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宅_与媒介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_电视及网络的虚拟环境
暧昧的媒体真实围观下的娱乐狂欢与权力僭越——媒介逼视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新闻伦理探究
![暧昧的媒体真实围观下的娱乐狂欢与权力僭越——媒介逼视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新闻伦理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bafd52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a.png)
视听2021.5|新闻与传播在新媒介环境的迭代演进中,新闻真实基于不同报道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不同媒介方式、符号系统、文本叙事的有机互动呈现中形成“有机真实”这一新观念、新视野①。
而作为“社会之公器”的传播媒介亦依托网络数字机制的权利重塑,在推动“多元真实”表达与真实观念的发展新突破的同时,衍生出经由“媒介逼视”重构进而加剧“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②的递延偏差,并通过设计与制造“传媒事件”主动介入新闻舆论的聚焦与走向,形成一定的自身资源与媒介权力的滥用,从而导致他者私人空间的过度公开与解读,扰乱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运行。
在互联网聚合效应的催促下,层出不穷的媒体逼视事件是新闻娱乐化浪潮下媒介权力异化的产物,在媒体生存、注意资本博取及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媒介于“传媒组合”架构体系下“导演”事件,致使“事件媒介化”,改变媒介框架与受众解码机制。
媒介逼视背后深层建构的“策划主导‘传媒事件’”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新闻传播路径及媒体报道手段的创新,是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调节公共领域、塑造传媒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但其带来的结果良莠并存,值得商榷;操作不当与立意偏颇所引起的多方负面效应亦难以操控,在网络虚拟场景与多维传媒矩阵推演的互动仪式链中,加剧传媒生态的失横与媒介权力异化,背离公众对媒体职能履行的期待,引发社会对于媒介权力过度膨胀与滥用的反思及担忧。
因此,对于媒体报道行为与新闻伦理的深究探讨,重塑“真实”的价值构建与媒介话语运行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逼视与新闻真实交错:媒介功能的失调与社会权利的异化当今传媒生态发展及新闻传播领域的报道真实主要存在“反映真实、再现真实向建构真实的变化”以及“‘客观真实观念’向‘对话真实观念’的变化”两种新观念变革,过去单一职业的新闻传播主体变成了类型意义上的“三元主体”共在结构③。
“后新闻业时代”在总体结构上形成趋向“共享”新闻资源、“共产”新闻文本、“共绘”新闻图景的“共同”主体景象,由此,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一部分主流媒体报道的极端偏向与错误的舆论导向,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获得客观事实曲折性的加剧与权利泛化带来的隐私侵犯和“失真”,促成“媒介逼视”现象的产生、转型与升级。
媒体灾难报道的伦理维度
![媒体灾难报道的伦理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e30f3a6acaaedd3383c4d397.png)
新媒体传播对人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探略
![新媒体传播对人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探略](https://img.taocdn.com/s3/m/6a1531303968011ca3009122.png)
新媒体传播对人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探略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用,新媒体传播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产生着负面影响。
本文拟分析新媒体传播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其中,对人行为的影响包括居家行为、文化行为和人际交往行为三个方面。
人们需要觉知并反思这些影响,以利于认识自我生存在其中的媒介环境,更好地生存、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人际交往信心态度能力技术革命催生了种种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与使用,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体传播环境里。
新媒体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传播活动的面目,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1]从而对人们生存产生了诸多影响。
本文,笔者拟探讨新媒体传播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
固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中揭示新媒体传播对人们产生的所有负面影响是不可能、也不实际的。
但鉴于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由媒介传播尤其是新媒体传播等各种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与改变,帮助人们认识到这些新媒体传播引发的显在或隐在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提醒人们注意、反思这些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及生存在其中的环境。
所以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
一、新媒体传播给人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新媒体传播给人们的信心、态度带来负面影响。
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是全新的、复杂的,新媒体让人们体会到它传播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们困扰的问题。
其中,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计算机焦虑感就是典型的问题。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
简单地讲,人在使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和信心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又会直接导致个人的收益程度不同。
[2]网络自我效能感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以及人际交流自我效能感都是互相作用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是可以简单分割、独立作用的。
同时,网络恐惧感也和计算机焦虑感和人际交流焦虑感互相作用,产生复杂的影响。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d9b2c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3.png)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第一篇: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1、搜索引擎的定义搜索引擎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检索系统。
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其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机制为用户在瞬间搜寻出所需的相关信息,成为缓解人们信息焦虑最有效的工具。
2、搜索引擎的原理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3、搜索引擎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和用户接口4、门户网站的概念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5、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简短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6、微博优势简单易用微博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主动性强只要轻点“关注”,即表示用户愿意接收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用户不想继续接收特定用户的信息时,点“取消关注”便不会再接收来自特定用户的信息了。
及时性强微博网站的即时通讯功能强,在没有电脑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
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博发布消息7、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微博支持多界面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尤其是它与手机的结合,使其具备了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的文件。
由于一些特殊的环境中,由于客观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新闻记者有时候也不能及时获得消息。
在新媒体时代的记者,如果忽视微博,就等于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渠道,更等于在新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行业中失去竞争力。
(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微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忽视这股力量。
微博使得名人与普通人的零距离、感性接触成为现实。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中要善于利用微博,甚至通过微博里的互动方式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f057f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6.png)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新媒体概论复知识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新媒体概述一、新媒体生态环境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而新媒体是多对多的。
二、什么是新媒体?1、新媒体的定义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
2、新媒体的形态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
新兴媒体以桌面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智能媒体、互动电视媒体为代表。
新型媒体则包括户外彩屏、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超媒体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个性化和虚拟化。
三、互联网思维1、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简约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迭代思维。
2、增加用户参与度的方法包括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来增加用户参与度,以及通过原创内容与公众产生共鸣。
第二章、新媒体形态发展概观一、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被理解为互联网的始发地,是一个为了满足网民对于信息与服务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信息共享的网络枢纽。
2、门户网站可分为综合门户和垂直门户。
按照构建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与政府门户等。
3、门户网站的特征包括稳定而庞大的用户群、网民的依赖性与高粘性以及巨大的吸纳能力。
4、门户网站的发展经历了启动阶段、被夸大的预期峰值、幻灭的谷底、启蒙斜坡和生产力的稳定阶段。
二、社交媒体发展概述1、移动终端的发展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
手机由通讯工具向大众媒体的演化,现被称为“第五媒体”或“全媒体”。
2、移动终端下的社交媒体经历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之前与之初、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三、互动性电视媒体发展及形态(第五章)四、新兴媒体发展及形态(第六章)第三章、聚合类媒体一、搜索引擎一、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帮助用户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的机制。
它通过一定的计算策略在网络上追踪、捕获各类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归类、整理和存储,随时为用户提供查询帮助,从而起到信息导航作用。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0cae1be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8.png)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犯知识产权的主要表现包括哪些?参考答案:侵犯著作权_侵犯商标权2.新媒体治理的主体有哪些?参考答案:社会组织_政府_社会公众3.家庭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子女媒介使用素养?参考答案:筛选信息_应对信息_选择媒介_提高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4.中国互联网协会发起者包括?参考答案:网络运营商_科研、教育机构_系统集成商_服务提供商5.新媒体时代个人身份的五大要素是身份验证、代表身份、通讯、个性特点、()。
参考答案:声望6.新媒体行为失范的原因?.参考答案:从业人员因素_社会背景原因_媒体组织原因7.()意味着话语权的缺失参考答案:弱势身份8.优势身份意味着()的占有参考答案:话语权9.个人身份的外部表现:现实身份与()的重叠参考答案:网络身份10.地方领导留言板最早是那个媒体设立的?参考答案:人民网11.以下不是网络新闻发言人话语传播使用方式的是?参考答案:文学语言12.Web2.0时代的媒体形式是?参考答案:社交网络_虚拟社区13.传统媒体环境下,话语权产生困境的原因参考答案:转型期矛盾突出_国际社会打压中国_传统媒介的发展_利益驱使14.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从横向领域看,可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参考答案:经济_社会_政治15.教育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有哪些?参考答案:管理高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网站_管理教育网站_管理网校16.3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几大浪潮?参考答案:三17.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具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传播内容海量化_传播速度瞬息化_传播范围广泛化_传播主体多元化18.社会问题有哪些特征?参考答案:持续时间长_解决方案多种多样19.新媒体事件有以下哪些特征?参考答案:突发与不可控性_行动者多元化_主题与内容广泛20.新媒体事件按照事件的功能分为?参考答案:共识性新媒体事件_冲突性新媒体事件21.社会治理主体如何应对谣言?参考答案:预警_预防_控制_总结22.北京微博发布的运作要求是:( )参考答案:不做僵尸不作秀23.网络问政的形式有哪些?参考答案:微博_网络发言人_留言板24.网络问政的方式有利于执政者?参考答案:减少工作失误_提高执政水平_优化管理决策25.20世纪30年代,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属于()媒介素养教育参考答案:早期26.(),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225d3ae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f.png)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技术是塑造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
它强调媒介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为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个学派还媒介技术的历史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国家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要素包括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
其中,媒介技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它包括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如文字、图像、声音、电子等。
媒介环境是指由媒介技术构建起来的信息交流环境,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要素,它们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析手法包括媒介分析、语境分析和批判性分析。
媒介分析的是媒介技术的特性、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语境分析则注重考察媒介技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环境的复杂性。
批判性分析是对媒介环境的反思和批判,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媒介环境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媒介环境学派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传播:媒介环境学派对新闻传播业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如何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避免谣言和误解的传播?媒介环境学派提供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媒介环境学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在线教育、MOOCs等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媒介环境学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娱乐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媒介环境的支持。
媒介环境学派对娱乐产业的传播方式、受众心理以及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娱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政治宣传:政治宣传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点之一。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140fc7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6.png)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信息学家和社会学家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流派,他们研究的是个体与外部社会媒介环境之间的系统性关系。
这个学派以媒介分析(mediation analysis)为核心,认为媒介可以作为一个中介,连接个体与社会环境,因而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在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中,有3个重要的概念:媒介(mediation)、过渡(transition)和互动(interaction)。
媒介(mediation)指的是一些外界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等,他们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过渡(transition)指的是信息和文化技术的改变,他们可以改变个体的生活和发展方向,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观念。
互动(interaction)指的是媒介和个体之间的互动,由此可以
改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个体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影响着外部环境,并且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影响过程。
人们的发展和行为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个体和外部社会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⑤-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_郝雨-
![⑤-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_郝雨-](https://img.taocdn.com/s3/m/fd6bc0a91a37f111f1855b1d.png)
收稿日期:2009-06-20作者简介:郝雨(1957-),男,河北昌黎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王祎(1987-),女,河北沧州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研究生。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07ZS24)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5期双月刊2009年9月出版一、媒介暴力问题频发2008年末,一个特殊的案件在国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并在当年众多重大新闻中持续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由于其案件构成的特殊性,这个案件在媒体上被称为“中国媒介暴力第一案”。
该案的基本案由和经过是,2007年12月29日,北京某公司31岁白领姜某从24楼的家中跳楼身亡。
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将自杀原因归咎为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中贴出了丈夫王某和第三者的照片。
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导致众多网友对王某和第三者进行了“人肉搜索”,王某个人资料被公诸于众,网友们成立博客群对王某“群起攻之”,有的网友给王某的单位拨打电话,要求单位对其惩罚和处分。
甚至有人在王某父母家门前刷上“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的字样。
王某不堪其扰,以“媒介暴力”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为由,将主要涉案网站“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和“天涯社区”告上法院。
从4月17日开庭到12月18日终审判决,案件历经将近一年的时间,最终以原告获胜、网站赔偿原告精神损失告终。
“中国媒介暴力第一案”的原告是胜诉了,受伤害人也得到了法律上的权利的维护。
然而,类似的问题是不是彻底得到解决了呢?事实上,进入2009年以来,媒介暴力以及类似于媒介暴力的事件频频发生,如很长时间在网上被高度热炒的“深圳机场梁丽案”、“杭州富人子弟飙车案”、“湖南冒名罗彩霞上大学案”、“湖北邓玉娇刺死官员案”等案件,有人将其称之为“媒体审判”,并惊呼这种“媒体审判”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学者指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郝雨,王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200436)摘要:“中国媒介暴力第一案”的发生和公开报道,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而且,关于媒介暴力的内涵问题,关于媒介暴力的效应问题,以及关于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等问题,也在业界以及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
35718474
![35718474](https://img.taocdn.com/s3/m/f3353b85cc22bcd126ff0cec.png)
我及 生存在其 中的环境 。所 以希望本文的讨论 , 能够有助于 实现 这个 目的。
一
、
新媒体传播给人的心理带来信 心、 态度带来负面影 响。新媒体 给人们带来 的感 觉是 全新的、 杂 复 的, 新媒体让 人们体 会到它传播优越性 的同时 , 也带来 了令 人们 困扰的 问题。其 中 , 计算机 自我效 能
拟 , 实 , 新媒体塑造 的空 间中 , 其 在 组成 空间 的信 息是碎 片
其 次, 新媒体传播诱发 了人们成 为媒介奴隶 的可能性。 化 的, 并不是完整 的事 实。正 因为其不完 整 , 以这种碎片 所 新媒体传播的影响是复杂 的。 比如 , 到底新媒体对人的控制 化 的信息组成 的世界 ,和真 实世界 中各种事物和现 象的比 程度如何 , 是很难量化 的。不能否认 的是 , 新媒体 的使 用确 例 也 是 不 等 价 的 。生 活 在 媒介 构造 世 界 中 的 结 果 是 把 媒 介
人 行 为 的影 响 包括 居 家行 为 、 化行 为和 人 际 交往 行 为 三 个 方 面 。人 们 需 要 觉 知 并 反 文 思这 些影 响 , 以利 于认 识 自我 生存 在 其 中 的媒 介 环 境 , 好 地 生 存 、 展 。 更 发 关 键 词 :新 媒 体 人 际交 往 信 心 态度 能 力
生 活 中 由媒 介 传 播 尤其 是 新 媒 体 传 播 等 各 种 因素 对 人 产 生 的 影 响 与 改 变 , 助 人 们 认 识 到 这 些 新 媒 帮 体传 播 引 发 的 显在 或 隐在 的 影 响 , 其 是 负 面 影 响 , 醒 人 们 注 意 、 思 这 些影 响 , 而 更 好 地 认 识 自 尤 提 反 从
东南 如档 2 1 第 1 0 0年 O期
虚拟现实(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
![虚拟现实(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184129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a.png)
虚拟现实 (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已经进入科研领域,经过VRML 到X3D 等一系列漫长的技术发展,虚拟现实的核心技术取得一定突破,在近几年的大有勃兴之势。
虚拟现实技术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和传感设备,构造一个交互式三维动态模拟环境,让接受者体验到身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虚拟现实(VR);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前言:作为一种新兴媒介,VR 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叙事场景。
其所特有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力可以构建出虚拟技术下的真实场景,通过刺激人们的想象,让观众拥有全新的感官体验,进而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与接收传播内容。
当我们把VR 这种新兴媒介运用到新闻行业中形成VR新闻”时,必然会产生新闻传播样式的革新。
一、虚拟现实新闻的类型1.虚拟现实新闻纪录片。
新闻媒体行业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还处于探索时期,对于受过大量传统新闻采编训练的新闻人员来说,虚拟现实新闻在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编辑制作以及报道传播方式等业务操作上都显得生疏。
因而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技术目前无法大范围投入到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等解释性新闻节目由此诞生。
这种虚拟现实新闻形态,适合于时效性弱新闻节目,如公益慈善宣传、生态保护等。
新闻制作方可有较长的制作期限,充分进行选题策划、拍摄、后期制作。
2.虚拟现实实时报道。
新闻讲究时效性,在现有的新闻节目中,实时报道类仍然是主流,如火灾现场、游行示威现场,人大会议现场、演唱会现场、奥运会、节日庆典等。
虚拟现实新闻第二种形态就是虚拟现实实时报道类新闻节目。
虚拟现实实时报道已有较多案例,这种报道的构思方式与传统的新闻现场报道是相似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虚拟现实新闻的沉浸体验。
这种虚拟现实新闻形态适用于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尤其侧重于对新闻现场的环境的沉浸体验,当然在制作技术上比虚拟现实新闻纪录片类型更为复杂,需要技术不断突破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与道德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与道德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7c03ba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8.png)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与道德价值观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与道德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伦理与道德价值观如何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网络伦理与道德价值观的定义。
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而道德价值观则是指人们对于什么是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的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伦理与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应当是尊重、公正和责任。
首先,尊重是指对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应予以充分尊重。
在互联网上,个人信息的泄露、网络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不随意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避免进行网络欺凌等不道德行为。
其次,公正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对待他人要平等和公正。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存在着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信息,避免随意转发和传播不实的消息。
同时,对待他人的言论和观点也应当持公正的态度,不进行人身攻击和恶意抹黑。
最后,责任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应当承担起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在互联网上,存在着违法违规、侵权盗版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违法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同时,我们也应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散布谣言、不参与恶意造谣和诽谤行为。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与道德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学校和家庭是培养下一代良好网络伦理的重要场所。
我们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伦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成年人和社会大众的网络伦理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伦理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应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平台管理,严格审核内容,防止传播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等。
极端的市场取向妨害媒体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极端的市场取向妨害媒体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5b9f175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4.png)
[极端的市场取向妨害媒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继国内某卫视相亲节目因言论火辣、论调富有争议一跃成为国内收视冠军后,这类以极端市场价值取向为卖点的交友类节目,一度如雨后春笋般消失在全国多个电视台,所幸广电总局多次下发管理通知,准时给即将失控的相亲类节目踩住刹车。
然而,如今大家仍不难发觉,充斥着各种极端取向、低俗趣味的节目、栏目,照旧在部分媒体中大行其道。
这不由地让媒体人自省,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递重要而有效的介质和社会公器,社会责任何在。
媒体职业,在肯定程度上给予新闻人以“特权”,但同时也要求新闻人担当更多的责任,社会责任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
传统媒体、新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抓住受众的目光,已经成为各类媒风光临的最大课题。
笔者认为,争夺高收视率、追求独家爆料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众媒体,必需杜绝极端的市场取向。
新闻媒体中极端的价值取向由来已久现代新闻媒介传播理论来自西方。
在西方,绝大多数的新闻媒体为私人全部,因此资本对媒体的掌握无所不在,媒体被当做赚钱机器。
在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驱使下,追赶商业利润成为媒体第一位的目标,市场“卖点”压倒一切,发行量、收视率以及随之而来的广告进账才是硬道理,只要“读者需要”、“观众喜爱”,该报的可以不报,不该报的可以爆炒。
在极端市场取向的作用下,“坏消息才是好新闻”成为西方媒体信奉的新闻价值标准,越是反常的、负面的、突发的、耸人听闻的事情才越有新闻价值。
西方媒体对所谓的“负面”报道有特别偏好,是有历史传统的。
以美国为侧。
在对伊战斗中美军的虐俘丑闻大事中,《纽约时报》就做了一百多次封面报道;2021年飓风灾难之后,《纽约时报》也多次对政府救灾不力以及造成堤坝倒塌的缘由,进行反复追问,全面追踪报道。
作为新闻媒体大国,美国不仅将目光聚焦在国内,而且在报道其他国家的新闻大事上,也会表露他们挑刺甚至偏激的本性,把问题呈现在社会公众和政府面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业的进展,以及受众需求的日益显现,报纸、电视等媒介所供应的新闻前所未有地丰富。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的影响(全文)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的影响(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00631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9.png)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的影响(全文)一、我国的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指所有影响到媒介发展因素构成的社会情境,主要有媒介政治环境、媒介经济环境、受众认同环境等。
我国的媒介环境受政治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因为传媒在我国肩负着传播任务和宣传义务,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在政策影响下的传媒必须服务于国家制度并达到国家宣传目的。
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开始推行“集团化”,一方面是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进行的整合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传媒行业进入市场化的突破口,为实现我国传媒“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奠定基础。
二、媒介环境与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关系从媒介环境到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媒介环境的各个因素对电视节目主题策划与内容的生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为受众营造的“拟态环境”也会进一步影响整个媒介环境。
1.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的影响。
第一,媒介政策环境是影响电视节目策划的第一个方面。
媒介政策对电视节目策划主体的影响。
我国媒体隶属政府直接管理,电视媒体是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
因此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各家媒体节目策划更多的是考虑政策要求,而对受众的需求考虑较少,因而不利于各媒体多角度看问题,为受众提供更加新鲜的资讯平台的能力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政策环境影响电视节目策划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控制。
例如,重大新闻或政治性新闻的报道,各个地方电视台多直接采用央视的权威报道,最大程度地控制新闻内容的生产,从而避免某些新闻报道不符合我国政策环境。
这样的传媒环境对全国各大电视媒体影响深远,使其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表现出单一性。
第二,资金投入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个重要影响体现在节目内容生产的资金投入方面。
目前,我国电视产业化程度较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当中,但是,我国政策壁垒阻碍及政府对电视节目的控制作用,大量的业务资本并不能轻易地进入传媒的投资市场。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没有区分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
后现代视阈下网络自制节目的文化析察
![后现代视阈下网络自制节目的文化析察](https://img.taocdn.com/s3/m/7be618c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1.png)
后现代视阈下网络自制节目的文化析察1. 引言1.1 网络自制节目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网络自制节目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和需求。
一些优秀的网络自制节目也逐渐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关注,成为文化领域的新生力量。
网络自制节目不仅为个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整个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1.2 后现代视阈下对网络自制节目的观察在后现代视阈下,网络自制节目成为了当今社会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传统的固化的权威话语已经被颠覆,个体与集体、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网络自制节目的兴起正是在这种视角下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网络自制节目在后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更是参与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多元化、去中心化的视阈中,网络自制节目不受传统权威的束缚,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渠道,网络自制节目可以迅速传播,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后现代视阈下,网络自制节目的观察不仅仅是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审视,更是对当代文化传播格局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思。
通过对网络自制节目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趋势和变化,为未来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网络自制节目作为后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和影响力将持续受到重视和研究。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对网络自制节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网络自制节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这反映在网络自制节目的创作中。
网络自制节目不再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创作者可以表达更多元化的观点和风格,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消费文化和媒体影响,这也影响了网络自制节目的创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内容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网络自制节目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让观众选择更加个性化的内容。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_467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_467](https://img.taocdn.com/s3/m/066f9d6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3.png)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1:一年前由s市议会通过的新法令禁止了在s市销售的食品使用全部不行回收的塑料包装。
然而,s市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塑料垃圾来自不行回收的塑料食品包装。
下项哪项假如正确,最有助于解释以上明显的分歧?〔〕单项选择题A、这一新法令只涉及食品的塑料包装,而没有考虑到在S市大量出售的其他产品的塑料包装B、新法令并没有影响到郊区附近的杂货店和其他商店,S市的很多居民都常常光临那里C、如今很多以前由无法回收的塑料包装的食品在发运到S市之前,都改用能回收的特别塑料包装,这样才能在S市出售D、和一年前相比,如今使用这种无法回收的塑料包装的食品削减了2: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3:夹心层指游离在政府保障与市场之外的无能力购房的群体,表现为有的不符合廉租房条件但又没钱买经适房,有的没资格买经适房但又买不起商品房。
以下最可能为夹心层的是〔〕。
单项选择题A、小胡的老妈要买一处跃层房,而老婆却要买另一处景观房,小胡夹在中间受气B、张教授没买过房,他认为买房不如租房,租房不如借房C、老刘用一生积蓄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二手房D、公司刚招进的小李、小王和小刘合住在公司的一间临时仓库里4: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肯定的规律性〔〕。
"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5:下面四个所给的选项中,哪一项能折成左边给定的图形?"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6:美债危局波澜迭起.市场始终揣测美国将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将随之贬值,从而减轻债务负担。
化解债务风险。
但是有专家对这一观点持否认看法,认为美国若采纳这一政策恐怕难以到达其目的。
以下各项除了哪项.均能对专家观点提供支持?单项选择题A、在信誉经济时代.一旦美国信誉因美元持续贬值而难以为继时,很可能会有新型国际储备货币取而代之B、美元愈贬值.美国总债务规模反而愈大.美国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会提高C、上世纪80年月.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美元贬值,有效推动了美国外贸复苏,经济转暖D、美国逐步从工业立国转向金融立国。
媒介伦理与法规
![媒介伦理与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e8afa873168884868762d6c4.png)
第一章:新闻实践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第一节:“道德”范畴的职业规范一、新闻有偿与记者勒索受贿◇有偿新闻(严重职业道德问题):有新闻从业者参与的以金钱或金钱等价物形式进行交易的现象——新闻从业者向采访对象索要财物或采访对象买断新闻滋生的条件:A.媒体本身是稀缺资源(大陆媒体实行审批制,海外实行注册登记制);B.市场交换1、以新闻之名行有偿广告之实(“一厂一店式”)新闻与广告的基本区别:1、新闻必须客观公正,广告是自我宣传;2、新闻的取舍决定于新闻本身的新闻价值,广告只需付费即能刊登;3、新闻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为目的,广告以实现广告主的推销为目的;4、新闻从客观新闻事实产生,广告按广告主的主观意图制作;5、新闻是公益行为,广告是市场赢利行为把广告混同于新闻,是把广告主的局部利益冒充为社会公众利益,媒体将通过政府审批而获得的稀缺资源只分配给特定少数人2、以刊发、撤回批评稿件为条件直接索要财物触犯法律行为:毁损商品信誉罪、敲诈勒索罪、受贿罪3、在采访活动中主动提出生活上的奢侈要求4、被动接受各种礼金、有价证券5、为非法行为宣传、接受贿赂《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1、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对象索要财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钱物、有价证券2、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通信工具等物品3、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产品上市和其它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4、新闻单位在职的记者编辑不得在其它企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它新闻单位兼职记者或特约撰稿人5、新闻工作者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6、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挥霍公款7、新闻工作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达到个人目的8、广告经营业务与采编刊播业务必须严格区分,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作广告9、凡是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它非广告内容区别10、新闻报道与赞助必须严格区分,不得利用采访和报道新闻拉赞助,在得到赞助或协办的栏目节目中只可以刊播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名称,不得以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宣传赞助或协办单位形象或产品二、承担法定的政治义务与责任三、信守客观,防止报道失实1、新闻的客观性不带有主观倾向性,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获得信息,再将信息所呈现的表达出来,多侧面的呈现事实可能的状态。
媒介伦理的基础知识
![媒介伦理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e3e90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1.png)
媒介伦理的基础知识媒介伦理是指与媒介相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的普及,人们与媒介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媒介伦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媒介伦理涉及到个人隐私、言论自由、道德责任等方面,其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伦理与个人隐私有关。
在媒介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媒介从业人员应尊重个人隐私权,不得滥用个人信息以便获取利益。
同时,个人也应保护自己的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以免成为媒体曝光的对象。
第二,媒介伦理与言论自由有关。
言论自由是一个重要的民主基础,任何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
然而,媒介人员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时候要有所节制。
他们应该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得散布谣言,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和隐私。
媒介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也需要受到重视。
第三,媒介伦理与道德责任有关。
媒介从业人员应具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他们不仅不应发布虚假信息,还应用真实和客观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和其他媒介内容。
此外,媒介人员应尊重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不得传播暴力、淫秽和不良信息。
第四,媒介伦理与受众权益有关。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应关注受众的需求和权益。
他们需确保提供真实、客观、全面和有价值的内容,不断改善受众的体验。
同时,媒体也应该关注受众的心理健康,不得传播恐怖、负面和暴力的内容。
综上所述,媒介伦理是指与媒介相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了解媒介伦理的基础知识对于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来说都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遵守媒介伦理规范,我们才能够在媒介时代形成更加和谐和有益的媒介环境。
媒介伦理是指与媒介相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言论自由、道德责任等方面。
在媒介时代,人们与媒介的关系日益密切,媒介伦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首先,媒介伦理与个人隐私有关。
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媒介伦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的信息容易被获取和传播,从业人员应尊重个人隐私权,不得滥用个人信息以谋取利益。
此外,媒介从业人员还应加强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56c92dc0975f46526d3e12f.png)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
(吉登斯提出)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
(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
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 而不愿出门接触社会与人的新闻,希 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①
这群“宅”一族,以年轻人为主体,整 天喜欢“宅”在家里以各种媒介,尤其是电 子媒介来打发时间, 沉浸于虚拟的世界。 他们认为网络、 电视、MP3 等媒介可以满 足他们的需求,对于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 交活动往往都漠不关心,与家人的交流也 很少。 他们因为长时间不参与社会活动, 在心理、 生理和人际关系上都出现了问 题。 他们多数人的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 自我封闭和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面对现实 社会。
媒介技术的特性必然会以隐喻的方 式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思想。 麦克 卢汉就各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把人类的传 播历史分作了三个阶段: 口头传播阶段、 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 而电子媒 介 作 为 近 代 工 业 的 巨 大 成 果 — ——电 子 技
术的直接产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演变 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 这种演变 与它自身的技术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由 此引发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 技术与人 的关系的问题,许多学者和思想家都对其 持不乐观的态度。 当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 为主,像霍克海默尔、马尔库塞是其中的 代表。
在汶川地震之后,西南交通大学的郝 辽刚学者和赵江明学者做过一项关于汶 川地震对成都城市品牌的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汶川地震给成都城市品牌形象造成 的负面影响程度越大,成都城市品牌价值
就越低,城市品牌信心也就越低。 在这里先阐明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
概念。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各要素经过社会 公众的感知, 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对城市 的总体印象或心理图式。 城市品牌是一个 基于城市传播者和城市受众双方的综合性 概念,其形成与传播互动过程中,具有区隔 识别、价值情感、信息浓缩等功能。
我国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塑造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基于窄众投 资商的推销阶段、基于小众的投资者和消 费者的营销阶段和基于全体大众的城市 品牌塑造阶段。 这三个时期的划分是以沿 海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来探讨的。 而成都 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营销活动相对较晚,模 式也和沿海先发达起来的城市有所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这样看来,说“宅”作为技术反人道主 义倾向的一种表现,根据是较为充足的,并 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媒介技术代表来说,以
25
理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讨
XINWEN AIHAOZHE 2009·10(下半月)
危机过后如何重塑城市品牌形象?
□陈春利
从“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 市”到被网友调侃为“成都,一座来了就走 不 脱 的 城 市 ”; 从 2008 年 的 “5·12” 大 地 震 , 到 2009 年 5 月 的 全 国 首 例 H1N1 流 感,再到“6·5”特大公交车燃烧事件 ,这 一 年的成都,走得非常艰辛。 在 2008 年年底 揭 晓 的 “2008 年 最 具 幸 福 感 的 城 市 ”名 单 中,成都意外地却又在意料之中地被排除 到 了 名 单 之 外 。 在 H1N1 流 感 事 件 和 “6· 5”公交车燃烧事件之后,特别是公交车燃 烧事件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公众通过网络 或者人际传播对成都形象发表了一些负 面的看法。
“宅”与电子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 翟振明先生认为, 技术可分为两类,
以往的技术,基本上是客体技术,也就是 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 的技术,而另一种技术是主体技术,其不 是用来制造工具, 而是用来改变人自身 的,这种技术的出现对人的影响可能是颠 覆性的。 ②
而以电视、电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 术就是主体技术。 “宅”行为中的电视、电 脑自身的技术特性是典型的反人道主义 的。 最初电视的出现就为“宅”的行为埋下 了种子,其强大的虚拟世界呈现能力往往 会给人以错觉, 认为自己认识了真实世 界,但事实上,在这个空间中,许多东西都 是碎片化的。 人们在家看电视的时间也开 始越来越长,也逐渐适应了电子媒介特定 的表现方式与思维模式,带来了一种与传 统不同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电视为“宅” 行为的强大发展做了条件准备。 后来,网 络这种多符号、多媒体的电子立体媒介的 出现催化了“宅”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沉浸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其交互的传播方式更 是培养了“宅”的情绪,禁锢了人的自由。
2005 年 以 后 , 成 都 市 政 府 邀 请 国 内 外城市品牌专家对成都展开全面的调查, 开始拟定城市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经营中 更加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着 力打造“休闲城市”品牌,其间影响最大的
电脑、 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其中的作 用尤为明显, 它们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 将人们变成了媒 介人,成了媒介的附属品。 而“宅”一族过于 沉浸于媒介的接触, 仿佛被禁锢在媒介符 号搭建的宅子中,无法出来。
升内容的精神属性,要求物质与精神的平 等发展。 让人充分发挥其人性光辉,来驾 驭科技之上,利用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 束缚、所压制。
注 释: ①http : / / news . qq . com / a / 20080313 / 000769_1.htm ②翟振明先生在其《赛伯空间及赛伯文化 的现在 与 未 来— ——虚 拟 实 在 的 颠 覆 性 》中 以 网 络的虚拟为例来详细说明了主体技术。 参考文献: 1.黎 风 :《广 播 影 视 与 文 化 传 播 》,重 庆 :西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2.吴 启 敏 :《科 学 哲 学 视 域 下 科 技 对 主 体 性 的 压 制 》,《 社 科 纵 横 》,2007 (12 )。 3.张 和 平 : 《 科 学 技 术 与 人 文 关 怀 — — — 略 论 霍 克 海 默 尔 的 科 学 技 术 观 》, 《 科 学·经 济·社 会 》,2004 (4 )。 4. 张根强:《“御宅族” 之基本面相探微》, 《陕 西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06 (2)。 5.翟 振 明 :《赛 伯 空 间 及 赛 伯 文 化 的 现 在 与 未 来— ——虚 拟 实 在 的 颠 覆 性 》, 《 开 放 时 代 》, 2003(2)。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 院)
本文认为,“宅”的行为是技术反人道 主义的表现。 与媒介的接触过多,对其中 的信息往往是全盘接受,降低了人们的自 主判断力, 以及对种种荒谬的抵制能力, 使人的思想的多样性被逐渐单一化。 同 时,“宅”一族认为媒介中的世界就是现实 世界,殊不知媒介所呈现的只是现实世界 的一部分。 再者,过度依赖媒介将我们从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分离了出来,剥夺了我 们在自然中实践的机会,无法真实地认识 真实世界。 尤其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 觉化的时代(这是以摄影复制技术为标志 的), 我们也进入了鲍德里亚所认为的拟 像时代,只有能指,而没有真正对应的所 指。 “宅”把每天电子媒介的接触认为是参 与了社会活动是错误的。 虽然每天能够知 道和联系他人,可是每个人都是孤独一人 坐在电子媒介前,享受自己的孤独。 虽然 我们看起来与以往相比已经非常自由了, 但事实上我们的自由在一点点地减少,过 度地依赖媒介,事事都要通过媒介来完成 与陪伴。 人们开始越来越离不开它,人们 已经被媒介工具化, 我们成了媒介的附 庸。 其次,媒介自身不可抹去的技术特性, 决 定 了 数 字 结 构 对 其 的 影 响— ——以 定 量 的方式来衡量结果。 因此,我们的媒介机 构注重收视率、点击率,却忽视了它的传 播内容是否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益。 人类 社会中通过使用技术来管理社会的运作, 当中的技术标准也会影响到社会准则,而 传统的、具有感性与伦理的方式则被分离 和否定了。
20 世 纪 90 年 代 中 末 期 ,以 国 务 院 对
成都的定位作为城市对外的宣传主体,即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 中国西南地区的科 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世 界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故乡, 一座有着 23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2000 年 至 2004 年 ,成 都 有 了 强 烈 的 城市品牌意识,参加了各种强势媒体策划 的城市宣传栏目,政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 体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好几次成都定位、 成都名片和城市精神的讨论热潮。 影响最 大的是请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城市形象宣 传片《成都— ——一座来了就 不 想 离 开 的 城 市》。
之间的真实社会交往,会使他们与外界的 沟通有很大的困难,容易形成孤僻、自卑、 内向的性格。 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加深了 技术对人的控制,消减了人们的主体性和 思想的多样性, 带来了我们对人性的思 索。 而一切以技术的方式来作为标准,来 判断事物。 长此以往,对于未来的社会发 展有着很大的阻碍。 这样社会的发展是极 其不平等和不自由的, 媒介成了帮凶,压 制了人的心理成长, 人成了 “社会低能 儿”。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像是 《骇客帝国》中人们被电脑控制的情节,有 可能在几百年后真的实现,人类真正地成 了机器的“依附品”。
结语 本文认为,“御宅”是技术的反人道主 义的表现之一,这也是我们进入后工业社 会后所带来的技术后果。 电子媒介作为技 术发展的个中典型,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着 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在侵蚀人的个 体主体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压制了人 的自由发展。 就如本文所讨论的 “宅”一 样,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回避了在现 实世界中实现自我的机会,无形中让自己 成了行尸走肉。 他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 仿佛对其如神一样顶礼膜拜,愿意从中获 取慰藉。 有时这种崇高的地位甚至超过了 自己的父母。 媒介无形中成为技术的 “神”。 虽然说“御宅”这种行为,作为一种 生活方式,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是可以 理解的,但是过度地依赖于媒介,缺乏必 要的运动和参与社会生活,消减了人与人
但是我们还是要避免“技术决定论”, 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因为在媒介技术与人 的关系上,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虽然主 体和客体两者会互相转变,但起最终决定 作用的还是主体— ——人,这是 不 能 改 变 的 事实关系。 两者关系的位置怎么样,会决 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技术的运用和媒 介对信息的传递,我们要注意还有很重要 的自身的内容和社会使用,我们还是应该 注意这一方面。 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