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及成就-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黄公望,元著名画家,元四家之首,他为中国的山水画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主要以黄公望的人物生平为前提,以主要代表作品为根本依据,来研究其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使人们更能了解这一代名家的生平,以及他的艺术。

关键词:黄公望;艺术风格;影响
Abstract
Four famous painter huanggongwang, yuan, yuan,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landscape painting,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landscape pain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premise of huanggongwang characters life and main representative works as the basis, to study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artistic style and achievement.Can make people more understand the generation of famous life, and his art. Keywords:Huang gongwang;Artstyle;impac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II
目录III
一、黄公望山水画的形成1
(一)黄公望人物、生平地位......................................
(二)黄公望所处社会环境........................................
二、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气势雄秀的《天池石壁图》..................................
(二)苍劲雄厚的《富春山居图》..................................
1.绘画内容..................................................
2.写实性与写意性............................................
(三)空灵潇洒的《九峰雪霁图》......................................
三、黄公望的绘画理念
四、黄公望的绘画成就...............................................
结语6
参考文献7
总结
引言
黄公(/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68366158" \t "_blank)望在绘画(/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5791" \t "_blank)上特立独行,开创“浅绛”山水,形成山水画新的表现手法。

他将山水画从注重规律,用理念贯穿画作,改变成注重韵味,用兴趣贯穿作品,建立起了文人山水画淡泊素雅的全新审美理念和经典。

虽然黄公望时常练习其他画家的画作,但他敢于开辟新理念,以自身的绘画思想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自身特色的绘画风格,这时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对黄公望山水画艺术特征的研究,从中学习绘画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创作之中,并且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

1 黄公望山水画的形成
1.1 个人生平简介
在元代,一位画家首创浅绛山水,影响着明清山水画,被尊称为“元四家”之首的乃是著名画家——黄公望。

他的原名叫做陆坚,在他幼年时期父母的双亡,导致家庭贫苦,族人不得已将他过继给了年已九十的黄氏为子,于是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出生于南宋(/sowiki/ %E5%8D%97%E5%AE%8B?prd=content_doc_search" \t "_blank" \o "南宋)成淳五年,他天资颇高,年少时便心怀大志,又博览群书,掌握了丰富的学识和技艺。

元至元中,其被诬入狱,出狱后,过起了隐居生活,开始投入到他的绘画之中。

黄公望便在此时,开始接近自然体会自然的奥秘。

黄公望五十岁时在机缘之下得到赵孟頫的亲自指导。

在六十岁之后,他参与道教活动,受到了大师的指导。

六十六岁时与各道友交往,并开始传道。

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他对答如流。

至正七年,黄公望已七十九岁,他与无用师一起,去富春山游历。

而在至正十四年,这位艺术名家在常熟离世,享年八十六岁。

黄公望为何居于元四家的首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作画方面的天赋与高超的水平,得到了其他三家以及同时代画家的认可与尊敬。

王蒙和倪瓒也都向黄公望请教过画画技法,黄公望与他们虚心的讨论,并且耐心指导。

王蒙特别欣赏黄公望作品里诗画相融的意韵与境界。

倪瓒也对黄公望诚心钦佩,倪瓒在《题黄子久画》中就赞称:“黄子久之逸迈。

”后人将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考虑到了年龄的差距,但是黄公望的绘画天分与技法高深这才是更重要的,因此黄公望为“元四大家”之首。

1.2 黄公望所处的社会环境
黄公望在年少时就渴望做官,年轻时便走向了仕途之路,他希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一展抱负,于是始终围绕在一些权贵间,希望被他们的重用,但当时元朝统治者挑选汉人官员的前提是必须从吏作起,所以黄公望先成为了一名书吏(/sowiki/ %E4%B9%A6%E5%90%8F?prd=content_doc_search" \t "_blank" \o "书吏),大约在四十岁后,才被人引荐,担任宪吏,管理田地粮食。

此时的他明白了只有攀附权贵,得到他们的举荐才可能为官,但是后来,黄公望因为与贪官有所牵连,遭到诬陷,蒙冤入狱。

出狱后,他看透了官场,看淡了仕途之路,断绝了与权贵友人的交往,选择回归自然,归隐山林,寻求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山野生活,同时也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在当时,一些拥有权贵的人为了显示自身地位和品味的高雅,经常请一些文人墨客来谈论诗画,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许多文人画家在意的是这些贵人给他们带来的钱财,也希望用他们来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权贵也乐在其中,与这些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

黄公望恰逢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作画技法高深又通音律善诗词,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当时的名望之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时的文人画家不仅得到了地主官僚的庇护,又拥有着暖衣饱食、乘坚策肥的豪华生活,在这样优质的物质条件下从事绘画创作,使元末的画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 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
2.1 气势雄秀的《天池石壁图》
《天池石壁图》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浅绛山水。

从画中可以看到:画面左上方作者用行楷(/item/%E8%A1%8C%E6%A5%B7%E4%B9%A6/4865389" \t "_blank)题款,内容是作此画的时间与年龄,画上分布有三个印章,分别是“黄公望印”阳刻印、“一峰道人”阳刻印、“黄氏子久”阴刻印。

作品为绢本,描绘的是苏州天池山美景,画面左下方有三棵松树高高耸起,树木林立,在其中似乎还能看到有座茅草屋。

隔着小溪,一座大山平地而起,层层盘旋直上。

图的右侧中间部分,是作品的点睛之笔,画中有一滩池水,周围的石壁直耸,亭台楼阁建于池水中央,瀑布飞流直下。

构图虽然复杂,但线条和笔触则十分简单大气。

整幅作品中的山峦,为了提升画面中的层次感,都是用褚石铺成底色,再加上墨青与墨绿,一层又一层的烘托出各山峰间的高低、远近。

后人对
这幅作品则有着“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美誉。

整幅作品体现出了山形重叠,峰峦甚密,杂木长松的天池山,虽然构图繁杂却笔法简洁,特别是用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则十分简略。

流畅温润,淡泊潇洒,气势雄秀,更是体现出黄公望画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的特点。

他将数百年的山峰层峦,描绘的各具特色;又将几十处的茂林,分别改为不同山石树木的形态神貌。

黄公望(/item/ %E9%BB%84%E5%85%AC%E6%9C%9B/1601756" \t "_blank)的画很少有泼墨与重彩,更少有直硬的线条。

画中树木善于用线表达,着墨干枯(/item/ %E5%B9%B2%E6%9E%AF" \t "_blank)居多,充分营造出温稳平和、明润秀拔的气氛,体现着丰富的笔墨韵味。

这不仅表达的是画家的主观情趣,更是作者向往寄情于山水之中。

此时的画家并不主要以描摹实际景色为主,而是画家以那些山川、树木为对象,遣兴抒怀。

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下,这不正折射出了黄公望当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是那么平淡、潇洒、旷然。

从这里也可看出元代时期山水画家的思想趋势。

2.2 苍劲浑厚的《富春山居图》
2.2.1 绘画内容
此作品乃是黄公望在八十岁时所作,自至正七年到至正十年完成。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秋季时的富春江边景色。

画面开头描绘的是岸边江色,能看到远处隐约的大山,接着是绵亘不绝的山峦,苍苍茫茫的江水与天际最终相接,最后高峰耸立直入云端。

画卷上的峰峦起伏,茂树丛生,江水涛涛,渔舟垂钓,小桥流水人家,全卷山水构图虚实、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可见黄公望在构图上是大费苦心。

黄公望在他的《笔法记》中说过画山水需要“布置远近相映”,此处的布置说的就是整幅画的构图。

《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的主题景物和画面留白的空间比例相当,留白与景物几乎各占一半,画面虚实对应,相辅相成,使得此画看起来更耐人寻味。

2.2.2 写实性与写意性
黄公望最费尽心思的作品便是此图,竟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才完成。

图卷卷末写着画家亲自提写的跋尾,其内容是:至正七年时,我与师弟郑樗一起回到富春山,闲暇时在南楼开始画这张画。

我并不刻意去画而是高兴了就拿出来画一画,不知不觉,亹亹画了许多。

我先勾出轮廓再慢慢的补充,画了三四年还没有结束的原因是我将画留在了山中道观里,而我在外游山玩水。

因师弟担心有人巧取豪夺这幅画,所以今天我特意取回放入行李中,早晚的闲暇时再画。

看此画要先看看我卷末这段话吧,要知道创作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至正十年,清明前一日,我写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跋尾自述中的“亹亹”常见于古典,“亹亹”是指在漫长时间里慢慢形成的经验积累,而黄公望既是画家也是一位道士,他可能对《易经》中这两个字有所感悟,从这可以看出黄公望在创作时并不是着急完成,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思考,想到一些再画一些,思绪丰富时,随意涂染堆叠,并没有刻意安排作画进度,像在利用着时间作画,将耐心、缓和与从容结合,以经验“成天下”。

为了使这幅画更体现现实,黄公望终日摩顶放踵,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化之奇,并随身携带纸笔,以便遇到好景时,能够随时写生。

通过对富春江周边深入的观察,切实的体验,拥有了丰富的资料素材,这才能充分的再现富春山的美景。

黄公望晚年时期的笔墨技法出神入化,因此作画时更是下笔稳重。

这幅山水画利用长卷的布局,让空间显得更贴合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融洽,千丘万壑,重峦迭嶂,既形象地再现富春山的俊秀外貌,又将其本质特征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

在用墨上,黄公望善于吸取其他画家的优点,建立起自己的风格,用这种淡赭色作为色彩来画,以平淡取胜。

在画法上,黄公望巧妙的用笔也让画作的整体效果更为独特,尤其是用干毛笔进行皴擦,这种画法既简洁干练又深含韵味,可以看出,他的用墨技巧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

2.3 空灵潇洒的《九峰雪霁图》
《九峰雪霁图》为纸本墨笔,画面所表现的是雪后山景,由画上自题可以看出此图作于元至正九年春,是黄公望八十一岁的高龄之作,功力不可谓不深。

他写意的画出了在江南名为“九峰”的道教山峰,这幅画本质上显示出了黄公望对道教的尊崇。

黄公望生活在江南的时间比较长,他对江南的山水风景可谓是用情专一,特别是在春季时的雪后,那在江南可是一种奇景,这更激发了画家作画的热情,下笔如神,虽然画出来的并不多,但表达出来的意蕴却令人深思。

画面以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对映,映衬在白雪皑皑的地上格外突出,恰当地展现出冬季雪山的萧索氛围,极具艺术感染力,被誉为“神来之气”之作,成为传世名画。

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运用浓淡相间的笔空勾出座座山峰,以淡墨显出层次,然后用墨青染出天与水展现出雪山洁净而又错落的原貌。

整个画面既表现出大雪后的寒崖冻壑,又弥漫着早春的静谧与湿润,作者运用水墨浅绛法,画出雪中奇峰的绮丽景色,远山似玉石般清透,前后层次分明,将岩壁描绘出奇幻莫测的质感,往下的雪中奇石,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没骨法绘出的山石特征,如幻似真,是幅独特的雪景图。

黄公望在这幅画中,运用恰当的颜色,给人们传达出了真切的冬日彻骨严寒,观之不由得发抖。

细看山林中的错落村舍,同样简洁明了地被勾勒出来,写意的韵味浓郁,全无刻画的感觉,近景的丰富山石,使画面多姿多样,不至于单调。

黄公望的写意山水画《九峰雪霁图》,引领着我们观想这素淡的锦绣乾坤,在看此画时,便能使我们久在喧嚣城市的心,获得片刻的平和与愉乐。

3 黄公望的绘画理念
《写山水诀》是黄公望所写的一部记录其山水画技法的书籍,著始见于《辍耕录》。

该书详细的讲解了山、水、石、树的具体画法,而且也涉及笔墨、设色、用绢、用纸的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前人的经验与黄公望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所得。

“公望四说”是后人依据黄公望的《写山水诀》整理而出,这本书的重点就在于教人如何学会这种绘画技法,而作画的方法被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作山水画,必需先选择主题,然后下笔,如果没有主题,便作不了画。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文化修养、人生追求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题目则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提出的一个主观性很强的主题,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题材,如何表达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在绘画创作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因此,作者在绘画创作之前必须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第二:山水之法,在于随机应变。

其中的“法”指的是技法和方法,以及学习掌握的熟练度,内容涉及题材选择、画面处理、颜料调配、步骤先后、用墨方式等,“随机应变”指的就是不能墨守陈规,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技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审美思想与艺术理念。

第三:作画时的“理”是最为重要的。

这里的“理”指的是描绘对象的客观规律与本质特征。

画家在进行创作前,需要把握客观事物的外貌特点,才能化现实为艺术,从而达到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感应的效果,即使不面对该物象,也能够画出神形兼备的好作品。

这是对画家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四:作画时的思想需要除去邪、甜、俗、赖。

绘画创作需要顺其自然的情感流露与自我表达,而具有主义性的“邪、甜、俗、赖”则会妨碍画家回归自然,回归真实情感。

因此,黄公望提出防止这四点,绘画作品才能潇洒、清雅、安稳。

总体来说,“公望四说”明确的教导我们学习怎样的绘画技法,总结了黄公望的绘画思想与绘画经验,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拥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审美思想与作画技巧,提出了许多具有辅导意义的绘画经验,为我们学创作作品、认识黄公望等诸多画家的创作、审美思想、创作理念提供了一个完
美的范本,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4 黄公望的绘画成就
明张丑在《清河书画肪》谓:“大痴画格有二,一种浅绛色者;一种作水墨者”其中的“浅绛色”正是黄公望在吴道子“略施微染”,“敷彩简淡”的这种风格特征上加入对董源等前人积淀的浅淡敷色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浅绛”山水,开创出中国新的山水画表现形式。

浅绛山水是以树、石、水、云为主要表现内容,在水墨勾勒(/view /256108.htm" \t "_blank)皴染为构架,敷设以赭石(/view/ 280314.htm" \t "_blank)、花青等为主色,颜色虽不如青绿高调,墨色不及水墨的纯粹,但依然能从中领略雄峻之势,发现秀美之韵。

浅绛山水与青山绿水不同,它的重点在于笔法与用墨上,风格特点是朴素淡雅,明快清透,这些正是区别于其它类型山水的地方。

运用浅绛山水使得画面宁静、柔和,极其符合江南清丽的山水景色,恰恰是黄公望清新脱俗的审美观。

黄公望所留下的传世佳作,体现他在绘画方面拥有高超的造诣与成就。

《天池石壁图》以不同寻常的构图,震惊了当时的文人绘画界,这是元代绘画用简单的笔画描绘繁杂景物的首例。

五年之后,黄公望画出了又一名作《九峰珠翠图》,此时他已是80岁高龄了。

画中,特色最为显著的是将方形的陡峭山崖、锥子形的山峰与石岩糅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同时具备着董源与巨然画派和荆浩与关仝画派的造型艺术形式,给人以全新的绘画艺术意象。

他虽师法荆关、董巨,但其坚持创新,糅合清秀俊逸、刚毅、奇峻、刚健、雄伟等特色,以重峦叠嶂,描绘出原本以温婉柔美为特色的江南之景,气势磅礴。

他的浅绛山水,在元代绘画历史上独树一帜,表现出了强大的艺术创作信念和艺术风采。

总结
元四家中,黄公望的艺术成就辉煌,他有许多对艺术的看法,这些对在艺术这条路上的发展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公望的山水画大多数都与自然更为亲近,他将艺术表达作为情感的依托,这里描绘的不再是景色有多美,而是凝集着作画之人的想法与感情,他认为一幅好的作品,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画这幅画想要为大家表达什么,但是必须要神形皆备,人的思想意识非常重要,客观外在则显得没那么突出。

其在笔墨技法上取得的成就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黄公望不但能够以素雅描绘出我国的景秀山河,而且他自我愉悦的作画态度也是需要我们大家去学习的。

作为中国“文人山水画”范畴的关键性人物,他不但建立了元代文人画的审美思想理念,而且对中国山水画的进展起着必不可缺的作用,其影响悠久一直延续到现在,被后人所流传。

参考文献
[1]杜哲森.《中国绘画断代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
[2]谢伟.《有画好好说中国绘画史下》[M].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6.1
[3]欧阳云.《元代绘画艺术鉴赏》[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4
[4]马玉兰.《元四家与山水画》[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4
[5]姚青华.《中国历代山水名作技法解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8.1
[6]王动.《国画那些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5.1
[7]曹清.《元代江苏绘画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3
[8]潘运告.《元代书画论》[M].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9]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李修生.《倪瓒.题黄子久画》[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