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豫政[2006]10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02.16
【实施日期】2006.02.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2006]1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好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制定并实施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十一五”规划时期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

各省辖市、省政府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改革
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完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二月十六日
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3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继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17.6%和 12.6%。

粮食总产量达到4582万吨,增长7.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28亿元左右,增长23.3%;实现利润达到 667.9亿元,增长64.5%。

煤电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原煤产量达到1.88亿吨,发电量达到1419.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 11.5%和10.9%。

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5亿元,增长3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58亿元,增长14.3%。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优质小麦收获面积比上年增加700万亩,肉、禽蛋、牛奶总产量分别增长7.2%、 7.9%和
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

一批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成投产,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 18.7%,6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洛阳石化、安钢和双汇3家企业突破200亿元。

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过半。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30.7%。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78.69亿元,增长41.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28.29亿元,增长44.9%。

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新增高速公路920公里、发电装机458万千瓦、日供水能力10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 36万吨、日处理垃圾能力7000吨。

一批关系全局、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的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92%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86%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主辅分离。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煤电价格联动顺利实施。

煤炭和铝土矿资源整合年度目标全部实现。

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1.02亿美元,增长 22.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增长40.7%。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

科技、教育、卫生投入进一步增加,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5.2万人,新增15万人,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医技楼、省疾控中心等项目交付使用。

开工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

全面完成对污染严重流域和区域的综合整治,关闭重污染企业978家。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造林26.93万公顷。

土地“三项整治”成效显著。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一批重大节能、节材、节水工程加快实施。

十件实事件件得到落实,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农业“一免三补”政策顺利实施,农民减负增收
44.56亿元。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资助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 619.6万人,资助面和投入资金总额均居全国首位。

提前一年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累计改造面积达到 596.9万平方米。

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政策全面实施。

全省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110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参合农民达1118万人。

解决了重污染地区的152.5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8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557万人,比上年增加146万人。

新增城镇就业13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50元,实际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实际增长7.5%。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外向度不高,“三农”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重等。

这些问题均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

制定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十一五”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

综合分析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本着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预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2%和 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 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 4.5%,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工业企业经济效
益综合指数、实现利润等质量效益指标进一步提高。

实现这些目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继续扩大内需,加强调控调节,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稳定粮食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5个扩大到65个,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

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加大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清费治乱力度,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推动一批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

加快燕山水库、西霞院水库、马家岩水库、涡河和沙颍河治理、小洪河近期治理及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推进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完成洪汝河近期治理、陆浑和白沙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争取开工新乡段;做好河口村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灾防灾能力。

加快建设大广线平舆至新县段、上西线信阳至西坪段、许亳高速许昌至太康段,济源至邵原等共2214公里的在建高速公路;建成大广线周口以北段至省界、安阳至林州、商丘至周口、商丘至菏泽等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8公里;开工建设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及刘江至郑州西南绕城段改扩建、泌阳至桐柏等高速公路项目。

抓好部分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升级。

加快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开工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和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火车站西站区改
扩建等项目;加快长治至泰安等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

基本完成新郑国际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

争取沱浍河航运项目开工。

加快新乡宝山电厂、郑东新区热电厂等电力机组建设,建成首阳山电厂三期及三门峡电厂二期等项目;推动姚孟电厂四期、鹤壁电厂三期、鸭河口电厂二期等机组全面开工;争取开工沁北电厂二期等项目。

积极推进核电、抽水蓄能、秸秆和风能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

抓好安阳至濮阳、三门峡至牡丹、牡丹至郑州、南阳西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一批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开工建设郸城等17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加快一批大中型矿井和煤矿安全技改项目建设,开工义煤集团孟津矿、平煤集团十一矿等项目,抓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一批井田的资源精查。

建成义马煤气化二期工程、洛阳至驻马店成品油输送管道,加快川气入豫;西气东输第二管线和义马至三门峡煤气管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继续实施省辖市供水管网扩建工程,加快城市供水、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新增日供水能力49.5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186万吨。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及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区、城市防护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的生态工程建设。

切实抓好经济运行调节。

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适时适度进行调控,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在继续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对部分高科技产品和符合产业政策、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载能产品,实行电价优惠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直供电试点。

积极开拓省外电力市场,确保骨干电厂发电小时不出现大幅下降。

预期发电量为,1590亿千瓦时,增长 12%。

加强煤炭供需衔接,控制长线煤种产量。

组织好成品油调运,扩大燃料乙醇省外市场。

加大天然气供应协调力度,引导企业和居民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供需矛盾。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有效益、有市场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

抓好扭亏增盈工作,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减少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

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
安全生产许可制度,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扎实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24个产粮大县为主的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开工建设商丘国家优质小麦基地,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推进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黄河滩区和豫东平原发展成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支持重点区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