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提能演练三十一23.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新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提能演练(三十一)23.0现
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南昌模拟)在某省人大会议上,王副省长作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可能引用到的国家政策计划不包
括( )
A.863计划
B.星火计划
C.两弹一星计划
D.火炬计划
2.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
“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南优2号杂交水稻
C.“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
3.“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4.(2018·台州模拟)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
这“惊人”创举有( )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8·杭州模拟)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成功( )
A.爆炸原子弹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试爆氢弹
D.建成了核电站
6.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
”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
A.20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7.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8.邓小平说:“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
”这段话的背景是( )
①“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②党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③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10.(2018·杭州师大附中模拟)某一时期,河南一个县办一所大学,甚至一个公社办一所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和一群学生35天写出一部78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武汉大学准备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而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错误决策下的浮夸风
B.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
C.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D.世界潮流的影响所致
11.(2018·合肥模拟)2018年是高考制度恢复35周年。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12.普遍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列不属于邓小平的贡献的
是( )
A.对教育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B.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提出“三个面向”
D.提出“教育大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
1949年,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
究机构。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子已经有3 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
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子。
材料三 2018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4分)
(3)综合材料,你有何启示?(6分)
14.(2018·皖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武帝时代的大创造。
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阐述办学宗旨时云:“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
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科举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
然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道而驰者矣。
推而上之,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三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0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相对于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有什么变化?体现出什么特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从报告题目分析,引用的国家政策计划应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A、B、D三项都符合新时期的政策计划;C项是建国初提出的。
故选C项。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钱学森参与部署并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是中国“两弹一星”战略的功勋人物,故选A。
3.【解题指南】注意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利用这些信息对四个选项进行甄别。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研制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所起的作用。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注意时间范围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事件是科技界的“惊人”创举,根据这两个条件判断,①②③④均符合,选D。
【变式备选】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
得了历史性发展。
下列各项,不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C.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D.成功研制“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能力。
A项是在1973年,B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就,C项是在2018年,D项是在1983年,A项为正确答案。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根据“制造胰岛素”可以判断这一成就指中国于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根据这位作家所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作家的地位较低。
联系“1967年”这一信息,可判断C项是正确答案。
7.【解析】选C。
抓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期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遭遇严重的挫折,而世界局势是两极格局,因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与当时背景相符;C项错误。
8.【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④是50年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符合题意。
①②③都符合题意,选A。
9.【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故B项错误;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
只有C项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10.【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办学、著书、科研活动盲目性大,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11.【解题指南】从推荐到恢复高考,从形式上看只是录取的形式不同,但从录取的过程及其实质可以看出高考更能体现公民平等竞争的权利,从而体现社会公正性的提高。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
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
它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1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能力。
D项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教育出现了大的
变化,高考制度被废止,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A、B、C都是邓小平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选D。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第(1)题,根据“30多个”“5万人”“空白”不难得出背景。
归纳原因时要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
第(2)题,挖掘评委会的评语,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第(3)题,所谈启示要与上述材料和问题相符。
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专门科研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各学科研究均很落后。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努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敢于挑战权威;淡泊名利;有远大而高尚的目标;国家重视科技的良好氛围。
(3)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努力;要重视高尖端技术并应用于生产领域。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第(1)题从陆九渊的阶级地位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教育的具体内容分析教育中西结合的特点;第(3)题从社会性质的不同出发,分析三个阶段的差别。
答案:(1)培养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或重建知识分子的道德价值观);强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变化:古代注重经学(或儒学、人文科学);近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
(3)古代: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近代:学习西方科技、制度,培养实用人才;现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