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的认知过程与信息完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反转的认知过程与信息完善模式
作者:杨奇维孙愈中
来源:《新闻论坛》2022年第04期
【内容提要】在努力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当下,新闻传播活动中存在着特殊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完善模式,也就是客观事实越反转越清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反转现象实际上属于各类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本文认为,报道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能动反映,发现新闻有个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新闻反转有利于报道更接近事实真相。
为此,对新闻反转现象和反转新闻不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关键词】四全媒体新闻反转事实真相认知过程信息完善模式
目前,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于新闻反转现象和随之而产生的反转新闻争议比较大。
有人认为反转新闻是个贬义词汇,有人甚至简单地把反转新闻直接界定为虚假新闻。
而笔者则认为,对于新闻反转现象和反转新闻必须作一番实事求是的分析。
既然真理可以越辩越明,那么新闻报道也可以越反转越真实。
如果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来看待新闻传播活动,那么记者和自媒体人对新闻的报道就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事实需要不断补充、修正和完善,尤其对那些在短时期内无法全部显露原因和结果的突发事件,新闻反转就变得既正常又完全有必要。
为此,笔者拟从另一个视角对新闻反转的认知过程与信息完善模式作一番探讨。
一、报道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能动反映
对新闻的发现是一种认识活动,新闻真实首先是认识论层面的真实。
在认识过程中,事实客体的表象、结构、属性、本质和关系等,需由认识图式反映、转化为观念形式。
①对新闻的报道,是报道者基于对客观事物认知基础上的主观行为,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进入网络时代后,公众已不只是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还是新闻报道的参与者。
报道者媒介素养如何,业务水平怎么样,都会影响首次报道的真实性程度。
尤其是作为非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自媒体人,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对新闻的报道,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跟帖来修正,从而使报道更加真实。
没有事实真相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就是虚假新闻,真相只有依靠事实才能表明。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用反映论的立场指称事实,也就是说事实是先于人们的叙述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肯定了作为认识前提的主体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一是作为认知中介的个人感知器官同时也是“社会的器官”,人的认知变化离不开人的感性活动的发展,需要随着感性对象化活动的实践不断生成;二是作为认知中介的抽象范畴和语言系统具有社会历史属性。
②而认识论的实在论则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事物都是认识的对象,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
是意识建构的对象,认识就是对象化的认识。
③新闻报道中的真相是对事实的动态认知和主观评价,言说的事实是变化之中的客观之物。
在网络语境下,话语权已不再为主流媒体所垄断,新闻信息的发布呈现出随意性、碎片化、不完整等特点。
笔者认为,新闻反转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与回归,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纠偏过程的生动体现。
新闻报道要达到本质真实,离不开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事实描述。
由于在新闻真实的呈现过程中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应该依靠良性运转的社会文化系统及其主体来解决新闻真实性这个任何单一的社会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结构性和系统性难题。
只有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充分展现客观事实,广泛开展观点的自由竞争,才能形成共识、达成一致。
④
新闻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界定新闻”。
新闻学研究者艾克斯特罗姆等人认为,新闻认识论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新闻工作者怎样知道他们所掌握的内容以及他们所获取的信息被阐释和论证;二是新闻如何成为一种知识的形式。
⑤在全员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主要是专业记者和自媒体人对客观事实的能动反映。
实际上,新闻与信息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对传播客体的全面、真实、客观、准确等基本要素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更高;后者则可以是通过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所有内容。
把信息转变为新闻进行报道,必须对其真实性作出严格限定。
反转新聞通常也被称为逆转新闻、新闻反转剧和舆情反转等,主要是指在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后续报道与前期报道在事实上有较大出入甚至完全相反。
随着报道的深入和真相的逐渐明朗,会出现一系列与公众认知或者与社会舆论相背离的局面。
曾有网友调侃,现在是“无反转,不新闻。
”“让新闻再飞一会儿”。
⑥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认为,叙事不只是历史再现的一种可用或不可用的话语形式,而且还蕴涵着某种意识形态(态度和立场)。
叙事不仅传达意义,也创造意义。
⑦首先,反转新闻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动态反映,又是媒体和受众选择性认知、建构与传播的产物;其次,反转新闻是融媒体时代的新现象,是新旧媒体和受众多渠道、多层面传受互动实践的结果;最后,反转新闻引发的“反转舆情”,是下一阶段反转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反转的重要条件。
⑧
完善的新闻报道过程离不开多级信源的支撑,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第一级信源通常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开端,客观事物所蕴含的信息是报道的源头和素材。
这些原始信息需要经过报道者的收集、选择、甄别、归类和加工,然后才能变为可以公开传播的新闻。
在这个过程中,报道者成了新闻传播的第二级信源。
受众从公开报道中获取的新闻,实际上是传播者对原始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后的新闻内容。
在通过媒介传播到达受众的过程中,媒介又成了传播活动中的第三级信源。
⑨
二、发现新闻有个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⑩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运动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事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会发生变化,无论是专业记者还是自媒体人,他们对新闻事实的挖掘和认知,对报道真实性的完整反映,要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
传播是具有认知功能的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交流时出现的信息流动,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关系性,既有信息共享的表征,也有说服的功能。
⑪就新闻传播活动而言,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是从哪里得来的?新闻信息在传播与接受的各个环节会不会发生变异?不同的受众群体与接收个体对新闻信息会进行何种角度的解读?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后会在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作出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理论的认识与经验的认识不同,它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性。
在理论的认识导致制定的理论体系中,认识不仅远远超出了经验的范围,而且有时还会与经验相悖。
⑫“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个体有完整的需要。
个体通过将知觉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完整性需要。
即使人们接收的信息刺激是不同的,但他们也倾向于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完整的,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去填补空缺部分。
”⑬网络时代,不但信息巨量化和碎片化,并且真真假假,让传播者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掌握全部新闻事实。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运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事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原先真实的报道有可能失去真实性。
发现新闻属于认识活动范畴,新闻的真实主要是认识论层面的真实。
通过反复的认识,事实客体的表象、本质、结构和关系等才会逐渐明朗化。
正由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所以报道者发掘新闻事实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网络语境下,新闻传播主体已经多元化,传播的形态、平台和路径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传者与受者身份的界限愈发模糊,再加上事实本身的复杂程度和人们对真相认知过程的渐进性,使得“新闻”已经不仅仅只是若干篇报道,而是变成了在多元话语互动中不断被消解、重构和衍生出来的更加复杂的公共议题。
许多核心事实不断被更新甚至被颠覆,从而使新闻反转现象层出不穷。
⑭
新闻反转主要有真假反转、虚实反转和主从反转三种类型。
真假反转在现实中最常见,是新闻报道在真实性层面发生的一次或多次反转,如早期报道被后续报道证明为失实;虚实反转主要反映在传受互动方面,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造成虚实反转的一个重要因素;主从反转就是随着报道者和受众关注方向的变化,新闻的侧重点转移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和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⑮有人把新闻反转的原因归结为六大点:一是主要事实不存在,当事人或信源提供者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编造虚假新闻,然后通过自媒体发布或者向媒体供稿。
二是
记者与当事人和信源提供者合谋发布虚假报道,以应对媒体内部的考核。
三是报道所涉及的主要情况发生了变化,后续报道所披露出来的事实与首发报道的事实相反或不同。
四是报道中的事实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受众对事物的认知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了。
五是由于记者采访不到位,获取的信息不真实,导致新闻与事实本身之间发生偏差。
六是有的新闻文本给解码留下了巨大的伸缩空间,解码与编码的不对应,造成了受众的误解。
⑯
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传播的互动模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
受者不但可以接受信息,也能够发布各种信息。
这种互动模式产生的新闻报道文本开放式特征明显,也就是传者多、持续时间长、话题转移容易,可以没有“句号”。
⑰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专业记者也好,自媒体人也罢,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对新闻的报道也不可能一次性就很完整。
新闻事件刚发生时,也许他们看问题的眼光是片面的,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和外部联系。
⑱因此,全员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报道,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離不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
三、新闻反转利于报道更接近事实真相
新闻反转大多是后续报道对先前报道的事实补充和内容修正,有的则是前期报道被后续报道证明为失实。
从整个过程来看,反转新闻并非有害而无利,而是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辩证地分析其中的积极意义,即推动新闻理念由结果真实转向过程真实、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⑲大量自媒体人参与到新闻报道活动中后,许多道听途说的传言和捕风捉影的信息会在网上进行快速传播,而部分大众传媒为了争抢时效,也会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做出不负责任的报道,从而为以后新闻反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有人专门对18岁至60岁的6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60.94%的人认为新闻反转是互联网时代的正常现象,67.19%的人认为应该理性对待反转新闻,48.44%的人认为反转新闻会影响媒体公信力,43.75%的人认为反转新闻强化了公众的猜忌心理,只有6.25%的人认为反转新闻是假新闻。
⑳综合多方研究结果,反转新闻中虽然有虚假成分,会破坏新闻传播环境,影响媒体公信力,但并非等同于虚假新闻,而且不管新闻如何反转,最终都会走向新闻真实。
2013年12月2日,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车行道斑马线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涉事双方是一名骑摩托车的外籍男子和一位过马路的中国大妈。
当时网上出现了多张自媒体人拍摄的新闻图片,图片解说是:“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
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后,导致网民一边倒地指责中国大妈,认为中国大妈丢尽了国人的脸。
然而,当央视和《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记者调用了道路监控和警方执法记录仪的视频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原来是外籍男子驾驶无牌摩托车撞倒了中国大妈,双方发生纠纷,外籍男子还用汉语骂人,随后中国大妈被交警送往医院检查,因伤势不重,双方在交警调解下,最终外籍男子支付了精神损失费、医药费等共1800元赔偿金。
事实证明,中国大妈不但是这起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而且还由于网络上的失实报道使她名誉受损。
假如这起事件没有主流媒体利用监控视频提
供的原始画面进行新闻反转,那么中国大妈的形象就难以还原,所蒙受的怨屈不会得到洗刷,正义也无法伸张。
除上述案例外,还有诸如“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中国老人在日本碰
瓷”“云南导游骂游客不购物”和“四川男子当街暴打女司机”等虚假报道及随后的新闻反转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新闻发布者的求快心理,在先入为主时没有可靠传达新闻事实真相,使新闻剧情经常会出现反转;还有就是在“全息媒体”和“全员媒体”的语境下,需要不断健全“把关人”机制,加快落实新闻信息发布的平台责任,有效规范新闻发布行为。
传播是具有认知功能的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交流时出现的信息流动,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关系性,既有信息共享的表征,也有说服的功能。
⑪就新闻传播活动而言,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是从哪里得来的?新闻信息在传播与接受的各个环节会不会发生变异?不同的受众群体与接收个体对新闻信息会进行何种角度的解读?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后会在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作出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理论的认识与经验的认识不同,它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性。
在理论的认识导致制定的理论体系中,认识不仅远远超出了经验的范围,而且有时还会与经验相悖。
⑫“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个体有完整的需要。
个体通过将知觉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完整性需要。
即使人们接收的信息刺激是不同的,但他们也倾向于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完整的,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去填补空缺部分。
”⑬网络时代,不但信息巨量化和碎片化,并且真真假假,让传播者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掌握全部新闻事实。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运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事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原先真实的报道有可能失去真实性。
发现新闻属于认识活动范畴,新闻的真实主要是认识论层面的真实。
通过反复的认识,事实客体的表象、本质、结构和关系等才会逐渐明朗化。
正由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所以报道者发掘新闻事实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网络语境下,新闻传播主体已经多元化,传播的形态、平台和路径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传者与受者身份的界限愈发模糊,再加上事实本身的复杂程度和人们对真相认知过程的渐进性,使得“新闻”已经不仅仅只是若干篇报道,而是变成了在多元话语互动中不断被消解、重构和衍生出来的更加复杂的公共议题。
许多核心事实不断被更新甚至被颠覆,从而使新闻反转现象层出不穷。
⑭
新闻反转主要有真假反转、虚实反转和主從反转三种类型。
真假反转在现实中最常见,是新闻报道在真实性层面发生的一次或多次反转,如早期报道被后续报道证明为失实;虚实反转主要反映在传受互动方面,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造成虚实反转的一个重要因素;主从反转就是随着报道者和受众关注方向的变化,新闻的侧重点转移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情
感和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⑮有人把新闻反转的原因归结为六大点:一是主要事实不存在,当事人或信源提供者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编造虚假新闻,然后通过自媒体发布或者向媒体供稿。
二是记者与当事人和信源提供者合谋发布虚假报道,以应对媒体内部的考核。
三是报道所涉及的主要情况发生了变化,后续报道所披露出来的事实与首发报道的事实相反或不同。
四是报道中的事实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受众对事物的认知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了。
五是由于记者采访不到位,获取的信息不真实,导致新闻与事实本身之间发生偏差。
六是有的新闻文本给解码留下了巨大的伸缩空间,解码与编码的不对应,造成了受众的误解。
⑯
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传播的互动模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
受者不但可以接受信息,也能够发布各种信息。
这种互动模式产生的新闻报道文本开放式特征明显,也就是传者多、持续时间长、话题转移容易,可以没有“句号”。
⑰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专业记者也好,自媒体人也罢,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对新闻的报道也不可能一次性就很完整。
新闻事件刚发生时,也许他们看问题的眼光是片面的,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和外部联系。
⑱因此,全员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报道,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
三、新闻反转利于报道更接近事实真相
新闻反转大多是后续报道对先前报道的事实补充和内容修正,有的则是前期报道被后续报道证明为失实。
从整个过程来看,反转新闻并非有害而无利,而是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辩证地分析其中的积极意义,即推动新闻理念由结果真实转向过程真实、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⑲大量自媒体人参与到新闻报道活动中后,许多道听途说的传言和捕风捉影的信息会在网上进行快速传播,而部分大众传媒为了争抢时效,也会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做出不负责任的报道,从而为以后新闻反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有人专门对18岁至60岁的6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60.94%的人认为新闻反转是互联网时代的正常现象,67.19%的人认为应该理性对待反转新闻,48.44%的人认为反转新闻会影响媒体公信力,43.75%的人认为反转新闻强化了公众的猜忌心理,只有6.25%的人认为反转新闻是假新闻。
⑳综合多方研究结果,反转新闻中虽然有虚假成分,会破坏新闻传播环境,影响媒体公信力,但并非等同于虚假新闻,而且不管新闻如何反转,最终都会走向新闻真实。
2013年12月2日,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车行道斑马线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涉事双方是一名骑摩托车的外籍男子和一位过马路的中国大妈。
当时网上出现了多张自媒体人拍摄的新闻图片,图片解说是:“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
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后,导致网民一边倒地指责中国大妈,认为中国大妈丢尽了国人的脸。
然而,当央视和《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记者调用了道路监控和警方执法记录仪的视频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原来是外籍男子驾驶无牌摩托车撞倒了中国大妈,双方发生纠纷,外籍男子还用汉语骂人,随后中国大妈被交警送往医院检查,因伤势不重,双方在交警调解下,最终外籍男子支付了精神损失费、医药费等共1800元赔偿金。
事实证明,中国大妈不但是这起交通事故的受害
者,而且还由于网络上的失实报道使她名誉受损。
假如这起事件没有主流媒体利用监控视频提供的原始画面进行新闻反转,那么中国大妈的形象就难以还原,所蒙受的怨屈不会得到洗刷,正义也无法伸张。
除上述案例外,还有诸如“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中国老人在日本碰
瓷”“云南导游骂游客不购物”和“四川男子当街暴打女司机”等虚假报道及随后的新闻反转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新闻发布者的求快心理,在先入为主时没有可靠传达新闻事实真相,使新闻剧情经常会出现反转;还有就是在“全息媒体”和“全员媒体”的语境下,需要不断健全“把关人”机制,加快落实新闻信息发布的平台责任,有效规范新闻发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