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仿真第四次备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仿真第四次备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的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
A.生殖细胞B.受精卵C.卵细胞D.精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的产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卵细胞和精子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
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因此,“人的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受精。
2.下列动物中,属于海南特有珍稀哺乳动物的是()
A.黑冠长臂猿B.白鳍豚C.朱鹮D.大鲵
【答案】A
【解析】
【分析】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银杉(植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珙桐。
【详解】
A.黑冠长臂猿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呈零星分布,现存量400~500头已濒于灭绝,为我国珍惜的哺乳动物,符合题意。
B.白暨豚为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不符合题意。
C.朱鹮属于珍稀鸟类,不是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
D.大鲵属于两栖动物,不是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
3.平时喜欢在路边小吃摊吃东西的人,容易患上下列哪一种疾病()
A.狂犬病B.流行性乙型脑炎C.细菌性痢疾D.水痘
【答案】C
【解析】人类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食传播,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
狂犬病、水痘属于体表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血液传染病,主要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细菌性痢疾属于消
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食传播,平常喜欢在路边小吃摊吃东西的人,不太卫生,所以容易染上细菌性痢疾。
点睛: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4.冬季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
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及传染病类型分别是()
A.切断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病
B.保护易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
C.保护易感人群消化道传染病
D.消灭病原体消化道传染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详解】
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
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感冒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呼吸道黏膜部位,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因此传染病类型是呼吸道传染病。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分类。
5.“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种动物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有生活经验获得的②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③动物生来就有的④由动物生活环境因素决定的.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C 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6.图是人体的三种血管示意图,血液在它们之间的流动顺序为
A.1→2→3B.1→3→2C.2→3→1D.3→2→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可以判断1号是静脉血管,2是动脉血管,3内只允许红细胞单个通行,是毛细血管,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由动脉流向毛细血管再流向静脉,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血液的流动方向,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有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
B.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无关
C.人类起源是神创造的
D.吃熟食,改善营养,促进人类脑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
B、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
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错误;
C、人类起源是神创造的,没有科学依据,C错误;
D、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D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难度一般,属于了解层次。
8.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下列有关被子植物的叙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①在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一定能萌发
②有的植物茎不能加粗的原因是茎内无形成层
③根不断长长的原因主要是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的细胞生长的结果
④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筛管向上运输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导管向下运输的
⑤农业生产上,只施氮、磷、钾肥就能获得农作物高产
⑥雄蕊和雌蕊是花结构中的主要部分
⑦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
A.②③④⑥⑦B.①②④⑤⑦C.②⑤⑦D.①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可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开花和结果、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详解】
①在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不一定能萌发,种子萌发还需要自身条件,①错误。
②有的植物茎不能加粗的原因是茎内无形成层,形成层主要由分生组织构成,能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新的韧皮部细胞,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②正确。
③根不断长长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靠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的细胞体积的增大,③正确。
④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的,④错误。
⑤农业生产中,植物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只施氮、磷、钾肥不一定能获得农作物高产。
如,缺少含硼的无机盐,油菜就会只开花不结果;而且在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的无机盐也不相同,⑤错误。
⑥雄蕊和雌蕊是花结构中的主要部分,雄蕊的花药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面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⑥正确。
⑦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⑦错误。
不正确的是①④⑤⑦,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被子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和结果,注意知识的积累。
9.园林工人移栽树木时,常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成活率,下列措施及原因分析中错误的是()A.移栽前根部带一个土坨,可保护树木的幼根和根毛
B.移栽前去掉一部分枝叶,可以减弱树木的蒸腾作用
C.移栽后给树木输入营养液,可为根部提供营养物质
D.移栽后保持较强的光照条件,可促进叶的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以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A正确;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正确;移栽后给树木输入营养液,可为根部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移栽后不能在较强的光照下,应该遮阴,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D错误。
10.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
现在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据此回答。
【详解】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因此简而言之即是:原始大气在雷电、紫外线等长期作用下,形成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形成有机大分子,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原始的生命。
体现了由“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过程。
【点睛】
熟知化学起源说的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下列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嫁接、植物组织培养、试管婴儿、克隆羊均属于无性生殖
B.鸡卵的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小白点,说明卵已受精
C.家蚕、蜜蜂、蝴蝶、蝗虫的发育都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D.青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详解】
嫁接、植物组织培养、克隆羊,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A错误。
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但不一定受精,B错误;家蚕、蜜蜂、蝴蝶的发育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蝗虫的发育都要经历卵→幼虫→成虫3个时期,C错误;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属于变态发育,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无性繁殖的特点、鸟卵的结构、青蛙的发育。
12.如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血管①的血流速度最快
B.血管②是动脉血管,管壁最厚
C.湿棉絮包裹小鱼以免其乱蹦
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1是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静脉。
【详解】
1是由主干流向分支,是小动脉,血流速度最快,A正确;2是毛细血管,管壁最薄,B错误;湿纱布是
为了保持鱼体湿润,保证鱼的呼吸,C错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主要观察的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其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不需要观察细胞的结构等内容,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清楚,同时血液的颜色稍深,光线稍显弱,低倍镜镜头上的孔较大,通过的光线多,因此此实验适合用低倍镜,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流动方向。
13.下列食品的制作过程,与发酵技术无关的是()
A.豆浆B.酸奶C.米酒D.酱油
【答案】A
【解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酱油要用霉菌。
豆浆是用大豆加水,机械加工成加热而成的,与发酵无关。
1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B.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C.移入动、植物园进行保护D.建立濒危植物的种子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详解】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又叫就地保护。
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又叫迁地保护。
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A
【点睛】
理解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15.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交换时,如图能正确反应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变化的是()
A.B.C.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静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即平静呼气时,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到外界。
选项A
图示表明肺内气压与胸廓容积变化没有关系;选项B图示表明随着胸廓容积变化,肺内气压基本没有变化;选项C图示表明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减小;选项D表明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胸廓容积减少,肺内气压增大,符合要求。
考点:呼气和吸气
16.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为A.碘液、生理盐水、自来水B.碘液、生理盐水、凉开水
C.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D.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
只要熟练掌握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就能熟练作答。
【详解】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因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理解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正常情况下,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①大分子蛋白质②葡萄糖③水④无机盐⑤尿素
A.②③④B.①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在肾小管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所产生的物质(如氨)分泌到肾小管的管腔中,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因此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③水、④无机盐、⑤尿素。
故选C。
18.一般情况下,人类精子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A.X B.X或Y C.Y D.XY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人的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表示为:22+XY或22+XX。
【详解】
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时,如图所示,
成对的染色体会分开,而且每个细胞中22条常染色体完全不同,是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如在男性的生殖细胞中,有X、Y两种性染色体,而女性的生殖细胞中,有X一种性染色体,所以男性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表示为:22+X或22+Y,则性染色体为X或Y。
故选:B。
19.移栽树木时去掉部分枝叶,主要目的是降低植物的()
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D.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的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详解】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的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点睛】
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带土移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20.下图为几种生物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A.②可用来制面包和酒B.③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C.①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D.①与④相比,主要区别是没有细胞结构
【答案】D
【解析】
图①是细菌;②是酵母菌,属于真菌;③是病毒;④是青霉菌,属于真菌。
①酵母菌能制酒和面包,A正确;③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B正确;①是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C正确;①属于细菌,④属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①没有成形的细胞核,D错误。
21.制作馒头和面包时用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发酵作用产生酒精,因此可以用来酿酒
B.酵母菌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以使馒头、面包膨大松软
C.利用酵母菌发酵时,只要给酵母菌提供充足的有机物就可以进行发酵
D.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制啤酒等要用到酵母菌。
【详解】
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A正确;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馒头面包膨大松软,B正确;酵母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葡萄糖(或营养物质),C错误;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D正确。
【点睛】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22.下列是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A.视野较暗-改用大光圈和凹面镜B.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玻片
C.物像模糊-调节粗准焦螺旋D.镜头污染-用干净的纱布擦拭
【答案】A
【解析】
若室内细胞较暗,可以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A正确;要将物像从视野的右下方移到正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应该是右下方,B错误;转动细准焦螺旋调出更清晰的物像,C错误;镜头污染可用干净的擦镜纸擦拭,D错误。
2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B.患过麻疹的人一般不会再患麻疹
C.花粉过敏
D.给狗注射狂犬疫苗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
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
A.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符合题意。
B.患过麻疹的人一般不会再患麻疹,属于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C.有些人对花粉过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