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世家韩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世家韩姓
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
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
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
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
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
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
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
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颍川”、“南阳”。
此外,韩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颍川堂”、“南阳堂”、“画锦堂”、“荣归堂”、“荣事堂”、“书锦堂”、“继锦堂”、“福荫堂”、“恭寿堂”、“永思堂”、“翕和堂”、“昼锦堂”。
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
韩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韩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位。
至2006年,韩姓人口约有人口88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8%(排名第26位)。
[1]
韩姓最早活动于春秋时的晋国,后经过韩国几次迁都,从而得以迅速繁衍。
当代,韩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
[2] 中文名韩姓外文名Han类型中华姓氏得姓始祖韩虔郡望颍川郡、昌黎郡、南阳郡等堂号昼锦堂、泣杖堂、昌黎堂等代表人物韩非、韩信、韩愈、韩世忠等
1、源自姬姓。
“韩”汉字演变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
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
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见姓纂】信都氏。
韩厥氏之元系康,采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
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2、源自他族改姓。
韩姓渊源
①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②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满语为Hanyan Hala,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
③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④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⑤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 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姓韩。
得姓始祖
韩虔(?-前400年),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
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
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
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
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以韩国古都阳翟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颍川郡望。
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迂。
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
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
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78%,排在第二十五位。
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
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韩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
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韩姓人口。
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
而湖南和两广地区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67%,排在第二十九位。
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
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这六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两省,又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
宋元明600年里,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人口在减少。
韩姓是北方地区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到惨重的损失。
期间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
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韩姓人口近884万,为中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0.68%。
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4%。
在中国的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苏、辽宁、安徽、山西、黑龙江、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
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方辐射,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的状况。
从明朝以来的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
民的倾向。
韩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
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皖苏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
在陕宁南部、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皖苏南部、上海、湖北、重庆、四川北部、浙赣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0.88%,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0%的韩姓人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
根据报告,韩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