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易错题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易错题集锦
选择题
1、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2060年实现碳中和(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被各种方式抵消)。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对碳达峰影响最大的是()
A.电子产业
B.服装产业
C.机械工业
D.食品工业
(2)有利于我国按时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有()
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②节能减排,缩小工业规模
③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C
【提示】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本题主要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答】
(1)机械工业是指生产机械产品的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这导致机械工业的碳排放量占
比高。

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电子产业、服装产业、食品工
业碳排量放很小。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碳被各种方式抵消。

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明显;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循环经济,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①③④正确;节能减排,缩小工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碳排放,但
不利用我国经济发展,②错误。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五十多年来,河北省北部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有效阻止了风沙肆虐的脚步,
保护了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历史上塞罕坝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酸雨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全球气候变暖
(2)塞罕坝地区环境的改善,使得当地()
A.人口合理容量不变
B.环境承载力降低
C.人口合理容量变小
D.环境承载力提高
答案:
【提示】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回答下列(1)~(2)题。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A
【提示】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
厨余垃圾(指的是居民在日常生活、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和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主要包括菜叶、果皮、蛋壳、茶叶渣、腐肉、骨头等。

)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下题。

(1)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2)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优点是()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②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减少了投资
③实现了垃圾就地无害化、减量化处理
④减少了土地占用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B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由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故选C。

(2)该题考查厨余垃圾处理问题,读懂图中物质流向是关键。

图示厨余垃圾经过处理,能够产出电力、工业油脂等产品,减少垃圾总量,且生产过程中未造成二次污染,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①③正确。

垃圾资源化的处理过程需要增加投资,②错误。

垃圾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④错误。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近期某市场上出现了利用玉米叶片加工而成的易分解且物美价廉的购物袋。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购物袋生产厂应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
D.研发中心
(2)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普遍使用的塑料袋,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减轻水土流失
D.减轻酸雨危害
答案:
A
B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
(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
(1)该工业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属于原料导向型的工业,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原料产地。

故选A。

(2)读材料可知,利用玉米叶片加工而成的易分解且物美价廉的购物袋,对环境无污染,而使用塑料袋,会
产生白色垃圾,土壤不易降解,造成污染。

所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普遍使用的塑料袋,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
用是减轻“白色污染”。

故选B。

综合题
6、[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当今,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三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以面源形式,排放未经处置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造
成的水体污染。

在我国的一些农业大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成为公众关
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结合已学进行分析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简洁。


答案:主题一:指出农村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带来的危害。

农村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等。

危害: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性状改变,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农民收益受损;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有害物质,使湖泊水质恶化,破坏水体生态系统,饮用水质量下降,危害居民健康;在水土流失的区域污染物会随着泥沙进入水体,泥沙抬升河流与湖泊水位,降低水体的蓄水能力,增加旱
涝灾害。

主题二:为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提出有效措施。

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或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比重、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菌
的生物防治技术;实行农村生产垃圾集中、定点、分类投放;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切实保障农村人畜
饮水安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的材料,设计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进行分析论证。

考查
学生知识迁移应用以及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注重了对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

依据材料信息,主题的提出可以涉及农村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

主题一:以农村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带来的危害为主题。

根据材料可知,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在
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以面源形式排放未经处置的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
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同时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包括农村
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如生活垃圾、人的粪便、建筑固体废弃物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
流失的农药、化肥;种植业残留在农田中的不易降解的农用薄膜;养殖业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或者处置不当的畜
禽粪便、恶臭气体;湖泊、河流、池塘等水域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等。

农村面源污染带来的主要危害可以从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分析。

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不
合理使用,大量的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进入土壤,种植业残
留在农田中的不易降解的农用薄膜,改变土壤结构和性状,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
使土壤肥力下降。

导致农产品产量、质量下降,农民收益受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
类及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水体生态系统,
饮用水质量下降,引发疫病流行,危害居民健康;在水土流失的区域生活垃圾、建筑固体废弃物等会随着地表
径流进入水体,抬升河流与湖泊水位,降低水体的蓄水能力,增加旱涝灾害。

养殖业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或者处置不当的大量畜禽粪便,任其露天堆放发酵,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或散发恶臭气味的有害气体,降低大气质量。

主题二:以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提出有效措施为主题。

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可以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来分析。

预防方面,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治理方面主要针对农村已经存在的各种面源污染类型(畜禽粪便、耕地污染、农用薄膜、化肥农药、水产养殖、生活垃圾等),可以从加强污染管理方面、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科技的投入促进污染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数量等角度来分析。

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如推广使用沼气池,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深加工;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比重,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病虫害;推广使用可以较快降解的地膜;实行农村生产垃圾集中、定点、分类投放,加强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力度;加强农村人畜饮用水源地规划建设,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泊善后河是苏北地区行洪排涝的骨干河道,近年来,受沿线污染汇入影响,河道水质超标事件时有发生。

古泊善后河汇水范围内以农业种植区为主,沿线分布有多个乡镇,无大型工业园区,仅有零散分布的少量小型工业企业,沿河有小规模水产养殖区。

下图是2016—2020年古泊善后河逐月水质指数变化,水质指数越大,水污染越严重。

(1)描述古泊善后河水质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2)说明改善古泊善后河水质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变化特征:季节变化大;7、8月份(夏季)水质指数最大。

形成原因: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7、8月份降水多,地表径流大量汇入河流,地表污染物被冲刷进河流,造成水质下降。

(2)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工业污水达标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药物和饲料,转变养殖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措施,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古泊善后河水质指数季节变化很明显,7、8月份(夏季)水质指数最大。

苏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地表径流量大,并且大量汇入河流,地表污染物被地表径流带入河流,造成水质下降。

(2)由材料可知,古泊善后河汇水范围内以农业种植区为主,因此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有零散分布的少量小型工业企业,因此工业废水要做到达标排放。

沿河有小规模水产养殖区,因此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合理使用饲料,转变养殖模式。

小提示: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广东佛山市Q村有400年历史,村落河涌环流、古树参天,石径通幽。

近30年来,该村传统“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的基塘农业逐渐转为高投入(饲料、药品)、高密度、高产出的单一集约化养殖模式,塘基被废弃或开挖成新的养殖塘。

近期,该村提出发展“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下图),建设特色田园美丽水乡。

读下列图表回答相关问题。

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和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对比
(1)简析近30年来Q村基塘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主要原因。

(2)说明单一集约化养殖相比基塘农业产生环境问题的过程。

(3)与集约化养殖模式相比,“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的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4)简述“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对该村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

答案:(1)珠三角城市化发展,(水产品)市场需求扩大;水产养殖(较陆基种植业)经济效益更高。

(2)切断了传统基塘农业的物质循环(破坏原有循环模式),增加了外部(饲料、农药)投入,导致水体污染加重。

(3)(饲料)生产成本下降,产品品质更优,经济收益提高:废弃物减少,(水体)污染明显减轻。

(4)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有利于恢复传统农业文化,带动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业态,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人们安居乐业。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
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由材料“近30年来,该村传统“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的基塘农业逐渐转为高投入(饲料、药品)、
高密度、高产出的单一集约化养殖模式,塘基被废弃或开挖成新的养殖塘。

”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珠三角城
市化发展迅速,对水产品市场需求扩大;单一集约化养殖模式,产出高,水产养殖较陆基种植业经济效益更高。

(2)
由材料“该村传统“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的基塘农业”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传统基塘内物质是
循环的。

转变成单一集约化养殖时切断了传统基塘农业的物质循环,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增加了外部(饲料、
农药)投入,导致水体污染加重。

(3)
读图表可知,高密度集约化模式,种苗成本、饮料成本、电费成本等均高于有机—双循环模式,有机—双循环
模式生产成本下降;有机—双循环模式内产品是有机鱼类和有机水生经济作物,产品品质更优;有机双循环模
式的667m2净利润为17000,远高于高密集集约化模式的6300,经济收益提高:有机—双循环模式废弃物减少,水体污染明显减轻。

(4)
读图可知,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减少了废水产生,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有利于恢复传统农业文化,由
材料“建设特色田园美丽水乡”可知,通过建设特色田园美丽水乡带动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业态,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人们安居乐业。

小提示: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