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B
一、判断题
1、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的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减低。
()
2、T细胞功能亢进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基础。
()
3、在有些情况下,缺血后血流的恢复会引起存活组织的过氧化,反而加剧组织损伤。
()
4、血友病A、B为X连锁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
5、流脑患者脑脊液检查,糖含量通常增高。
()
6、炎症时,主动游出血管外的细胞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
7、小结节性肝硬化多由重型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所引起。
()
8、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中不易见到陷窝细胞。
()
9、某些癌基因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与HPV病毒有协同作用,促使癌前病变及癌的发生。
()
1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的病变特征是患儿肺内形成透明膜,其临床表现为出生后出现短暂的自然呼吸及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
()
11、二尖瓣狭窄最主要的病因是风湿热。
()
12、垂体腺瘤的分类主要依据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
()
13、金属汞很稳定,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
14、慢性肾盂肾炎时肾小管内可出现胶样管型,形似甲状腺滤泡。
()
15、结核结节中的朗汉斯巨细胞是由感染的上皮细胞融合而来。
()
二、选择题
16、心房附壁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肾和脾发生
A.干酪样坏死
B.出血性梗死
C.贫血性梗死
D.败血性梗死
E.坏疸
17、动脉粥样硬化继发性病变中最凶险的是()
A.血管腔获窄
B.动脉瘤形成并破裂出血E.斑块内出血
18、关于萎缩的描述,正确的是()
A.萎缩的器官体积可以增大
B.萎缩可以单纯由间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引起
C.大部分生理性萎缩是通过细胞坏死引起的准金
D.肿瘤细胞不会发生萎缩
E.萎缩时器官颜色变深是由于含铁血黄素颗粒的沉着
19、下列哪种细胞属于稳定细胞()
A.间皮细胞
B.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
C.淋巴造血细跑
D.移行上皮细胞
E.肾小管上皮细胞
20、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一般不出现()
A.甲状腺肿大
B.眼球突出
C.全身淋巴组织增生、胸腺和脾脏增大
D.甲状腺内淋巴组织增生
E.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21、关于绒毛膜癌的叙述错误的是()
A.50%继发于葡萄胎
B.侵袭血管是其生物学特性
C.常浸润子宫肌层
D.可见绒毛
E.与妊娠有关
22、急性肾盂肾炎是()
A.浆液性炎
B.纤维素性炎
C.化脓性炎
D.出血性炎
E.变态反应性炎
23、血管通透性增加最常见的机制是()
A.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B.内皮细胞损伤
C.内皮细胞收缩
D.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E.血管扩张
24、以下药物滥用会促进大脑多巴胺的释放而发挥作用的是()
A.海洛因
B.甲基苯丙胺
C.苯环已哌啶
D.四氢大麻酚
E.可卡因
25、关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错误的是()
A.病变呈弥漫性分布
B.肠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
C.见黏膜隐窝脓肿
D.假性息肉形成
E.癌变风险高
26、肠腺瘤和肠腺癌的鉴别主要依据是()
A.腺体的多少
B.间质的多少
C.是否伴有出血坏死
D.细胞的异型性
E.发生的部位
27、关于唐氏综合征下列错误的是()
A.智力落后
B.特殊面容
C.特殊的皮肤纹理
D.发育迟缓第
E.男性可生育
28、患者男性,51岁,食管肿瘤,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瘤细胞巢状排列.浸润肌层,肿瘤细胞巢中央可见同心圆呈层状排列的红染无结构层状角化物,应诊断为()
A.平滑肌肉瘤
B.高分化腺癌
C.癌肉瘤
D.腺鳞癌
E.高分化鳞癌
29、患者,男,60岁。
高血压、蛋白尿多年。
近日有多尿、夜尿、呕吐症状,无脓尿、菌尿。
死后,肾脏肉眼观可能为()
A.大红肾
B.大白肾
C.备咬肾
D.颗粒性固缩肾
E.多发性肾硬化
30、患者,男性,54岁,上腹部进食后胀满不适5年,Cl4呼吸试验阳性。
以下疾病中该患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胃腺癌
B.胃溃疡
C.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D.慢性胃炎
E.胃黏膜脱垂
31、女性,37岁,右颈淋巴结肿大1个月。
病检示:淋巴结中见淀粉样物沉积,瘤细胞为大小形态较一致的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呈片状或束状排列。
首先考虑的原发癌灶是()
A.甲状察鳞状细胞癌
B.甲状腺髓样癌
C.甲状腺滤泡癌
D.甲状腺未分化癌
E.甲状腺乳头状癌
32、男童,10岁,慢性扁桃体炎2年,睡觉打解严重,进行了双侧扁桃体切除,显微镜下看到的病理改变是()
A.多量中性粒细胞没润
B.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部
C.肉芽肿形成
D.多量浆细胞没润
E.多量肥大细胞浸润
33、男童,六岁,因急性肠扭转导致肠坏死,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肠管吻合良好,下列哪种细胞或组织属完全再生()
A.肠黏膜被覆上皮
B.肠黏膜腺体
C.肠壁内血管
D.肠黏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E.平滑肌组织
34、女性,20岁,因“左下腹痛1天”入院。
术中见:左侧卵巢体积增大,暗红色,与输卵管交界处扭转180°,切除后全部送检。
大体所见,暗红色卵巢组织,切面囊性,囊内见皮脂,毛发、软骨、甲状腺等组织,此患者最有可能的病理诊断为()
A.未成熟性畸胎瘤
B.成熟性畸胎瘤
C.皮样囊肿
D.单胚层畸胎瘤
E.卵巢甲状腺肿
三、名词解释
35、干酪样坏死
36、不稳定细胞
37、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38、储系肉瘤
39、肺小细胞癌
40、疣状癌
41、感染性心内膜炎
42、肉芽肿性炎
43、冷脓肿
四、简答题
44、简述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积极作用及潜在危害性。
45、简述血栓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类原则。
46、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组织损伤机制、基本病变及皮肤损害。
47、举例说明人体细胞根据再生潜能的不同可分为哪儿类?
48、试述lgA肾病的病理变化(肉眼、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及临床表现。
49、请列举至少三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并简述各自的病理特点。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对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对
15、错
二、选择题
16、C
17、B
18、A
19、E
20、E
21、D
22、C
23、C
24、B
25、B
26、D
27、E
28、E
29、D
30、E
31、B
32、D
33、A
34、B
三、名词解释
35、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坏死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
36、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此类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能够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坏的细胞。
常见于黏膜上皮细胞、表皮、淋巴造血细胞等。
37、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H cell adenoma):约占垂体腺痛的25%,主要由嗜酸性和
嫌色性瘤细胞构成,胞浆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血中生长激素(GH)水平增高,免疫
组化染色;GH(+),可出现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也可出现垂体前叶功能低下。
38、储系肉瘤(myeloid sarcoma):发生于髓外部位或骨骼的,由髓系原始细胞或未
成熟髓系细胞形成的肿瘤。
39、肺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lung);癌细胞小而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胞质少而形似裸核。
典型的癌细胞常一端稍尖,形似燕麦穗粒,以往称为燕麦细胞癌
(oat cell carcinoma)。
小细胞癌通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
40、疣状癌(vermucous carcinoma):为发生在男性或女性的外阴黏膜的高分化鳞癌,低度恶性。
肿瘤向外向内呈乳头状生长,仅在局部呈舌状向下推进性浸润,极少发生转移。
因大体观和镜下观均和尖锐湿疣相似,外观似统状而得名。
41、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e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犯心内膜或
心脏瓣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42、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为特征。
43、冷脓肿(cold abscess):骨结核时,病变常累及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并无红、热、痛,故又称“冷脓肿”。
四、简答题
44、答: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积极作用:①稀释和中和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作用;②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运走代谢产物;③渗出液中所含的抗体和补
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④渗出液中的纤维素交织成网,不仅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
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在炎症后期的纤维素网架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于成
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⑤渗出液中的白细胞吞噬和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坏死组织;⑥
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渗出液的淋巴回流而到达局部淋巴结,刺激细胞免疫和体
液免疫的产生。
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潜在危害性:①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例如肺泡内渗出液
堆积可影响换气功能,心包积液或胸膜腔积液可压迫心脏或肺脏。
②纤维素渗出过多或吸
收不良,可发生机化,例如引起肺肉质变、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
45、答:血栓根据形态特点,可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和透明血栓,可多种联合出现也可单独发生。
根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动脉性血栓、静脉性血栓、微血管血栓、附壁血栓、心脏瓣膜血栓;在静脉腔内,白色血栓、混合血栓和红色血栓依次发生,构成
完整的静脉延续性血栓;白色血栓可单独发生于心瓣膜上形成疣状赘生物;透明血栓常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发生,出现于微循环内。
46、答: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损伤机制、基本病变及皮肤损害如下:
(1)损伤机制:SLE的组织损伤与自身抗体的存在有关,多数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
介导(Ⅲ型超敏反应),其中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沉积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其次为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自身抗体,经Ⅱ型超敏反应导致相应血细胞的损
伤和溶解,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但能攻击变性或胞膜受损的细胞,一旦它与细胞核接触,即可导致细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为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
狼疮小体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在补体存在时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用。
吞
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称狼疮细胞。
(2)基本病变:病变多样,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炎、细动脉炎是基本病变。
活动期病变以
纤维素样坏死为主。
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伴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及基
质增加。
(3)皮肤损害:约80%的SLE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50%可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
镜下,表皮常见萎缩、角化过度、毛囊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等病变,表皮和真皮交
界处水肿,基底膜、小动脉壁和真皮的胶原纤维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常有淋巴
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及补体C3的沉积,形成颗粒或
团块状的荧光带,即“狼疮带”,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47、答:人体细胞根据再生潜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再生能力最强,能够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
破坏的细胞。
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
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干细胞的存在是这类组织不断更新的必要条件。
(2)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生理状态时,该类细胞处于G期,增生现象不明显。
当
受损伤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包括各种腺体和腺
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细胞无分裂、增生能力,破坏后则由纤维性修复完成。
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48、答;lgA肾病是临床以反复发作性肉眼或镜下血尿为特点,可伴有蛋白尿的一种肾炎。
多发于儿童和青年,发病前常有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史。
病理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
基质增多,伴肾小球系膜区广泛IgA沉积为特点。
病理变化:①肉眼观肾脏轻度充血肿胀;②光镜下见肾小球有程度不一的系膜细胞增生件
系膜区基质增多;③最突出的特点是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lgA沉积,并同时伴有C3荧光;④电镜观察证实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及系膜细胞增生。
临床主要症状常为无症状性复发性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
多呈慢性进行性过程,约半
数患者病变逐渐发展,可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持续高血压、持续蛋白尿均为预后不良的
指标,护理时应注意监测。
49、答: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主要病理改变为相对单一形态的、体积较大的淋巴瘤
细胞弥漫性浸润。
瘤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分化抗原。
②Burkitt 淋巴瘤:主要病理特点为
中等大小、形态相对单一的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瘤细胞间见散在吞噬碎屑的巨噬细胞,
低倍镜下形成“满天星(starry skyy”现象,高分裂指数和高调亡是该肿瘤特征性的表现。
瘤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分化抗原以及滤泡生发中心细胞标志CD10和bcl-6,不表达Bcl-2。
③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基本病变是体积大小不等,核形态不规则的瘤细胞
弥漫浸润,核分裂象多见。
常见显著的瘤组织坏死,并可见瘤细胞浸润血管鉴和大量的反
应性炎症细胞。
肿瘤细胞表达部分T细胞分化抗原、NK细胞相关抗原以及细胞毒性颗粒
相关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