现存政治秩序为代价的,它的负⾯效应不容⼩觑。
事实证明,对政治发展起较⼤作⽤和直接作⽤的,往往是在稳定的政治局⾯下的政治竞争⽽⾮政治⽃争(关于政治竞争的作⽤,下⽂将进⾏探讨)。
⼆、关于政治竞争的学说
政治竞争产⽣于近代西⽅社会,但是从理论上对其加以系统论证却是现代社会的事情。
长期以来,古典民主学说在整个西⽅占主流地位。
古典民主理论发源于古希腊,为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梭承袭并发展。
古典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就是⼈民的统治,或由⼈民治理国家。
⽤亚⾥⼠多德的话说,就是“⼈⼈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是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也是统治者。
根据这⼀看法,⼈民有权利实⾏⾃我统治,他们也应当实⾏⾃我统治,卢梭指出:“在⼀个真正的⾃由的国家⾥,⼀切都由⼈民亲⾃动⼿。
” 但是20世纪西⽅社会发展的现实却对古典民主理论提出了巨⼤的挑战。
⼈们发现,有史以来,特别是资本主义产⽣以来,⼈民从未实⾏过有效的统治,他们总是被统治。
正如熊彼特所说:“⼈民实际上从未统治过,但他们总是能被定义弄得像在统治。
” 实际上,“⼈民的统治”往往被某些别有⽤⼼的政客(如希特勒)所利⽤,成为他们加强绝对统治、淫辱⼈民的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万马齐喑”的时代,顾准先⽣就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在《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中,他尖锐地指出:“奢望什么⼈民当家作主,要不是空洞的理想,就会沦⼊借民主之名实⾏独裁的⼈民拥护者之列。
” 现代社会政治发展不需要古典民主理论那种抽象的原则,⽽是需要⼀种贴近⽣活、更加实际的民主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政治竞争理论应运⽽⽣。
(⼀)熊彼特的竞争领导权理论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美籍奥地利⼈,当代西⽅颇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理论家。
1942年,他出版了⽣前最后⼀部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在对古典民主学说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竞争理论,在他看来,这⼀理论“更忠实于⽣活,同时它拯救了民主⽅法的倡导者使⽤这个名词时所指的许多意义”。
如前所述,古典民主理论强调“⼈民的统治”,强调民主制度的⾸要⽬的在于把决定政治问题的权⼒授予选民,⽽把选择代表,通过这些代表将⼈民的意志付诸实施视为第⼆位。
显然,古典民主理论是建⽴在⼈民有能⼒实施统治这⼀假设之上的。
熊彼特通过对政治过程中的⼈的本性的分析,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第⼀,熊彼特认为,⼈们在“群集”影响下,道德上的约束或⽂明⽅式都会突然消失,⽽爆发出原始冲动、幼稚⾏为和犯罪倾向。
不管是哪⼀个议会,哪⼀个委员会,或者是由⼗⼏位60岁开外的将军组成的军事委员会,都会流露出草民闹事时那种惊⼼动魄的特征,表现为责任⼼的削弱,思考⼒⽔平的低下和对外逻辑影响的较多的敏感。
第⼆,熊彼特认为,⼈们的思想感情极易屈服于⼴告术和其他宣传⽅法的影响,不能理性地作出政治决定。
第三,熊彼特指出,⼈们对那些直接与他家庭、他⾃⼰、他的商业往来,他的嗜好等有利害关系的事情,⼀般会表现出兴趣与责任,但是⼀旦涉⾜到与私⼈利益缺乏直接联系的全国和国际事务领域时,⼈们的兴趣会不断减弱。
“在典型公民的⼼理经济学中,重要政治问题和他们的够不上嗜好的业余兴趣及不负责任的闲谈主题处于同等地位。
这些问题看来如此遥远,它们根本不像业务上的计划;国内国际⼤事中的危险可能根本不会成为事实,要是真的来到,它们可能证明不很严重;⼈们觉得⾃⼰进⼊⼀个虚幻的世界。
” 对于⼀个普通公民来说,他在打桥牌⽅⾯所花费的精⼒,往往多于熟谙某个政治问题所费的精⼒,并往往能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清醒头脑。
⽽“典型的公民⼀旦进⼊政治领域,他的精神状态就跌落到较低⽔平上。
他会毫不犹豫地承认,他辩论和分析的⽅法是幼稚的,局限于他实际利益的范围。
他⼜成为原始⼈了。
” “⼈民是扶不起来的阿⽃”。
基于这样的分析,熊彼特指出,“民主政治并不意味也不能意味⼈民真正在统治---就‘⼈民’和‘统治’两词的任何明显意义⽽⾔---民主政治意思只能是:⼈民有接受或拒绝将要来统治他们的⼈的机会。
” 这样,熊彼特对民主社会中⼈民的作⽤进⾏了重新界定。
⼈民的作⽤不是实⾏统治,也不是对许多政治问题作出政治决定或选择能实现这些决定的代表,⽽是将选择作出政治决定的⼈。
⼈民能否决定和影响公共决策,决策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共同的幸福,都是⽆关紧要和意义不⼤的问题。
只要有着普遍产⽣政治领导⼈的程序,只要每隔⼀段时期公民可以选择或罢免统治者,民主就是充分的和完善的。
由此,熊彼特推出了政治竞争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民主⽅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实⾏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通过争取⼈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
”
可以看出,熊彼特⾮常重视政治家在治国中的作⽤。
他认为,古典民主学说把某种完全不现实的⾸创精神归诸选民,实际上等于抹煞了领导权。
在他看来,“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
政治家竞取领导权的过程与市场经济的运⾏过程并⽆⼆致。
政治市场如同经济市场,选民就是消费者,他们的“货币”就是选票。
选民⽤选票“购买”合意的商品---政治家或政治主张。
政治家就像企业主,他们的政纲或许诺就像企业的产品,他们带着这些政纲和许诺来到政治市场,通过政党、竞选班⼦、⼤众媒介等⼯具,利⽤⼴告宣传、⼝号煽动以⾄欺诈阴谋等⼿段来争取⼈们的选票,得到或保护已得到的作政治决定的权⼒。
选民则带着选票来到政治市场以换取预期的利益或政治家的承诺。
这样,政治竞争使政治家的政纲与选民的利益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嫁接。
熊彼特的理论在西⽅引起了旷⽇持久的争论,“到七⼗年代,这场辩论结束了,熊彼特赢了。
” ⼈们愈来愈注重对两种民主理论进⾏区分,⼀种是理性的,乌托邦的和理想主义的民主理论,⼀种是经验的,描述的和程序的民主理论,并且后者逐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