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自治县石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沧州市自治县石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去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张“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
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
郭沫若坦诚地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
……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
”当然,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
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
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
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
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着当时的国情制约的。
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中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
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端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大革命后的普罗诗人又普遍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直接说教的倾向。
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的。
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
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一一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新诗“冲撞与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吸收并扬弃了西方诗歌。
B. “五四”前后,中国新诗人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
C. 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中国诗歌变革也是如此。
D. 在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以及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都曾经遭遇过责难、争论与困惑。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文化领先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 中西文化的冲撞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以及读者的审美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C. 冰心、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不是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翻版。
D. 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 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
“五四”之后,一些陷入苦闷、彷徨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C. 中国新诗糅合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到现在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冲撞也造就一批懂得艺术和欣赏的大众。
D. 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当代诗歌的冲击,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
坚持,中国诗坛圣火没有熄灭。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根据原文“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可知,中国新诗变革的方向是面向外国,而非古代。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根据原文“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原文是“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并不能说明这些年轻诗人是有意识的以现代主义来反对浪漫主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君子比德于玉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
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
“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
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是中华不同民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
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与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
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
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
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和氏之璧”。
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
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
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
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
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避邪。
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
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6.下列关于“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经过打磨、人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
C.玉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D.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7.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的一项是
A.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唐代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孔子“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名言,女娲补天、弄玉吹箫等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产生于亿万年以前,它既是深山之中的一块顽石,同时也是大自然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一个精灵,它本身包容了巨大的财富。
D.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人们都想拥有它,佩戴它。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是东方精神的体现,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
B.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
C.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佩玉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可以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D.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君子比德于玉,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应当延续古人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
6.B(“经过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文中无此信息)
7.C(该项是对“玉”的陈述,不能用来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
8.D(A项,“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不当;B项,在文中“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都想得到”的是“和氏璧”,而非泛指的“玉”;C项,“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不当,应为“不完全相同”)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立足道德自强,争取社会正义(节选)
——《我有一个梦想》序
何光沪
①有不少人得出结论说:非暴力主义是软弱的、无效的、注定要失败的它的两位最
著
名的鼓吹者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②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失败了吗?他们用生命去实践的主张是失败的吗?是无效的吗?是软弱的吗?
③就甘地而言,他比任何别的印度领袖都动员了更多的民众,他用最少的人命牺牲赢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功!他以最低的代价,最有效地摧垮了一个统治方式最有效的殖民帝国的长期统治!他那副瘦骨嶙峋的身躯包涵着的精神力量之强大,使得那个作为世界霸主的敌人也肃然起敬!
④就马丁·路德·金而言,他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不但赢得了蒙哥马利城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而且赢得了全国全世界对伯明翰市黑人运动的关注和同情;不但胜利地组织了向首都华盛顿的大进军,而且深深地打动了包括总统肯尼迪在内的各阶层白人的心;不但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美国黑人的被歧视地位,而且影
响了英国国会通过反种族歧视法和反性别歧视法,从长远来说还促成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崩溃。
⑤至于这些胜利之伟大,以及马丁·路德·金的努力成效之惊人,可以从以下事实略见—斑: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曾在长达三百多年之中被视为当然,被视为有理,所以问题远远不止是法律的禁止与否,而是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否,后一件事情人人都明白是最难做到的。
然而人们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一些大学的白人学生暴乱,会仅仅是因为学校收了几个黑人学生,而在二十世纪结束之前,白人却早已习惯了大量的黑人官员、黑人警察、甚至黑人部长、黑人军队首脑,更不用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黑人白人的共同活动,甚至已有了不少白人与黑人的通婚;而在二十一世纪开始之际,甚至已有黑人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
⑥就马丁·路德·金个人而言,他不但在生前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而且他的生日早被确立为法定全国假日,这在从国父到各界名人的行列中也极其罕见。
最主要的是,他也同甘地一样,不但成了他本国良知的代表,还成了人类良知的代表。
而这一切所证明的,恰恰是同样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之强大,恰恰是他和甘地、曼德拉等等所代表的非暴力抵抗的精神力量之强大。
⑦当然,我们已经看到,就马丁·路德·金来说,他的这种精神之强大,是来源于他的基督教信仰。
但他认为,基督福音不是个人精神的福利奖券,而是社会公义的实践要求。
在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他认为“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⑧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不在乎胜利与否的地步——他领导的运动参加者要遵守的“非暴力十诫”中,有一条是“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
”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视“受苦”为“救赎”,甘愿自己流血牺牲的地步——他说:“要争取自由,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而流的血必须是我们的鲜血……无辜受苦是有救赎力量的。
”
⑨这种来自信仰的精神之强大,在马丁·路德·金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就表现为一种道义上的强大或道德上的自强。
为他在复杂的处境、艰难的斗争和内心的矛盾中提供了坚如磐石的基础的,正是这种道德自强的力量。
这种力量对于任何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⑩马丁·路德·金已经去世三十三年了。
但是,这本书所提供的他的言行,对于当今的世界来说,不是仍值得思索吗?这些言行所树立的崇高榜样,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不是仍值得效法吗?
(节选自《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
19.简要说明作者在第④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列举马丁·路德·金胜利事实的。
(4分)20.开头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6分)
21.为什么说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对于正义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4分)
22.文章最后说“他的言行,对于当今世界来说”,仍然值得思索。
结合文意内容和当今世界发展主流,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参考答案:
19.(4分)由大到小,由深入浅,(2分)由蒙哥马利城公共汽车隔离制度的废除,到促成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崩溃。
(2分)
20.(6分)列出反面观点——非暴力主义失败论,为后文批驳树起靶子;(2分)统领下文,后文即分别针对“失败”“无效”“软弱”进行批驳。
(4分)
21.(4分)因为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来源于他的信仰,是一种道义上的强大或道德上的自强。
而“经济的”“武力的”的力量是借助于外力,不是出自内心。
22.(4分)参考答案:当今世界发展主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和谐等,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以暴制暴的办法是不可取的,要尽量采取和平谈判等非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凯字胜之。
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
饶于财,凯散施结客。
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
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
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
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
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
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
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
特迁西头供奉官。
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
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
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
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
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
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
贼平,泽州刺史、知邠州。
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
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
卒,年六十六。
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 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 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 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
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 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
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 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
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敬畏他,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 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
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
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
(2)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D
13. (1)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
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
”
(2)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比如本题,“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的意思是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
其中“陷围”的意思是说王凯“陷入包围”,故应在“陷围”之后都停顿,排除A项;“陷围”之前不能停顿,排除B项。
“流矢中面”的意思是飞箭射在脸上。
所以应在“流矢中面”的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了D项。
疏通语意: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
所以,本题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