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课件中图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页,共47页。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 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第五页,共47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__就__业__机__会_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 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
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 政治因素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
族矛盾
婚姻
第十六页,共47页。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 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 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 作用的因素。
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据此回答(1)~(2)题。
((21))图20中00数年据我显国示劳,动从力2区00域0年流到动2的01特0年点十是年间,我国东部( 地区)
经A.济东发部展地的区特以点省是际流动为主
()
①B.省西际部经地济区差以异省变际小流动②为县主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
异C.变中大部地④区县以内省经内济县差际异流变动大为主
AD..①全②国平均以B省.内②县③际流动为C.主③④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D.①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2000年: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 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50%,以县内流动 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 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 年间,东部地区县内人口流动比例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 小;省际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答案:(1)A (2)B
()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十页,共47页。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
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2.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如图为 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1)~(2)题。
(2)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
的(1主)武要汉原市因终是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
AA..经西济南发地展区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C..人北口方迁地出区数量差异
第 二 讲 人口的迁移
No.1 No.2
No.3
研清教材(jiàocái)——这是命题之 “根源”
研细高考(ɡāo kǎo)——这是命题之 “样板”
研明热点——这是命题(mìng tí) 之“视野”
课时跟踪检测
第一页,共47页。
NO.1 研清教材
——这是命题之“根源”
第二页,共47页。
抓住要点>>> 温教材
第七页,共47页。
NO.2 研细高考
——这是命题之“样板”
第八页,共47页。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以考纲为纲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第九页,共47页。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典例]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
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 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第十二页,共47页。
(2)朴实的设问,折射出问题探究的深邃:第(1)题分析上海市外来 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第(2)题分析流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从 命题角度看,两个问题没有什么新意,属于朴实无华的一类,但 是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两个设问紧密相连,具有内在的关联 性,正确回答第(1)题是解答第(2)题的基础。二是要准确回答这个 问题,就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上海市人口策略的制定,导致 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体现出流动人口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以体力 劳动为主;人口流向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产业以劳动力导向 型为主,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贯通知识]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 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 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 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 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 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第十八页,共47页。
[典题领悟]
(2015·福建高考·节选)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 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 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 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 风俗习惯。
生一些变化。
第三页,共47页。
3.国内人口迁移 (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 黄河流域 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 闯关东 ”迁 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 走西口 ”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 自由迁移 较少。改革开 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 加大 ,流向以从 欠发达 地区到 _发__达__地区为主。 (4)城乡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20世纪初仅局限于 _工__业__发__达__国家,目前是 发展中 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
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
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2导)上致海20市15减年少上的海外市来外常来住常人住口人多口流减向少周的边主中要小原城因市是,近主年要来原上
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海市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__居__地__
的行为。
2.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 人口跨洲 迁移。 (3)“二战”后: 劳务输出 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 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 优秀人才 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
第十四页,共47页。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第十五页,共47页。
[贯通知识]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 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 对比分析如表所示: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
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答案] (1)A (2)C
第十一页,共47页。
[考题精妙]
[命题出发点] 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人口迁往 周边中心城市的原因。 [命题落脚点] 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试题评价]
第十七页,共47页。
(2)重具体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套用,看似相同的人 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 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 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第十三页,共47页。
(3)广度的拓展,体现了关注社会的要求:本题折射的两个问题 及其解决措施:①当前流动人口数量大,但整体质量不高,简 单的数量增加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对流动人 口专业技能的培训已迫在眉睫。②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城市 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已成为解决城 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第三十页,共47页。
()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关键词:迁移人口比重、以青壮年为主
知识迁移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文字信息 迁移人口以__青__壮__年__为主
信
息
信息1: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省份以
获 取
图中信息
人口_迁__入__为主。 信息2:安徽、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以人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典题领悟]
(2013·全国卷Ⅱ·节选)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
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
关知识,完成下题。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口_迁__出__为主
综合分析
①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沪、京、津地区,提高 了其城市化水平,__延__缓_了老龄化进程;②大 量青壮年迁出皖、赣、黔地区,加快了其老龄 化进程,对城市化水平影响不大
(1)典型的情景,显示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发展 的最前沿,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来人 口大量流入,人口流动性强。选取上海市作为考查人口迁移的命 题背景,极为典型。而且把材料的核心信息定格在2015年人口流 入的数量和方向的变化上,隐含着上海产业升级与人口迁移的关 联性,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迁移变化趋势。
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
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
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
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
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
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
口迁移
社会文 化因素 _宗__教__、_种__族__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 境因素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其他因素 人们的心理和_生__理_因素;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
第六页,共47页。
带着问题>>> 进课堂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哪些影响?
B.华东地区 D.周边省(区、市)
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解析:第(1)题,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区、市), 只选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北方地区不全面,A、B、C错,D正 确。第(2)题,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 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不同。安徽 距离沿海发达地区近,人口迁往沿海发达地区数量多,到武汉 的人口少,D对。 答案:(1)D (2)D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第十九页,共47页。
[学审题析题]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二十页,共47页。
2.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 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题组冲关]
1.(2016·上海高考)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 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 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第五页,共47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__就__业__机__会_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 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
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 政治因素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
族矛盾
婚姻
第十六页,共47页。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 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 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 作用的因素。
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据此回答(1)~(2)题。
((21))图20中00数年据我显国示劳,动从力2区00域0年流到动2的01特0年点十是年间,我国东部( 地区)
经A.济东发部展地的区特以点省是际流动为主
()
①B.省西际部经地济区差以异省变际小流动②为县主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
异C.变中大部地④区县以内省经内济县差际异流变动大为主
AD..①全②国平均以B省.内②县③际流动为C.主③④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D.①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2000年: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 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50%,以县内流动 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 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 年间,东部地区县内人口流动比例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 小;省际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答案:(1)A (2)B
()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十页,共47页。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
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2.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如图为 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1)~(2)题。
(2)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
的(1主)武要汉原市因终是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
AA..经西济南发地展区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C..人北口方迁地出区数量差异
第 二 讲 人口的迁移
No.1 No.2
No.3
研清教材(jiàocái)——这是命题之 “根源”
研细高考(ɡāo kǎo)——这是命题之 “样板”
研明热点——这是命题(mìng tí) 之“视野”
课时跟踪检测
第一页,共47页。
NO.1 研清教材
——这是命题之“根源”
第二页,共47页。
抓住要点>>> 温教材
第七页,共47页。
NO.2 研细高考
——这是命题之“样板”
第八页,共47页。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以考纲为纲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第九页,共47页。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典例]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
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 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第十二页,共47页。
(2)朴实的设问,折射出问题探究的深邃:第(1)题分析上海市外来 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第(2)题分析流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从 命题角度看,两个问题没有什么新意,属于朴实无华的一类,但 是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两个设问紧密相连,具有内在的关联 性,正确回答第(1)题是解答第(2)题的基础。二是要准确回答这个 问题,就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上海市人口策略的制定,导致 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体现出流动人口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以体力 劳动为主;人口流向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产业以劳动力导向 型为主,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贯通知识]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 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 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 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 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 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第十八页,共47页。
[典题领悟]
(2015·福建高考·节选)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 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 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 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 风俗习惯。
生一些变化。
第三页,共47页。
3.国内人口迁移 (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 黄河流域 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 闯关东 ”迁 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 走西口 ”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 自由迁移 较少。改革开 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 加大 ,流向以从 欠发达 地区到 _发__达__地区为主。 (4)城乡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20世纪初仅局限于 _工__业__发__达__国家,目前是 发展中 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
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
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2导)上致海20市15减年少上的海外市来外常来住常人住口人多口流减向少周的边主中要小原城因市是,近主年要来原上
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海市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__居__地__
的行为。
2.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 人口跨洲 迁移。 (3)“二战”后: 劳务输出 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 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 优秀人才 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
第十四页,共47页。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第十五页,共47页。
[贯通知识]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 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 对比分析如表所示: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
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答案] (1)A (2)C
第十一页,共47页。
[考题精妙]
[命题出发点] 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人口迁往 周边中心城市的原因。 [命题落脚点] 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试题评价]
第十七页,共47页。
(2)重具体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套用,看似相同的人 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 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 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第十三页,共47页。
(3)广度的拓展,体现了关注社会的要求:本题折射的两个问题 及其解决措施:①当前流动人口数量大,但整体质量不高,简 单的数量增加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对流动人 口专业技能的培训已迫在眉睫。②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城市 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已成为解决城 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第三十页,共47页。
()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关键词:迁移人口比重、以青壮年为主
知识迁移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文字信息 迁移人口以__青__壮__年__为主
信
息
信息1: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省份以
获 取
图中信息
人口_迁__入__为主。 信息2:安徽、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以人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典题领悟]
(2013·全国卷Ⅱ·节选)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
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
关知识,完成下题。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口_迁__出__为主
综合分析
①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沪、京、津地区,提高 了其城市化水平,__延__缓_了老龄化进程;②大 量青壮年迁出皖、赣、黔地区,加快了其老龄 化进程,对城市化水平影响不大
(1)典型的情景,显示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发展 的最前沿,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来人 口大量流入,人口流动性强。选取上海市作为考查人口迁移的命 题背景,极为典型。而且把材料的核心信息定格在2015年人口流 入的数量和方向的变化上,隐含着上海产业升级与人口迁移的关 联性,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迁移变化趋势。
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
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
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
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
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
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
口迁移
社会文 化因素 _宗__教__、_种__族__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 境因素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其他因素 人们的心理和_生__理_因素;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
第六页,共47页。
带着问题>>> 进课堂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哪些影响?
B.华东地区 D.周边省(区、市)
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解析:第(1)题,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区、市), 只选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北方地区不全面,A、B、C错,D正 确。第(2)题,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 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不同。安徽 距离沿海发达地区近,人口迁往沿海发达地区数量多,到武汉 的人口少,D对。 答案:(1)D (2)D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第十九页,共47页。
[学审题析题]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二十页,共47页。
2.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 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题组冲关]
1.(2016·上海高考)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 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