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礼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中的礼仪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to be free. October 2, 2022
国学中的礼仪
一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二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
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
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三饮食之礼
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
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
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
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
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四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
的拜贺;如古代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
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五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
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
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六寿诞礼
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七人生仪礼:丧礼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
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
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典故:
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
战国后期,秦将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
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
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楚汉之争时,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背水一战:又称,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
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
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着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三十六计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国学经典小故事
1、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
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
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
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
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着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4、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
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
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5、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
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
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6、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
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
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7、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
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
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
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
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8、汉文帝侍母
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9、卜式牧羊
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着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
10、相煎何急
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
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
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
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
11、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
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
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
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
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
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
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