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1-18T08:10:22.12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24期作者:陈雷吴新颖[导读] 以项目交付为目标的新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了从项目立项到交付的全过程的技术及技术的应用。
中车南京铺镇车辆有限公司摘要:文章由精益生产理论出发得到精益建造概念,目标是通过此理念的应用来优化工程项目管理状况,从而在根本上优化工程行业的管理水平。
在整体探析精益建造概念后发现,关注客户需求、绩效、设计水平、过程绩效评价与标准化管理5个内容能够很好地优化工程
项目整体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精益生产;精益建造;项目管理
一、精益建造理论综述
1.1精益建造理论概述
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是设计—招标—施工。
精益生产理念首先要从最终用户的视角和对产品或服务期望去定义价值与质量,然后分析整体生产流程并持续改进流程,除去不必要的活动,用科学的方法使对能够增加价值与提高质量的活动更有效率进行。
精益建造的原则就是价值最大化和浪费最小化,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以项目交付为目标的新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了从项目立项到交付的全过程的技术及技术的应用。
1.2精益建造理论在项目管理应用的必要性
1.2.1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应用前提,在施工与项目设计中融入精益建造理论指导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规模化施工,解决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以智能化手段管理整个项目周期。
1.2.2从节约成本角度出发,运用精益管理方式与材料供应商或第三方进行合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缩短工期的管理方式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基于精益建造理论中的流动模式,尽量减少没有贡献的非增值活动,避免材料在采购与运输环节中的浪费。
1.2.3提升项目管理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保障建筑的产品质量,以此为出发点,在建筑工程中结合精益建造理论和自身优势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化整为零,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责任划分,全面提升建筑质量,提高在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精益建造理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1TFV理论
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通用模型一般是基于TFV理论来进行构建和发展的。
TFV全称为Transformation-Flow-Value,由Koskela提炼的集成生产转换理论、生产流理论和价值理论的方法。
依据THV生产理论,可由流动、转换与价值生产三方面出发来分析建造过程。
也就是将建造直接划分成任务、价值与过程管理三个方面。
依据计划确保项目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减少浪费、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任务管理即是从转换方面出发,思考项目交付的任务,最需关注的是项目完成过程中需进行的生产系统方面的设计工作。
过程管理主要是由流动角度出发,确定出需要做、不需要做的内容,在确定出各项工作的实施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升整个建造工作的运行效率。
价值管理则是由价值创造方面出发,通过各类方式也完美匹配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2.2设计与施工整合
1.设计与施工分离的缺点
传统化的项目建设管理当中。
一般是设计方管理设计各项内容,施工方掌管施工内容,相应的施工工作需有设计工作作为基础,再由施工工作来进行。
由此便导致设计、施工两方面工作于组织、时间方面是处于一个分离的状态的,这类分离的表现是:(1)组织方面的分离。
这类状况代表设计、施工工作两者各自负责地组织、开工的团队是不一样的。
所以,设计与施工人员无法于项目工作开展当中进行有效化的交流。
因此,设计人员设计出的相应方案可实施性会偏低。
(2)时间方面的分离。
当设计和施工处于分离状况时,施工工作需以设计工作为前提,也就是说当设计方的全部设计工作结束后,施工方才可开展后续的工作内容。
这种状况下,设计和施工两者的分离性工作导致整个建造过程漫长、工期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2.3设计与施工整合的必要性
(1)设计与施工分离容易引起的一些问题。
施工当中,若交底工作中的技术、指标维持不变的话,交底次数提升时对应的费用也会相应增加。
这种状况使得生产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偏低,各项资源也无法实现优化配置。
除此之外,设计、施工两者的分离也会导致业主方面需分别和设计承包商、施工承包商开展交底、沟通等,其中所涉及到的招投标、合同管理、咨询等各项内容均会对应的增加。
一旦出现各类问题的时候,业主便需出面解决,这种状况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交底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类费用,整体管理的复杂程度同样会提升。
所以,关于设计与施工工作两方面的分开开展,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资源的非优化配置,而工作开展当中涉及到的成本、工期等各项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提升整个项目工作的复杂度与难度。
(2)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激烈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的建筑业发展也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对于投资者来讲,业主的投资目的是利用极少的时间获取极高的利益,对于建筑工程来讲,便是想通过很低的成本来得到质量优、耗时短的项目。
所以,承包商开展竞争时,业主关注更多的是建筑项目方面的成本管理、工期计划。
当下,设计工作和施工工作两者是处于分离的状况,建设过程存在很多浪费,这样便导致整个项目成本提升、工期也相应的延后。
因此,设计和施工二者进行整合,可以很好地优化成本和工期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于优化建筑业的世界竞争水平来讲作用也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设计和施工二者的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减少成本投入、缩短工期,十分贴近精益建造的理念。
2.4减少变化、提高绩效
1.精益思想下的可变性对于精益思想来讲,建造当中不可避免的可变性是直接与系统绩效挂钩的。
精益建造各项研究内容多涉及的是工作流可变性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在降低可变性的基础上获取更高效的生产力,这样一来便可以很好地优化项目绩效。
降低工作流当中现存的可变性,能够进一步帮助管理者来优化操作水平。
劳动力、生产场地二者的灵活性也是为了保证承包商能够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把控。
灵活性能力对于可变性管理来讲重要性是很高的,这是由于建筑条件出现变化的时候,灵活性能力的应对时间很短、策略也相对优化,这同样是精益思想的重要体现。
2.建筑业中的可变性管理建筑业当中的可变性,最初即是源自精益思想。
首先,当提升在工作流可变性方面的重视度时,对应的工作量可能提升。
其次,针对可变性方面的灵活性,则是需要按照项目情况进行灵活变化,这样才可优化绩效水平。
至于可变性与绩效两者间的联系,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建筑业当中“精益活动”的状况,由此便需借助可变性数据和建造绩效予以对比评估。
三、结语
秉承精益生产的基本理念,以客户为导向定义价值或质量,关注全过程效率的持续改进。
精益建造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是为了建立一个结构化、可控、可改进的建造交付系统,目的是让建造的工作流程更有效率,从而使交付给业主的项目价值最大化。
本文探析了从生产理论分析得到的精益建造理论,并分别探析了此理论在客户需求、设计效率、绩效标准、过程绩效评估以及标准化管理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工程的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凌云.施工自动定位跟踪技术选择的决策支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2]闵永慧,苏振民.精益建造的理论特点及其应用[J].集团经济研究,2006(13):148-149.
[3]陈禹六,李清,张锋.经营过程重构(BPR)与系统集成(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