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德育因素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德育因素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张波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24年第06期
农村初中的隐性德育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不直接体现在正式德育课程中,不通过直接说教进行教育影响,但对学生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潜在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师的榜样示范
教师的行为、态度及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公正公平等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示范者。
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如诚实、公正、尊重、责任感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行为,逐渐内化这些价值观。
教师的日常行为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
例如,教师守时、遵守校规、礼貌待人等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具体到实践中来看,教师的情感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能教会学生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如何尊重和理解他人;教师在课堂管理和教学决策中展现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策略,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道德判断和决策;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范例,有助于学生建立和维护积极的社会关系;教师的专业承诺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体现了职业道德,这种敬业精神会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尊重知识和学问;教师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展现出的思维能力,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展示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教会学生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自己文化背景的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教师参与社区服务和公共事务,展示了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为了将教师榜样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效果,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并时刻保持自我意识。
在有学生的任何场合都应保持言行一致,以建立学生信任感和可靠性。
为此,教师应积极展示正面行为,作好让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开放和诚实的沟通,让学生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则和动机;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方式,积极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形成。
二、全科渗透完善课程德育
在核心素养教育大背景下,农村中学开展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完善课程德育。
课程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针对农村中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和需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完善课程德育的实施。
在课程设置上精心设计德育内容。
课程德育应该贯穿于各个学科,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来传递道德价值观和规范。
在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时,应注重引入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案例、故事和文学作品等,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选择,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注重德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德育课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同角色和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将德育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德育的理解和体验。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各种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中都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元素,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还要多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与习俗等德育重要资源,因为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操。
注重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
班级是学生集体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德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
应该通过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班级事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守纪律、互助友爱等精神。
同时,教师要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通过自身言行和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氛围。
完善课程德育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德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注重德育与实践、班级管理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推动德育高质量发展。
三、发挥环境德育功能
学校的传统、规章制度、教育理念等构成了校园文化,这种文化会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学校的建筑风格、教室布局、卫生条件等物质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同学间的关系和互动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技能和道德意识的发展。
家庭则是学生原生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价值观等都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地域风俗习惯、社区成员的行为规范、社区的文化等,也都会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隐性影响。
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都是当前人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其传递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
因此,想有效开展德育并提高质量,必须加强德育的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德育功能。
应注重学校文化氛围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也是影响学生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展示丰富的典型案例等
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这样的环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加强德育设施的建设。
德育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建设德育角、德育活动室等特定场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参与德育活动的空间。
此外,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学校教育资源也是重要的一环。
这些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加强师生关系的建设。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可以采取措施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例如组织师生交流活动、推行导师制度等。
这样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并积极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
此外,要加強校外环境的协同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援环境支撑,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实施。
四、健全德育的相关制度
学校的课程安排、纪律管理、奖惩制度等,在日常教学管理的实施无形中也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
因此,完善德育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健全德育工作的必要步骤。
包括制定德育目标和指标,明确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分工,制定德育教学的日常管理规范等等。
通过明确的制度,可以有效统筹和管理各项德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学校的隐性德育因素多种多样,在不同层面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
因此,需要认识到这些隐性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