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类生态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气候因子



(一)温度 1.鼠类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2.环境温度对鼠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二)水 (三)光 (四)风 (五)大气
二、土壤因子

每种鼠类都有其各自的发生中心、 演变历史和生存条件,在长期进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特有的分布区。只有在特定 的栖息地内才能见到鼠类的活动和居住。 因此,土壤的质地、湿度、通风状况以 及不同地形均能影响鼠类的分布。
第三节

鼠类的生态对策及其防控

为什么人类敌害之一的鼠类屡灭不绝, 而珍贵稀有的动物却日益减少? 自然界生存的物种都有一整套维持其 种群延续的办法,这在生态上称为生态对 策。它包括体型大小、寿命、出生率、存 活率、分布区、迁移习性、种群动态类型 等。就其大类而言,可将生物分成r—对策 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它们分别代表着两 类具有截然不同的生态对策的生物。
一、鼠类的种群行为与空间分布
(一)社群行为
社群行为主要表现在觅食行为、婚配制度、 社群序位、避敌行为、领域行为以及个体间的通 讯等复杂的联系,其关键是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 和种群的延续。尽管对于鼠类的社群行为尚不能 全部解释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群行为 都是合理和有序的。有时,一些个体所表现出的 行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做大量的观察才能 得到可靠的结论。 (二)种群空间分布型
二、鼠类的化学通讯



(一)外激素的释放、传导和接受 1.外激素的来源和释放。 2.外激素的传导。 (二)外激素的锈导效应 1.对性成熟的诱导效应。 2.对性周期的诱导效应 。 3.对妊娠的诱导效应。 4.引诱效应。 5.生殖隔离效应。 6.警报效应。 (三)外激素的化学组成及其利用
如个体可以用出生死亡年龄性别基因型寿命是个体可以用出生死亡年龄性别基因型寿命是否处于繁殖期和是否已进入停止繁殖期来描述但种群却否处于繁殖期和是否已进入停止繁殖期来描述但种群却只能用这些特征的相应统计值来描述如出生率死亡率只能用这些特征的相应统计值来描述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基因频率平均寿命参加繁殖个体年龄结构性比率基因频率平均寿命参加繁殖个体百分数和未繁殖个体百分数等
三、生物因子

(一)植物

(二)动物
(三)微生物 (四)人类的经济活动


第二节 鼠类种群生态学


种群可以定义为同一物种占有一 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体,种 群的基本成分是具有潜在的互相交配 能力的个体群。种群是物种具体存在 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进化单位。 种群不仅是构成鼠类物种的基本 单位,而且也是构成生态群落的基本 单位。


属于r—对策者的生物繁殖力很强,个体小, 寿命短,死亡率高,种群密度不稳定,这类 生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比较适应于 多变的栖息环境。 属于k—对策者的生物种群比较稳定,这类动 物个体大、寿命长,出生率低,具有较完善 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它们一 般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备较强的扩 散能力。
第三章 鼠类生态学概述

鼠类生态学是以鼠类作为研究对 象,研究鼠类与其周围外界环境条件 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节

生态因子对鼠类的影响
鼠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变化 着的外界环境条件,在其各自的生态环境中生 存、繁衍,代代相传。各种环境条件每时每刻 都对鼠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产生或多或少 的影响。凡是对鼠类在整个生命活动和生活周 期中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外界环境条件 统称为生态因子。鼠类的生长、发育、越冬、 休眠、迁移、繁殖、活动规律以及种群数量变 动等都与生态因子有关。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 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种群动态特征具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的变化规律这是其他层次的观察角度所 没有的。而了解鼠粪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对 其进行定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害鼠。 种群数量往往围绕某密度水平而上下波动, 当生境改变的时候,种群数量就会降至平衡密度 以下,但当种群数量高于平衡密度的时候,又会 出现急剧下降。尽管有时会出观较大的波动但从 长远来看,种群却能保持自身的平衡。了解种群 的出生率、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便能够了 解是什么因素影响着鼠类种群波动及其产生这种 变动的规律,了解鼠类种群波动所围绕平均密度 变动的原因从而能够控制它。
1.种群的基本特征
年龄结构、遗传组成、性比率和分布型等。值得注意 的是这些特征都是组成种群的每个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 个体可以用出生、死亡、年龄、性别、基因型、寿命、是 否处于繁殖期和是否已进入停止繁殖期来描述,但种群却 只能用这些特征的相应统计值来描述,如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性比率、基因频率、平均寿命、参加繁殖个体 百分数和未繁殖个体百分数等。除此之外,种群作为一个 更高的层次,还具有密度、分布型、扩散、集聚和数量动 态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 2.种群密度 每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的密度。但是在某 一单位空间内,种群并不占据所有的空间,因为有些空间 是不完全适于鼠类栖息的。在任何一个地方,种群的密度 都随着季节、气候条件、食物储量和其他因素而发生很大 变化。但是,种群密度的上限主要是由鼠类的大小和它所 处的营养级决定的。一般来说,鼠类个体越小,单位面积 中的个体数量就越多。
三、鼠类种群数量变动


(一)种群数量变动规。 5.迁移。
四、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调节



(一)非密度制约调节 1.气候因子。 2.食物因子。 3.捕食因子。 (二)密度制约调节 1.内分泌调节因子。 2.遗传调节因子。

与k—对策者相反,r—对策者的栖息生 境多变,种群数量常会大起大落。r— 对策者的高繁殖力,是通过短世代、小 个体来实现的。高繁殖力对进化也是有 利的,当种群密度即使降低到很低程度 时,也有可能很快恢复。这就是蚊、蝇、 害鼠为什么屡灭不绝的主要原因。
对鼠害的控制措施



1.利用天敌控制鼠害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当鼠类数量增长对农业或人类健康造成明 显危害时,必须进行化学防治。 3.通过猎杀、毒杀等正面进攻,使害鼠数量 减少,是人们同鼠类作斗争的方式之一。 4.室内卫生状况及贮存食物的多寡是吸引鼠 类的重要因素。

r—对策和K—对策是两个进化方向各不相同的类型, 各具有重要的进化价值,同时也具有某些弱点。 k—对策者适宜栖息在稳定的生境内,它们的种群被 稳定在环境容纳量附近。生存力强,竞争力也强, 能有效地防御敌害,保护自身和幼体,寿命长,能 较充分地利用能量资源。但k—对策者也有弱点,它 们在遭受过度死亡或环境变化后,由于繁殖力低, 种群回到原来平衡水平的恢复能力较差,若密度过 低,就有灭种的危险。这就是大型珍稀动物,如大 熊猫、虎、狮之类容易灭绝,难以保护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