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年老体虚,情志、饮食、劳倦所伤,则气血逆 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导致突发甚至障碍或昏仆、 偏瘫等证。
心阳虚 主要脉症:心悸不安,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
甚,伴有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舌淡苔薄,脉虚无 力或结代。
证候特征:以心悸,胸痛兼见气虚阳虚症状为特征。
病机:先天禀赋薄弱,年老脏器虚衰,或久病体虚, 暴病伤阳耗气,导致心失温阳,引起心悸,胸痹心 痛,气短畏寒等。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对应结脉。脉结 者生,代者死。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
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
的。
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有时痛证、惊恐也可出
现代脉,那是心气失和,脉气不相顺接所致,其病不一定
严重。总之,代脉多是心气绝,心脏病的表现。
惰思卧,步行艰难,齿枯发焦,舌瘦苔薄,脉 沉细弱。
证候特征:以气血、肝肾亏虚,脑髓元神失养而 引起眩晕、痴呆、健忘为主要见证。
病机: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髓失养,脑 髓空虚,表现为眩晕、耳鸣。
治则
1.心脑病实证治疗,宜祛邪以损其 有余,兼用重 镇安神。
2.心脑病虚证治疗,宜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暗耗阴血
思则伤脾
脾胃运化失职 生化之源不足
长期抑郁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怒则伤肝
肝火上炎,气血逆 乱,夹痰上攻于心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 心 悸
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 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 之.”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宋代《济生方 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
3.《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 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忡者 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 火动。
饮遏心阳 主要脉症:心悸、眩晕、尿少浮肿,脘痞泛呕,舌淡
苔白腻,脉弦滑或沉紧。
证候特征:以水饮内停,积于胸中,阻遏心阳为特征, 常兼见脾肾阳虚证候。
病机:疾病脾肾阳虚,津液输布失常,停痰伏饮积 于胸中,阻遏心阳,引起心悸等证。
心血瘀阻 主要脉症: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有定处,如刺如
绞,口唇青紫,舌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 代。
饮食劳倦
伤脾停湿 化火生痰
不 心血不足证
宁
心
情志所伤 突遇惊恐
忧思郁怒
或 阴虚火旺证 心
失
心阳不振证
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毒 内舍于心
所
水饮凌心证
悸养ຫໍສະໝຸດ 药物中毒用药过度 毒性药物
瘀阻心脉证 痰火扰心证
病机、病位与病性
心系病证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生理特性, 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 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 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 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 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 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心神不宁
4.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寒湿热邪 合而为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
湿毒,疫毒
耗伤心气心阳
心
悸
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5.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 毒性较剧
损及于心
心悸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病因与辩证分型的关系
气血亏虚
体质虚弱 阴阳两虚
心
心虚胆怯证
神
4.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 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 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 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5.《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仲由阴虚劳损所致,且 “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 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素问 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亦 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素问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 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 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素问 大奇论》:“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 十至以上,是经气不足,微见九十日死。”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内经》:“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 怵惕”
《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 鼓。”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灵枢 ·根结》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 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 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 一代者,五藏无气。”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 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 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 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 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 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 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 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心悸
心悸的概念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 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 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的心中急剧跳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 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 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 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心阴虚 主要脉症: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口干
津少,面色无华,舌红或舌尖干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失养引起心悸、失眠为主要见 证,伴有阴血亏虚表现。
病机:热病伤阴;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阴血化生不 足等引起心失滋养,表现心悸,失眠,健忘。
脑髓空虚 主要脉症:眩晕不止,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懈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 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 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 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 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 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 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 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 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 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 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 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 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 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历史源流
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 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宗气的生理功能 ①走息道,司呼吸: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
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 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 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 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 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②贯心脉,行气血:《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 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 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③下丹田,资先天: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 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 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 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 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 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 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 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 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 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
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 动的异常。
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气血阴阳 的亏损,实证为痰、饮、火、瘀等阻滞
心脑病症的概念是指由于情志所伤, 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
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 病症。
证候特征及病机述要
(二)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
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 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 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 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总结
心的阴阳气血是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病的证候特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智精神活 动异常。
脑病证候特征表现为神智精神活动障碍。
痰火扰心: 主要脉症:心悸、或癫或狂、失眠、舌红或干裂,苔
黄、脉滑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不安为特征,或胸中躁动烦热, 时发动悸;或急躁怒骂,毁物伤人;或心烦多梦, 躁扰难寝。
病机: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生痰,或过 食肥甘厚腻,痰火内蕴,引起痰火扰心或蒙蔽清窍。
1.体质虚弱
禀素 赋体 不亏 足虚
心失所养 气虚及阳损,心阳受损
失其温煦
无力鼓动血行 血脉瘀阻
脾化 胃源 虚不 弱足
久劳 病欲 失过 养度
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
心 气血不足 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 悸
血虚至阴亏 年老体弱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2.饮食劳倦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证候特点:以心脉血瘀而引起心痛为主要表现,可兼 见舌脉的血瘀征象,或伴有气滞、寒凝等表现。
病机: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感受寒邪,寒凝血瘀; 或久病阳虚,血运无力而致血瘀。
脑脉受损: 主要脉症:突发性神智障碍,或伴有昏仆,偏瘫,抽
搐,常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脉涩,结代。
证候特征:为痰浊、瘀血损伤脑脉,以特发性神智障 碍为主要见证。
3.心病宜兼见心肾不交,应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脾两虚,应补益心脾;心肺两虚,应补益心 肺。
心悸 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 胸痹 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 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 癫狂 痰气痰火扰动心神,神机失灵,则为癫狂; 痫病 痰凝气郁,蒙蔽清窍,则为痫病 痴呆 髓海不足,心神失用,则为痴呆;
本病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1.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 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 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 2.心功能不全 3.神经官能症
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 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 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 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 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阳虚 主要脉症:心悸不安,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
甚,伴有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舌淡苔薄,脉虚无 力或结代。
证候特征:以心悸,胸痛兼见气虚阳虚症状为特征。
病机:先天禀赋薄弱,年老脏器虚衰,或久病体虚, 暴病伤阳耗气,导致心失温阳,引起心悸,胸痹心 痛,气短畏寒等。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对应结脉。脉结 者生,代者死。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
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
的。
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有时痛证、惊恐也可出
现代脉,那是心气失和,脉气不相顺接所致,其病不一定
严重。总之,代脉多是心气绝,心脏病的表现。
惰思卧,步行艰难,齿枯发焦,舌瘦苔薄,脉 沉细弱。
证候特征:以气血、肝肾亏虚,脑髓元神失养而 引起眩晕、痴呆、健忘为主要见证。
病机: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髓失养,脑 髓空虚,表现为眩晕、耳鸣。
治则
1.心脑病实证治疗,宜祛邪以损其 有余,兼用重 镇安神。
2.心脑病虚证治疗,宜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暗耗阴血
思则伤脾
脾胃运化失职 生化之源不足
长期抑郁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怒则伤肝
肝火上炎,气血逆 乱,夹痰上攻于心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 心 悸
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 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 之.”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宋代《济生方 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
3.《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 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忡者 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 火动。
饮遏心阳 主要脉症:心悸、眩晕、尿少浮肿,脘痞泛呕,舌淡
苔白腻,脉弦滑或沉紧。
证候特征:以水饮内停,积于胸中,阻遏心阳为特征, 常兼见脾肾阳虚证候。
病机:疾病脾肾阳虚,津液输布失常,停痰伏饮积 于胸中,阻遏心阳,引起心悸等证。
心血瘀阻 主要脉症: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有定处,如刺如
绞,口唇青紫,舌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 代。
饮食劳倦
伤脾停湿 化火生痰
不 心血不足证
宁
心
情志所伤 突遇惊恐
忧思郁怒
或 阴虚火旺证 心
失
心阳不振证
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毒 内舍于心
所
水饮凌心证
悸养ຫໍສະໝຸດ 药物中毒用药过度 毒性药物
瘀阻心脉证 痰火扰心证
病机、病位与病性
心系病证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生理特性, 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 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 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 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 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 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心神不宁
4.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寒湿热邪 合而为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
湿毒,疫毒
耗伤心气心阳
心
悸
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5.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 毒性较剧
损及于心
心悸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病因与辩证分型的关系
气血亏虚
体质虚弱 阴阳两虚
心
心虚胆怯证
神
4.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 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 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 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5.《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仲由阴虚劳损所致,且 “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 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素问 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亦 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素问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 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 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素问 大奇论》:“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 十至以上,是经气不足,微见九十日死。”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内经》:“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 怵惕”
《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 鼓。”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灵枢 ·根结》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 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 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 一代者,五藏无气。”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 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 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 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 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 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 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 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心悸
心悸的概念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 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 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的心中急剧跳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 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 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 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心阴虚 主要脉症: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口干
津少,面色无华,舌红或舌尖干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失养引起心悸、失眠为主要见 证,伴有阴血亏虚表现。
病机:热病伤阴;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阴血化生不 足等引起心失滋养,表现心悸,失眠,健忘。
脑髓空虚 主要脉症:眩晕不止,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懈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 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 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 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 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 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 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 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 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 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 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 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 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 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历史源流
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 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宗气的生理功能 ①走息道,司呼吸: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
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 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 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 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 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②贯心脉,行气血:《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 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 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③下丹田,资先天: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 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 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 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 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 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 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 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 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 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
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 动的异常。
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气血阴阳 的亏损,实证为痰、饮、火、瘀等阻滞
心脑病症的概念是指由于情志所伤, 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
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 病症。
证候特征及病机述要
(二)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
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 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 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 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总结
心的阴阳气血是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病的证候特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智精神活 动异常。
脑病证候特征表现为神智精神活动障碍。
痰火扰心: 主要脉症:心悸、或癫或狂、失眠、舌红或干裂,苔
黄、脉滑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不安为特征,或胸中躁动烦热, 时发动悸;或急躁怒骂,毁物伤人;或心烦多梦, 躁扰难寝。
病机: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生痰,或过 食肥甘厚腻,痰火内蕴,引起痰火扰心或蒙蔽清窍。
1.体质虚弱
禀素 赋体 不亏 足虚
心失所养 气虚及阳损,心阳受损
失其温煦
无力鼓动血行 血脉瘀阻
脾化 胃源 虚不 弱足
久劳 病欲 失过 养度
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
心 气血不足 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 悸
血虚至阴亏 年老体弱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2.饮食劳倦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证候特点:以心脉血瘀而引起心痛为主要表现,可兼 见舌脉的血瘀征象,或伴有气滞、寒凝等表现。
病机: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感受寒邪,寒凝血瘀; 或久病阳虚,血运无力而致血瘀。
脑脉受损: 主要脉症:突发性神智障碍,或伴有昏仆,偏瘫,抽
搐,常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脉涩,结代。
证候特征:为痰浊、瘀血损伤脑脉,以特发性神智障 碍为主要见证。
3.心病宜兼见心肾不交,应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脾两虚,应补益心脾;心肺两虚,应补益心 肺。
心悸 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 胸痹 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 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 癫狂 痰气痰火扰动心神,神机失灵,则为癫狂; 痫病 痰凝气郁,蒙蔽清窍,则为痫病 痴呆 髓海不足,心神失用,则为痴呆;
本病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1.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 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 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 2.心功能不全 3.神经官能症
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 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 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 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 阻滞心脉,扰乱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