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国内外近现代园林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国内外近现代园林的开展
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园林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园林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城市公园及西方国家的造园思想和技艺大量传入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是中国园林的近代史阶段。

此期内,中国园林所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

园林为公众效劳的思想,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的思想得到了开展。

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开设了造园课程。

1928 年,还成立过“中国造园学会〞。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领土上建立租界,他们用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在租界里营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游憩生活需要,并长期不准中国人进入。

其中比拟著名的有:上海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现黄浦公园,建于 1868 年)、虹口公园
(建于 1902 年)、法国公园(又名顾家宅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 1908 年)、天津英国公园(现解
放公园,建于 1887 年)、法国公园(现中心公园,建于 1917 年)等。

1926 年,在五卅运动和北
伐战争的影响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内定将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于 1928 年付诸实施。

除了租界公园和殖民地城市公园(如哈尔滨董事会花园,今兆麟公园,1906 年建)之外,随
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也出现了一批中国人自建的公园。

其中较著名的有:齐齐哈尔仓西公园(今龙沙公园,建于 1897 年),无锡城中公园(建于 1906 年),北京农事试验场附设公园(建于 1906 年,现归入北京动物园),成都少城公园(建于 1910 年,现人民公园),南京玄武湖公园(建于 1911 年)等。

这些公园多为地方当局所开辟,少数为乡绅集资筹建。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皇家苑囿和坛庙陆续开放为公园。

其中,先农坛于 1912 年开放为城南公园,社稷坛 1914 年于开放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颐和园于 1924 年开放,北海于 1925 年开放。

此期中,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也陆续建立了一批城市公园。

其中,有些是新建的,如广州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和黄花岗公园(均建于 1918 年)、武昌首义公园(1916 年建)、四川万县西山公园(1924 年建)、重庆中央公园(1926 年建)、南京中山陵园(1926~1929 年建) 等;也有些是将过去的衙署园林或孔庙开放,供公众游览,如四川新繁县东湖公园(1926 年开放),上海文庙公园(1927 年开放,现南市区文化馆)等。

此后,从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至 1949 年,由于民族灾难深重,战火纷飞,城市建设每况愈下,中国各地城市的园林建设根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在中国近代公园出现的同时,一些军阀、官僚、地主和资本家仍有建造私园,如府邸、墓园、避暑别墅等。

较有代表性的,有荣德生所建的无锡梅园(1912 年)和王禹卿建的无锡螽园(1927 年);还有厦门的清和别墅、容谷别墅、菽庄花园、观海别墅等。

这一时期建造的私园,一种是按中国传统风格建造(但艺术水平已不如明清时期),另一种是模仿西方园林形式建造,还有一种是中西风格混杂(当时称为“中西合壁〞),都很少有优秀作品。

西方的造园思想和技艺传入中国,可以上溯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建设和东南沿海一带个别绅商的私人花园营造,但因数量很少,对中国园林的总体开展影响不大。

而近代租界里建造的公园和宅园,使西方造园思想和技艺为较多的中国人所认识。

象上海租界公园的营造风格,大多以当时风行世界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形式为主。

其中,小公园以英国维多利亚式的较多,如上海的外滩公园和天津的英国公园;大公园多采取英国自然风景式的风格,如上海的虹口公园和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 1914 年)。

至于其他国家的造园风格和艺术手法,在中国沿海城市的租界公园和近代营造的一些中国园林里也可以找到。

例如:
●上海凡尔登公园(现国际俱乐部)和法国公园沉床园,都具有明显的法国勒诺特尔式风
格;
●河南信阳鸡公山风景区的颐楼和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
●上海汇山公园(现杨浦区劳动人民文化馆)的局部景区,是采用荷兰式的园林风格。

另外,入侵中国的俄国、德国和日本等帝国主义者,也把他们本国的园林风格带到中国。

这在哈尔滨、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天津等城市表现得比拟突出。

如天津就曾建有俄国公园、德国公园、大和公园等(后来都被毁坏)。

不过,由于这些国家的侵略者在中国营造的园林风格表现都不很纯粹,各种外来的园林风格互相混杂,并与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相交织,使得中国的近代园林营造表现出较为无序的多样化面貌。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城市不仅恢复、整修了解放前留下的一些近代公园和历史园林,而且还大量建设了为广阔劳动人民效劳的各类新型公园和绿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城市园林绿地极端缺乏的局面。

许多大中城市在普遍绿化的根底上还规划建设了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中的园林绿地中有了比拟合理、均匀的分布并到达一定的数量指标。

国家鼓励广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局面。

中国现代园林的建设,从宏观上讲,包括城市公园、城市绿化和风景名胜区建设三方面。

其中,公园作为城市的根底设施之一,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城市公园建设的数量与质量,一般可以表达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开展的水平,成为展示城市社会生活与精神文明风貌的窗口。

据国家建设部统计,至 2002 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 772749
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29.8%;全国城市公共绿地面积 188536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 5.33 平方米,初步到达了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园林事业的开展根本上走的是一条“普遍绿化、重点提高〞的道路。

这个“重点提高〞,主要就是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

因此,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现代公园历史开
展的情况,可以了解我国现代园林建设的一般概貌。

1949 年后,中国现代园林的开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1)1949~1952 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全国各城市以恢复、整理旧有公园和改造、开放
私园为主,很少新建公园;
(2)1953~1957 年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开展五年方案期间,由于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开展,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工程建设,大量建造新公园;
(3)1958~1965 年期间,受政治动乱的影响,全国城市公园建设速度减慢,强调普遍绿化和园
林结合生产,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4)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城市的公园建设不仅陷于停顿,而且惨遭破坏;
(5)1977~1991 年,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全国的城市公园建设在原有根底上重新起步,拨乱反正,建设速度普遍加快。

(6)1992 年后,随着国务院公布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家建设部组织创立园林城市活动
普遍开展,中国现代园林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开展时期。

特别是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和 1999
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大大促进了全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

中国现代公园在群体结构上是以 1949 年以来营建的大量新型公园为主,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经过整理改造的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原为皇家宫苑)、八大处公园(原为寺庙园林)和苏州拙政园(原为私家宅园)等。

中国现代公园的营造实践,大致经历了一个“借鉴-探索-创造〞的开展过程。

1950 年代引入的苏联城市文化休息公园规划建设理论,曾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当时规划建设的公园,在设计上一般都讲究功能分区,注重安排集体性、政治性的群众活动和文体娱乐内容,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和哈尔滨文化公园。

1960-1970 年代,中国园林学者在总结经验的根底上,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公园规划理论。

1980 年代,中国现代园林建设的理论研究有较大进展,从过去仅注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而逐步转向注重发扬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形式的主体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中,中国的造园家结合园林功能要求,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点、景线、景区间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创作出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如上海东安公园和广州流花公园。

1990 年代后,随着全社会对园林绿化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城市的园林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开展时期。

中国现代城市公园在园景创作手法上,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又逐步有所创新。

在许多方面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

就山水创作而言,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艺术传统得到了发扬。

绝大多数新建公园都采取了
自然山水园的形式,构景主体是山水,因山就水布置亭榭堂屋、花草树木,使之相互协
调地构成切合自然的游憩生活境域。

典型实例有如西安兴庆公园和上海长风公园。

●就植物造景而言,对植物题材的运用,如同对山水的处理一样,首先通过对植物形态和
生态习性的认识所激发的审美情感来表现植物的个性特征,其次是注意种植时位置有
方。

西方园林中的一些植物造景手法(如大面积缓坡草坪、专类花园、几何图案式植
篱等),也得到运用。

典型实例有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和南京玄武湖园林药物花园。

●就园林建筑而言,力求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注意建筑类型与山水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
并主要采取了民族形式的造型。

在空间构图、比例尺度和结构工艺上,也引用了现代建筑
的艺术手法、材料和施工技术,出现了大批神似于传统形式的现代园林建筑。

典型实例
有如杭州曲院风荷公园和桂林芦笛岩公园。

●此外,中国园林中注重文学情趣和哲理意义的传统,也在现代公园建设中有所表达。


园中多数景点、景区都根据设计构思和欣赏效果的统一来命名,主要园林建筑也常配有诗
词楹联或匾额题字,典型实例有如芜湖翠明园和广州兰圃。

在长期的开展中,中国各地城市的现代公园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方风格。

例如:
●广州公园的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植物造景上情调热烈,形成四季花湖;园林建筑上
布局自由曲折,造型畅朗轻盈;山水结构上注重水景的自然式布局;擅长运用塑石工
艺和“园中园〞形式等。

●哈尔滨公园的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多采取有轴线的规整形式平面布局;园林建筑受
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大量运用雕塑和五色草花坛作为公园绿地的点景;以夏季野
游为主的游憩生活内容和冬季利用冰雕雪塑造景等。

中国现代公园的这些地方风格,既是由于地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


是由于造园家的主观创作意识与公园的功能和艺术相互交融的结晶。

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已逐渐步入法制的轨道,这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2 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第 26 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第 43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开展劳动者
休息和休养的设施。

〞国家宪法中的这些规定,已成为有关部门制定园林法规的指导原那么。

1985 年,国务院公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成为全国各地进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依据。

?条例?规定了风景名胜区按其资源的价值和规模大小,实行国家、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并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方针和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奖惩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

此后,各省、市、自治区,也根据国家规定和本身的资源情况特点制定了本地区的管理条例或方法。

1992 年 8 月国务院公布实施?城市绿化条例?,成为全国城市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
工作的法律依据。

这个条例,规定了城市园林绿地所包括的内容、范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标准。

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限等。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又根据国家法规的精神,
也分别颁发了本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

除园林的行政法规以外,国家还建立了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方面的技术法规体系,正在分期分批地制定和颁发有关的技术标准、定额标准和规程等。

例如,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城市规划暂行定额指标?中,就规定了城市各级绿地设置的标准。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了城乡森林覆盖面积及其保护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要把城市绿化作为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绿化要与工厂建设同步进行。

目前,还有许多重要的园林法规正在拟定之中。

在我国,20 世纪前半期就引入了西方“田园城市〞、“有机疏散〞、“卫星城镇〞等城市规划理论。

1949 年建国以来,根据国情一直提倡“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开展中小城市〞的建设原那么。

1960 年代,国家也曾倡导过“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

1980 年代初期,又提出“农村城市化〞、“离土不离乡〞,继而探讨“城乡一体化〞。

1990 年代后,开始在局部城市倡导建设“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带动了全国城市建设向生态优化的方向开展。

其显著标志,就是许多城市已将创立“生态城市〞的初级阶段目标---“园林城市〞,纳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付诸实践。

自 1992 年 12 月国家建设部组织评选、命名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创立园林城市活动对全国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使城市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鼓励广阔市民群众更加保护、关心自己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面貌,从而使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得到升华和提高。

目前,全国共有 56 个城市(或直辖市的城区)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的称号,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开展。

例如,位于祖国南大门的广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

1998-2001 年,市政府为了营造绿色城市,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 10 多亿元;全市建成区新增绿化覆
盖面积 3264 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从 1997 年的 27.50%、25.33%增至 2001 年的 34.37%、32.26%;新增公共绿地 1408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从 1997 年的 5.68 平方米增至2001 年底的 9.17 平方米。

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工程,使广州的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用市民的话来说就是:“天变蓝了,地变绿了,道路变宽了,花城变美了。

〞据民意调查,市民对政府城建绿化工作的满意率到达了 94%,重塑了城市环境形象。

2001 年 12 月,广州市参加了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认证、国际公园与康乐设施协会(IFPRA)主办的“Nations in Bloom〞国际竞赛,荣获铜奖,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花园城市〞。

2001 年 12 月,广州市荣获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此后,经联合国人居环境署专家组严格考核与评选,2002 年 6 月,广州市又赢得了“迪拜国际改善居住
环境最正确范例奖〞。

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变革时期,面临着一个如何优化战略选择的问题:是继续走完工业文明的全程再向生态文明过渡,还是取工业文明所长而避其所短、直接瞄
准生态文明的目标前进?明智的选择应当是后者。

尤其是在经济比拟兴旺的城镇密集地区,要
想让其社会经济开展再上一个台阶,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大搞城市园林绿化,优化生态环境。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有一句名言:“栽花植树,铺就强国路〞。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城市环
境也是重要的国有资产。

环境质量改善,可直接带动城市的土地和生产力增值。

因此,我们需
要牢固地树立一个概念:城市的含绿量就是含金量。

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水平,与当地的社会
经济开展潜力与活力密切相关。

第二节美国近现代园林
美国的历史较短,建国仅 200 多年,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因此,属于在美国外乡上开展
起来的园林形式也比拟单纯,主要是大型的城市公园和国家公园。

美国城市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34-1640 年。

当时正处于英国殖民地时期,波士顿市政
当局曾作出决议,在市区保存某些公共绿地。

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公共用地被侵占。

另一方面
是为市民提供娱乐场地。

这些公共绿地,已具有公园的雏形。

美国第一个近代造园家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 1815~1852 年),学习过英国自然
风景园的造园理论,受布朗(L•Brown)及其门徒雷普顿(H•Repton)的影响较大。

他从美国的水土
气候等自然条件出发,结合绘画造型和色彩学的原理,提出了一些园林构图法那么。

1841 年,他
出版了?造园理论与实践概要?一书(A Treatis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Gardening),以说明雷普顿的浪漫主义造园艺术。

1849 年他访问英国,游览自然风景园,亲自
体会其风格。

1850 年后他致力于首都华盛顿各大公共建筑物环境的绿化,对美国园林界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唐宁的继承者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1895 年),也是雷普顿的信徒。

他出身于农家,受过工程教育,青年时代作为水手曾到过中国,1850 年又游历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回国后被委任为纽约市中央公园管理处处长。

1857 年,他和助手沃克斯(Calvert Vaux)接受了纽
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New York)的设计任务,并提交了以“绿草地〞(Greensward) 为题的规划方案。

1858 年4 月 28 日,该方案经设计竞赛评委会的仔细评审后,入选并获得头奖。

纽约中央公园规模很大,占地约 344 公顷,位于闹市中心区内由按规那么数字排列的街道所划
定的街区内。

欧姆斯特德在设计中注意保存了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防止采取规划式布局,用
树木和草坪组成了多种自由变化的空间。

公园内有开阔的草地、曲折的湖面和自然式的丛林,选择乡土树种在园界边缘作稠密的栽植,并采用了回游式环路与波状小径相结合的园路系统,有些园路还与城市街道呈立体交叉相连。

公园内还首次设置了儿童游戏场。

欧姆斯特德既改变了英国自然风景园中那种过分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气氛,又为人们逃避喧闹、混杂的都市生活而安排了一块享受自然的天地。

这种公园设计手法,在传统的英国风景式的园林布局与美国网格型的城市道路系统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当的结合方式,后来被称之为“欧姆斯特德原
那么〞(The Olmstedian Principles),对美国的大型城市公园设计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60 年,他首创了“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一词 (中文译名有“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园建筑〞),以取代雷普顿所习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造园或风景园艺)〞的专业概念。

继纽约中央公园建成之后,美国各地掀起了一场“ 城市公园运动〞(An Urban Parks Movement),在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布法罗、底特律、蒙特利尔等大城市,建了 100 多处大型的城市公园。

如旧金山(San Francisco)的金门公园(Golden Gate Park),总面积 411 公顷,共有树木 5000 余种。

公园内有亚洲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日本茶庭、欣赏温室、露天音乐广场、运动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儿童游戏场及加尼福尼亚科学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等。

波士顿市内由欧姆斯特德主持规划建设了完善的公园绿地系统,一直受益至今。

美国的城市公园,除受英国自然风景园的风格影响外,还兼容并蓄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园林风格,反映其移民国家的特点。

公园内常营造有平缓起伏的地形和自然式的水体,大面积的草坪和稀树草地、树丛、树林,并有花丛、花台、花坛;有供人散步的园路和少量建筑(如风雨亭)、雕塑和喷泉等。

这些园林建筑和小品,包容了从古典到现代各种流派的风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多数公园里常布置有反映北美印第安人文化传统的图腾柱。

面积较大的公园中甚至还辟有日本庭园或其它国家风格的花园,形成“园中园〞。

美国城市公园里安排的主要设施。

注意因地制宜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最根本的设施是野餐区、儿童游戏场、运动场和大草坪。

面积较大的公园设有游人效劳中心。

儿童游戏场、运动场和大草坪。

面积较大的公园没有游人效劳中心。

位于市区的大公园内设有游艺场等设施。

处在远郊区的公园设有宿营地,供游人度周末。

如今,公园和娱乐设施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工业的开展,工作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日益普及,城市公园已难以满足美国人对自然的渴求、于是,就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自然游憩地形式——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美国政府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一方面是作为供公众旅游娱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

从 1872 年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P)至今,美国已有48 个国家公园,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3%。

国家公园内所有的自然景观都被绝对地保护下来,包括禁猎禁伐的森林保护
区,火山保护区,地质构造变迁遗迹保护区,冰川保护区,还有地下地质构造景观、沙漠、热带原始森林保护区等。

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树木、野生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不得有任何人为干扰和破坏,任其自然生长、开展与灭亡,发生病虫害一般也不予防治。

即使遇到火灾,一般也是任其在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平衡中自生自灭。

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不因群众游览活动引起有害于自然生态系统或有损
于自然景观的变化,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土地一般都实行分区制。

事先由地质学、生态学、野
生动物学、考古学、林学、园林学、建筑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有关资源保护方案,并
制定有控制的根本设施建设、游览和科学普及活动的规划,经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国家公园大多分五个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娱乐区和效劳区。

其中,特别保护
区和原野区不允许机动车辆或船只进入,也限制游人的数量。

国家公园的出入口多设在娱乐区和
效劳区,那里风景优美而交通方便。

目前,美国各种类型的国家公园,每年吸引着两亿多国内外
的旅游者前往观光。

第三节其他国家的近现代园林
一、大洋洲园林
大洋洲主要包括澳洲和新西兰等国家,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到处是葱郁森林和绿色草地,同境内的峻峭山地、坦荡平原和冰川湖泊构成独特景色。

17 世纪起,荷兰、英国等欧洲殖民者进入大洋洲。

18 世纪,大洋洲园林因受意大利园林影响,多为在郊外山丘建园,按几何图案设计布局。

园中常绿的树篱和装饰大多整形修剪,也采用雕像,借用远景。

1862 年,由A•K•泰勒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兴建的阿尔伯顿庄园,可算是大洋洲园林的代表作,有一局部保存至今。

19 世纪,大批英国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引进英国自然风景园风格。

于是,大洋洲园林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布局不对称,树木种植有疏有密,林间有成片绿地,采用防风树丛、花台装饰和攀缘绿化。

园中修筑弧形砂砾步道和带树皮原木制作的篱棚、凉亭、棚架,同草场风光显得十分协调。

20 世纪初,城市开展,公共绿地扩大,家庭园艺普及,建在峡湾海岸和森林幽谷的别墅增多。

由于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大洋洲同其它大陆相隔离较远,因而保存了许多古老植物区系特有的种类,如极美特洛坡花、鼠爪花、南极蚌壳蕨和孜里树等。

在植物学家M•费希尔的建议下,庭园中多采用这些植物。

同时,从中国和北半球其他国家以及南非等地引进山茶、杜鹃、蔷薇等,设置专类花园;花、果、叶用和耐荫植物不断丰富,增添了庭园色彩。

在许多大厦、宅第、商店、学校以及家庭客厅、餐室和卧房中,利用热带森林中盛产的耐荫花卉和观叶植物作为室内装饰,形成别具一格的室内绿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